澳門文化的多元性解析
——兼與香港文化比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30 16:38:22  


  澳門自16世紀以來就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橋樑。400多年來,由於特殊的歷史發展過程,以及政治、經濟、傳統習俗及宗敎等各種因素的作用,賦予澳門獨特的文化底蘊。但長期以來,澳門獨特的歷史文化並沒有得到相應的地位和重視,而常常被視為香港文化的附庸。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误區。儘管澳門在經濟上對香港有所依賴,但澳門文化與香港文化則是表面相似、内在有深刻區别的兩種不同文化。

  1、澳門文化的歷史淵源

  文化是歷史的投影,是時間積澱的產物。因此,要瞭解澳門的文化特徵,就不能不追溯澳門的400年滄桑歷史。

  1.1 特殊政治地理區域

  澳門本是“孤懸海表”的一個小漁村,歷史上曾分别隸屬於廣東省番禺縣、南海縣、東莞縣和香山縣。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武裝航海貿易的葡萄牙人藉口舟觸風濤,請求借地晾曬貨物,并通過賄賂地方官員取得在澳門的賃居權,此為葡萄牙人進入澳門之始。但中國政府在行政、軍事、土地、海關、司法等方面仍對澳門實行全方位的主權管理。清光緖十三年(1887年),中葡簽訂《中葡友好通商條約》,葡萄牙人獲得“永駐管理澳門”的特權,中國政府對澳門主權的行使受到破壞,從而使澳門成為一個屬於中國領土但由葡萄牙政府管轄的主權與治權相分離的特殊政治地理區域。直至1999年,澳門才回歸祖國,成為實行“一國兩制”的一個特别行政區。因此,無論是政治、法律、社會方面,還是語言、文化、宗敎等方面,在澳門無不留有葡萄牙殖民統治的印記。

  1.2 東西方貿易樞紐

  自16世紀中葉葡人入侵澳門以來,澳門憑藉優越的地理區位和適於遠洋大帆船停泊的海港優勢,迅速發展成為明代最大對外貿易港口廣州的外港,廣東乃至全國的外貿商品集散地,以及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貿易的中繼站。澳門作為東西方貿易的樞紐,主要有3條航線(澳門——果阿——里斯本,澳門——長崎,澳門——馬尼拉——墨西哥),溝通四大洲(亞洲、非洲、歐洲、美洲)三大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構築了當時最大和最重要的世界貿易網絡。海上貿易的興盛促使澳門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高棟飛甍,櫛比相望”的繁榮港市;而經貿往來和隨之而來的傳敎活動,作為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無形中也推動了東西方文化在此的交匯和融合。

  1.3 中西文化交匯點

  著名學者季羡林先生在《澳門文化的三棱鏡》一文中說:“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上,文化交流有過幾次高潮,最後一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西方文化的傳入,這一次傳入的起點在時間上是明末清初,在地域上就是澳門。”傳敎活動是這次中西文化交流的先導,澳門成為天主敎敎廷在遠東的傳敎中心,進而帶動了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層發展。在澳門建成的聖保禄學院,是中國乃至遠東第一所西式大學。它不僅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漢學家,也造就了中國第一代精通西方文明的專家。在他們的努力下,中國人首次接觸到天文、曆法、水利、數學、物理、測量、地理、醫學、建築學以及音樂、繪畫等西方科技和文化藝術,而中國的哲學、文學、醫學、繪畫、工藝美術等文化精粹亦經澳門向西方各國廣為傳播。這次濫觴於澳門的中西文化交流,對東西方社會都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它不僅留下了許多别具歐陸風情的建築與文物,而且因時代的不同,也沉澱下色彩繽紛的文學藝術遺產。對澳門自身的文化發展來說,它的作用和價值是難以估量的。

  1.4“華洋雜居”的移民社會

  澳門自開埠以來,就是一個以華人為主體、華洋雜居的移民社會。澳門開埠初的1555年,祇有400人,1580年,就增至20000人。移民是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歷史上的幾次人口的大變動,也都與移民的遷入、遷出有關,其中主要是來自中國内地各省份的移民和海外歸僑。此外,澳門還匯集了眾多的葡萄牙人、英國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德國人、法國人、瑞士人、日本人、印度人、越南人、馬來西亞人、柬埔寨人和非洲黑人等。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度,擁有不同的膚色,屬於不同的種族,帶來了不同的風俗習慣、宗敎信仰和文化傳統。按1991年人口普查,澳門出生的人口僅142697人,佔總人口的2/5,而非澳門出生的移民佔3/5。可見,澳門是一個移民城市(表1)。人是文化的載體之一,這種混合型的人口結構必然會賦予澳門更為豐富深厚的文化内涵。

  2、澳門文化的多元特色

  澳門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背景,其共同的作用是推動了澳門文化的多元發展。中西兩種異質文化在此相遇相交和碰撞,經過400年的融會和融通,沉澱和累積,產生獨特的澳門多元文化結合的模式,表現出和諧多於衝突、平衡多於對抗、包容多於分離的特性。這種相互影響更以螺旋向上的循環方式帶引著澳門整體文化的發展。著名學者池田大作指出:“人們發現澳門從來就是一個各種思想相互寬容的社會,在澳門,葡萄牙人文主義和中國的宇宙觀和諧相處。中西文化互相尊重,互相學習,澳門這種開放而兼收並蓄的精神給予各國不同增添了光彩。”澳門文化的多元性,不僅反映在城市建築、宗敎、語言、節慶習俗等方面,更體現於澳門的特殊族群——土生葡人。

  2.1 城市景觀

  澳門兼有歐洲地中海式的景觀和中國南方城市的景觀。媽閣廟、蓮峰廟、普濟禪院等典型的中國建築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在澳門的延續和發展;大三巴牌坊、聖明我堂、聖珊澤宫、南灣宫、陸軍俱樂部、峰景酒店及20世紀初建成的白宫、永樂邨、 崗頂花邨等則帶有鮮明的歐洲古典主義和新古典主義色彩。還有更多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體現於隨處可見的敎堂、廟宇、堡壘、亭閣、房屋、店鋪、花園、墓地、廣場等,名勝古跡與人文景觀渾然一體,構成獨特的文化魅力。

  2.2 宗敎信仰

  澳門宗敎信仰種類繁多,敎派林立,卻能長期共存,各行其道。據1991年的統計數據,澳門常住總人口為355693人,宗敎信徒為139418人。這並不包括一般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中國人多信奉佛敎、道敎,重視祖先崇拜。民間信仰眾多,如媽祖、洪聖爺、朱大仙、三婆神、水上仙姑、悦城龍母等海神以及黄大仙、曹大仙、譚公、關帝、吕祖、魯班等。此外,澳門是天主敎、基督敎的東方基地,敎徒眾多,勢力較大(表2)。其他外來宗敎還有伊斯蘭敎、巴哈伊敎、摩門敎、基士拿敎、神慈秀明會、新使徒敎會等。這些敎派和分支的敎堂、廟宇在澳門都得以保存,敎堂的鐘聲與寺廟的晨鐘暮鼓此起彼伏,耶穌聖像出遊活動可以同媽祖誕或關帝誕的拜神活動同時進行,成為澳門的特有景觀。

  2.3 語言

  澳門的語言是多元性的,這是由它複雜的人口構成所決定的。來自不同國家的人有自己的語言,來自中國内地的也有各自的方言和次方言。在這個祇有40多萬人口的城市裡,有漢語(包括普通話及粤、閩、吴等方言)、英語、葡萄牙語等不同國度的語言被同時使用,甚至還有講馬來語和泰米爾語的人群,因而有人將其稱為“語言博物館”。據1991年的人口普查統計顯示,在澳門3歲以上的居民中,有86.3%是以粤語為日常用語、1.1%而用普通話,9.2%用其他的中國方言,1.8%用葡語,1.6%用其他語言。但是因為澳門人口少而居住集中,族群之間交流頻繁,因而語言的相互影響和多語現象已比較普遍。如官方語言是葡語(澳門回歸後改為中文和葡文並用),居民實際上主要使用的語言是粤語和英語。各族群除了使用主導語言或官方語言外,一般都保存著自己的語言(包括方言和次方言)。澳門的葡語方言以葡語為基礎,還吸收了粤語、馬來語、西班牙語、英語等成分,反過來華人的主要方言粤語也吸收葡語的詞彚而有别於廣州和香港的粤語。

  2.4 節慶習俗

  在澳門,中國的傳統習俗有著深厚的根基;而葡人在澳門的400年,也帶來了自己的風俗習慣並廣為傳播。從歲時節令到婚喪嫁娶,乃至五花八門、中西合璧的節日假日,無不充滿了華洋交融的多元特色。這些華洋各異的節慶習俗在澳門不僅和平共處,而且互相影響,融會貫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華人的春節、元宵節、土地誕、清明節、天后誕、浴佛節、端午節、盂蘭節、中秋節、重陽節以及冬至等傳統節日,許多土生葡人與華人一同歡慶;西方的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以及聖誕節、復活節、追思節、聖母無原罪瞻禮、花地瑪聖母在葡顯聖日等也得到華人社會的尊重和接受。在回歸前的澳門公眾假日中,中國的傳統節日佔6個,西俗節日佔5個。回歸後這些傳統節假日仍予保留。

  澳門各族群有不同的飮食傳統,因而澳門的飮食文化也多姿多彩。中式菜有粤菜、潮菜、閩菜、客家菜、四川菜、淮揚菜、上海菜及各種北方菜,西式菜以葡萄牙風味為主,兼有法國菜、馬來菜、越南菜、印尼菜、緬甸菜、意大利菜、日本菜等。雖然各種飮食習慣互相影響,但各族群都保留自己的傳統食品、食物禁忌和進餐禮儀。

  2.5 土生葡人

  士生葡人是澳門社會一個特殊的族群。澳門現有土生葡人約11000人,雖然人數不多,卻構成了澳門文化的重要特徵。所謂土生葡人,是指在澳門出生,具有葡萄牙血統的葡籍居民,它包括葡萄牙人與華人或其他種族人士結合所生的混血儿及其後裔,以及長期或數代在澳門生活的葡萄牙人及其後代。他們認同葡萄牙,但在葡國和中國都沒有自己的根,而視澳門為土生土長的故鄕。中葡文化長時間的接觸發生了文化涵化現象,使這一族群的文化具有混合的特徵,在語言和文化的各個方面都體現了東西文化的交融,表達出來的思想感情、思維方式、心態特徵、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等都帶有他們的特殊身份、特殊生存環境和歷史文化背景的影響。他們接受葡萄牙的敎育和文化,保持葡萄牙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習俗,但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和獨具特色的社會風俗習慣,又不可避免地給他們以深刻的影響。他們信天主敎,但不少人家裡還供奉著觀音和媽祖;他們欣賞粤劇,甚至用葡語唱粤劇;他們的語言吸收了粤語詞彚,文法結構也與正宗葡語有所不同。他們生活在兩種文化的邊緣,兩種文化的滲透交融、矛盾衝突在他們的生活中和精神上都形成了深刻的影響。因而他們有著與葡人和華人都不相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形成了非常獨特的文化現象——土生文化;有著自己慣用的方言——土生土語;有著自身獨特的飮食文化和烹飪方式等,從而也具有了葡人和華人交融的民族品格、中西文化兼容的習俗和傳統,以及在葡人和華人之間獨有的自成體系的生活圈子。

  3、港、澳文化的多元性比較

  澳門與香港分居珠江口伶仃洋東、西兩側,相距僅40海浬。它們具有相似的歷史背景:長期的殖民統治;自由港;移民社會;共同的文化傳統等。地理空間的鄰近,歷史背景的相似,很容易給人一種錯覺:澳門文化和香港文化差不多。實際上,港澳文化雖然都是中西文化交融所形成的一種多元混合型文化,但是這種多元性的内涵顯然是不同的。

  3.l 不同的文化風格

  澳門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與拉丁文化相結合的典範,而香港文化則深受以英國為代表的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熏陶。兩者在語言、藝術、飲食、習俗、建築風格等方面都有明顯的差異。雖然均為歐洲的強勢文化,但英國人因其國勢較強,就具有更多的強制性,強制本地華人接受英國文化,受英國敎育;但葡人因其國勢漸衰,而少具強制性,不強制本地華人學葡語或接受葡國文化。前者培育了一套以華人為主體的英式管理制度和管理人才,而後者則仍保存以祖家的葡人為主要統治者,輔之以本地的雙語葡生土人充當中、下層官員,以便與本地華人溝通。此外,在香港實行的是不成文的歐洲海洋法,而在澳門實行的是成文的歐洲大陸法。管理模式和法律制度是制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也可證明澳門文化與香港文化是不同風格的兩種文化。

  澳門文化的外觀是多元並存,内質則表現為平和、寧静、圓融。澳門擁有比香港更為寧静、寬鬆、富有文化氣息的環境,到處彌漫著“歐陸小鎭”的休閒情調。香港信息業發達,是自由開放的“國際文化橱窗”,都市文化氣氛濃厚,自由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佔主導地位,流行商業文化是香港文化的主流。

  3.2 不同的族群文化

  儘管港澳社會都是以華人為主體、華洋雜居的移民社會,但中西文化的融合狀況是不同的。如前所述,土生葡人(尤其是在澳門出生的與本地人或外地人通婚的歐亞混血後裔),他們是澳門社會的一個特殊族群,在澳門歷史上起了溝通葡人社會與華人社會的重要中介角色。他們的存在和發展,是歷史的產物。在16世紀中葉,葡人要從大西洋繞好望角經印度洋東來澳門,行程為11890海浬;根據當時尚處於帆船時代的航海技術,這是一種十分冒險的行為,婦女或家眷一般是很難參與的。由於葡國婦女的缺乏,產生了第一代歐亞混血的土生葡人。與英國人不同,葡人鼓勵不同種族通婚,因此,在四個多世紀的人口繁衍過程中,土生葡人在澳門已形成牢固的根基和強烈的認同感,構成澳門社會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特殊階層。這是香港社會所不具備的。英國佔據香港的歷史較短,與葡人佔據澳門的時代條件不同;在大國文化心理作用下,並不鼓勵異族通婚;在香港的英國人多是政府派來的官員、技術人員以及香港企業的工作人員及其家屬,對香港沒有歸屬感。因此,土生葡人成為澳門文化與香港文化相區别的重要標誌。

  3.3不同的文化成因

  香港是個全面開放的自由港和國際性商業大都會,它的經濟活動、政治運作以及社會趨向,都是自由開放的;香港文化不是從祖國内地流入,便是從世界各地輸入。因此,香港文化是以自由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為主體,具有中國傳統文化和殖民主義文化深刻烙印的、多元化、混合型文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航運中心,其國際市場型經濟的發達和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進一步促進了香港文化多元性的增強。經濟因素,是香港文化發展的主導因素。這種多元性,更多的表現為一種國際性。它主要是通過文化的傳播和借取來實現的。

  澳門沒有香港那樣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也沒有像香港那樣高度開放的國際地位,經濟發展對文化的影響十分微弱。但是澳門卻有比香港更長的開埠史,澳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是香港所不能比擬的。而且澳門比香港及中國其他地方幸運的地方,是基於澳門在歷史上特殊際遇,使它成功地避過幾次戰爭的破壞,從而使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包括歷史悠久的建築物,連同保存在敎堂、廟宇、洋行、當鋪内的書面資料和檔案,以及在中國内地已經失傳的某些習俗,都能夠完整無缺地保存下來。因此,澳門文化的多元性,以歷史的傳承為主,傳統的成分居多。同時,澳門的微型海島型經濟和經濟增長的外生性,以及特殊的歷史原因,還造就了澳門獨特的博彩文化,以“東方蒙地卡羅”的賭城風貌聞名中外。

  4、澳門文化的價值評定

  4.1 澳門文化的自身價值

  如前所述,澳門文化與香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是各具特色的,它們是不同的文化成因所塑造出來的兩種不同的文化模式。由於經濟的強弱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文化的輻射力,香港的經濟中心地位以及澳門經濟對香港的依附關係,使澳門文化的特色很難不被香港文化的光彩所掩蓋。但這並不代表澳門文化就是香港文化的附庸。雖然經濟上有發達或不發達、強與弱的區别,但文化沒有優劣、高低之分。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立的存在價值。作為迄今400多年東西方兩種異質文化逆向交流和多元融合的產物,演門文化的精彩之處和它對於中國歷史和中華文化的重要性,也就在於那經由長期與西方文化交融所產生的客觀存在的人文價值。這是澳門相對於香港及其週邊地區的優勢所在,也是澳門城市發展的内在動力。最重要的也許並不是經濟的發展史和興衰史,而是一種割不斷的文化之脈,使澳門成為澳門,永遠能從中看到新鮮的風景。

  4.2澳門文化的經濟價值

  澳門文化是聯繫歐盟和通向拉丁語世界的橋樑。文化背景對經濟發展、經濟合作的重要性早已得到公認。世界上共有拉丁語系國家30個,分佈在南歐、非洲和美洲,佔世界總人口的l/9和國民生產總值的16%,是潛力極大的發展中市場。澳門與拉丁語系國家間具有天然的語言、文化、宗敎等聯繫,因而也是中國與這些國家聯繫最密切的地區。澳門與葡萄牙的關係以及澳門在亞洲的區位優勢,使歐盟長期以來對澳門比較優惠和照顧,在投資、貿易、關税、環保、電訊、諮詢、旅遊、金融、科敎、培訓、傳播、文化、社會發展等多種領域内給予澳門以特惠待遇。這些都是澳門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

  澳門獨特的歷史文化也為學術研究及發展旅遊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多個世紀以來的文化匯集,形成澳門本身的特徵,使澳門成為富有旅遊特色吸引力的地方,除了特别的鄕土人情外,本澳是唯一能到處體現東西文化融合的地方。”但一直以來,澳門旅遊業主要偏重博彩業的發展。抛開博彩文化本身的負面作用不談,誰也不能否認,旅遊博彩業是近年澳門最主要的經濟支柱。據澳門統計暨普查司的統計,1996年澳門旅遊博彩業收益266億澳元,其中博彩收益159億澳元,佔本地生產總值的40.24%。為澳門政府提供穩定的財政來源,也帶動了投資、基建、交通、購物、酒店餐飮服務等其它行業的發展。但近幾年澳門博彩業有較大幅度下滑,其陳舊體制和落後的經營管理方式引發許多治安和腐敗問題。因此,在發展和提昇博彩業的基礎上,利用澳門中西文化薈萃的特色發展文化旅遊和休閒活動,推行旅遊現代化和多元化,是澳門旅遊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澳門回歸後,伴隨著“三化“政策(公務員本地化、法律本地化、中文官語化)的實施,澳門文化的多元化特徵可能會逐步淡化。因此,澳門政府應採取適當措施,保護澳門的文化特色,並發揮它在澳門未來角色定位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司徒尚紀 原載《熱帶地理》第21卷第3期,2001年9月,合作李燕)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