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文化反映共同文化淵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31 15:05:24  



風俗文化是文化系統中最具有傳統性的一個層面,變化緩慢,時間上傳承、空間上擴布,能把不同地區聯繫起來,從中反映這些地區歷史上有過文化交流,並留下深遠影響,泛珠三角就有不少這樣的地區。四川與楚、與雲貴為鄰,地緣關係非常密切。四川有不少風俗同楚和雲貴。川東“江州以東,其人半楚” [1],如夔州有慧山求雨之俗,傳為楚之遺風,杜甫《火》詩雲:“焚山經月火,大旱則斯舉。舊俗燒蛟龍,驚惶致雷雨”。貴州在夜郎牂牁一帶,唐代“婚姻以牛酒為聘,女歸夫家,夫慚澀避之,自沐乃出,會眾擊銅鼓、吹角” [2],說明唐代還有遺風。考古又發現四川木裏,與雲南德坎、寧蒗等地石棺葬俗相近。川滇交接地區多民族雜居,民俗豐富多彩且多相近,如金沙江流域的納西人,族源為古羌人,漢時稱犛牛種,實行火葬,“父名母姓為種號” [3],這個風俗後世尚存。納西先民還有崇虎祭賢和用雞陪祭等習俗[4]。而濮、僰為僚人先祖,流行鑿齒風俗,這史不絕書。直到元代周致中《異域志》雲:“僚……有打牙者,謂‘打牙僅僚’”,同時代李京《雲南志略》雲:“土僚蠻,敘州南、烏蒙北皆是,男子十四五則左右去兩齒,然後嫁娶”,還盛行著桶裙,美髮髻垂於後習俗。無獨有偶,廣西、貴州、海南等少數民族也喜穿桶裙。田汝成《炎僥紀聞》:“仫佬以布一幅,橫圍腰間,旁無襞積,謂之統裙,男女同制”。乾隆《貴州志》曰:“打牙仡佬在嚴越、黔西,女人以青羊毛織為長桶裙”。漢人初上海南島,即見當地人“民皆服布如單被,穿中央為貫頭” [5]。黎女所穿桶裙,有棉和麻制的,分短桶和長桶,適用於夏天和冬天,染成不同顏色,刺繡很美麗,有時還鑲上各種飾物,更加楚楚動人。不管形式有多少變化,這些風俗都顯示他們共同族源和文化淵源。

泛珠三角中北部的湖南,也以地理區位關係,處於多種地域文化交流中心之一。湘東即湘水和資水流域,尤其湘南屬越族居地。唐柳宗元說:“永州于楚為最南,狀與越相類”[6],甚至全湖南“瀟湘參百越之俗”[7]。到宋代,湖南不少地方風俗仍保持越族遺風。樂史《太平寰宇記》湖南各州條下記嶽州“同湘州”,衡州“與潭州同”,郴州“潭州同”,桂陽監“與郴州同”等。同書在潭州條下又引《湖南風土記》說“茅廬為室,頗雜越風”,顯示越文化流布深廣,且與兩廣越文化有深厚關係。如永州風俗“與桂州(林)同”,道州“與五嶺接界,……別有山瑤、白蠻、倮人三種類,與百姓異居,親族各別”。甚至到明代,人文地理學者王士性仍曰“謂當以辰州、沅州、靖州分屬貴陽;永州、寶慶、郴州分屬粵西”[8],說明後三地文化與廣西更為貼近。

上述王士性已指出湘西文化與貴州文化關係。湘西即沅、澧水一帶,古為夜郎舊地。李白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有曰“隨君直到夜郎西”之句。按龍標縣置於初唐,地望未有定論,但不出黔東南一帶。唐後期在此設黔中道。南宋詩人魏鶴吟曰:“黔中故地夜郎天”,說明黔東南為夜郎地,與沅、澧水流域連成一體,文化自應趨同。

湘西又與四川為鄰,文化也頗相類。隋代湘西置沅陵郡。《隋書•地理志》說其郡“多雜蠻左,其與夏人雜居者則與諸華不別,其僻處山谷者言語不通,嗜好居處全異,頗與巴渝同俗”。巴渝泛指四川乃至西南地區,兩者文化共性很是鮮明。

泛珠三角東側之福建,以地緣關係,與廣東、江西文化有深厚淵源關係。福建土著亦為百越人一支,稱閩越,以蛇為圖騰。許慎《說文解字》雲:“閩,東南越,蛇種,從蟲,門聲”。蛇崇拜在福建蔚為風氣,山上岩石上刻上蛇形,處處建蛇神廟以求保祐,蛇神廟大量保留至今。如閩西長汀縣西門有蛇王宮,平原裏溪也有蛇騰寺,福清和莆田有蛇王廟,平和縣三平寺與漳浦縣交界地區村民,視蛇為神明加以頂禮膜拜。人蛇共寢司空見慣,南平縣樟湖板崇蛇至今不減,每年七月七日組成浩大迎蛇隊伍,將蛇送到閩江放生[9]。這種對蛇神崇拜,與兩廣尤其潮汕地區如出一轍。因蛇原為古越人崇拜圖騰,西江流域多石灰岩地形,以蛇多出名,蛇神崇拜有深厚地理基礎。清代廣州城西有祀蛇神三界廟,亦叫青蛇廟,當地人祭祀甚勤。西江地區多龍母廟,藤縣、岑溪、梧州、肇慶等地皆有,所祀龍母,可理解為蛇或鱷圖騰化身,祭祀甚為隆重。潮汕與福建接壤,居民操共同方言,文化共性甚多,蛇神崇拜不減於閩。不過蛇在潮汕稱青龍,廟曰“青龍蛇”,各縣皆有。吳震方《嶺南雜記》雲:“潮州有蛇神,其像冠冕南面,尊曰遊天大帝”。一般在元月二十三日開始擁蛇神像遊神活動,場面甚為熱烈,萬人空巷。此外,在雷州半島也流行蛇神崇拜,湛江一帶即有“黃蛇仙”傳說,在湖光岩建立蛇仙塑像供人奉祀。這些圖騰崇拜,雖有些為後來興起,但實為上古原始崇拜的繼承和變異,以地理環境共性或人口遷移等原因,往往變為共同地域神,蛇神崇拜即屬其列。

唐代以前,泛珠三角少數民族多未漢化,故土著文化非常盛行。雖然各有其個性,但從民族淵源和流變關係看,仍以百越為主流,而百濮、氐羌也居重要地位。它們後演變成不同分支,也同時形成多元文化,但彼此間有很多共性。從這個意義上說,唐代以前泛珠三角已具以百越文化為主流多元並存少數民族文化格局。



 注 釋: 

[1]常璩.華陽國志.

[2]樊綽.雲南志.各類.(第四).蠻夷風俗(第八).

[3]後漢書•西羌傳.

[4]和志武.納西東巴文化.

[5]漢書.卷28.地理志.

[6]全唐文.卷573.與李翰林建書.

[7]全唐文.卷576.謝李吉甫相公示手紮啟.

[8]王士性.廣志繹.卷之四.江南諸省.北京:中華書局,1997.87.

[9]何綿山.閩文化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1-2.

(作者:司徒尚紀)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