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行貨幣供需政策是搞活市場經濟的重要舉措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9 17:13:54  


  貨幣、信用、銀行和金融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它們既是經濟運行的價值形態,又是經濟運行潤滑油和催化劑。政府可以最大限度地擴大他們之間的依存關係,發揮經濟系統的整體功能,加速經濟發展。

  貨幣是具有交换媒介、價值標準,貯藏手段功能的物品。

    銀行是貨幣的發行機構和使用的中介機構。人們關心的是貨幣存量和流量,大多數經濟學家認爲從貨幣供給的意義上,注重那些對名義收入有主要影響,且能加以控制的流動資産。它具有完全的流動性,可以立即用作支付手段,且名義價值不變。根據這種定義,貨幣供給量除通貨外,加上各種交易性存款。

  設C爲流通中的貨幣,D爲銀行的活期存款,則

  M=C+D

  設h爲人民對貨幣的偏好係數,y爲法定準備金率,A爲法定準備金,則

  C= hM

  D=(1-h)M

  A= rD= r(1-h)M

  考慮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賣出債券形成的非借準備金和商業銀行通過貼現取得的可借準備金RB,E爲超額準備金,則準備金總額爲:


  一、凱恩思主義的貨幣需求論

  貨幣需求論認爲一切收入都來自支出,而支出必定産生收入。這樣將貨幣理論與整個經濟聯繫在一起來研究,一般本期支出有可能大於、等於或小於本期收入,從而導致物價水平上漲、不變或下降;

  設以Y代表收入,即投資、消費、政府購買、净出口等貨幣支出,以O爲實際産出,則凱恩思主義表示爲:


  在物價水平與貨幣之間的關係上,凱恩思認爲物價水平是因,貨幣數量是果。即收入的變動引起支出的變動,導致生産的變動,這才引起貨幣需求與物價水平的變動。或者説,收入與支出是主動因素,貨幣數量是被動因素。因此,政府應當運用權衡性的財政政策來調節支出與税收,從而影響收入與産出,以達到穩定經濟和物價的目的。

  凱恩思的流動偏好説,是人民對現金餘額有交易動機、預防動機和投機動機組成。前面兩者爲名義收入Y的函數,後者爲名義利率的函數,因此,實際現金餘額m是名義收入和名義利率的函數,並分爲交易需求L1和投機需求L2。


  上述的經濟含義是,貨幣需求量與名義收入等比例增加;貨幣需求與名義利率按反方向下降。

  國家的流動資産有兩種形式:以貨幣形式保存的活期存款和以證券形式保存的長期債券。

  設債券預期收益率γG,即市場利率im=PniD占Pd的一個比例和債券的資産收益率γC,即Pn與Pd差額占債券市場價格的比例隨預期利率iB而變動,則


  上式告訴我們當im和ig爲已知時,債券收益率也就確定了。

  若γg=0,則得:


  令i0爲臨界利率,則


  如果im>i0,即γg>0,則單個的流動資産持有者把所有流動資産都變成債券;若γm<i0,即γg<0,就會把流動資産變爲貨幣。故單個流動資産持有者的貨幣需求公式爲:


  當然流動資産持有者,有的敢冒風險,則大部分掌握債券,小部分變爲貨幣。有的是保守者,恰恰相反。因此貨幣需求量將隨之發生變動。

  貨幣除偏好需求外,還有交易需求,它與收入龢利率有關。

  設某人擁有的流動資産僅是月薪,並在當月均匀地花光。即全部用於交易。他有幾種使用方式:(1)全部保留貨幣,逐日支出。(2)將貨幣全部變成債券,隨用隨賣。(3)部分貨幣買債券。第一種方式没有任何利息;第二種方式利息最大;第三種方式利息居兩者之間。顯然,第三種方式最好,它適用於高薪階層,企業或團體。

  當第一種方式時,全月平均擁有貨幣C  2,没有任何利息收入;第二種方式全部换成債券然後隨用隨换,全月平均擁債券C  2,還可得利息收入TR=Cim  2。

  如果該人月初領薪後,留下薪水C的一半,另一半在月中换成債券,全月平均擁有貨幣、債券各C  4,則其總收入和邊際收入爲:


  如果該人在月初領薪後,留下薪水的1/3,將2/3换成債券,在當月10日和20日分兩次將債券换成貨幣,則全月平均擁有貨幣C  6,債券C  3。則有


  如果該人每月將貨幣轉换成債券,再轉换成貨幣。即每月轉换三次,這樣有


  設每次轉换的邊際成本MC不變,則可以根據MR=MC找到利息收入最大的轉换次數。

  貨幣政策。根據貨幣市場的均衡來研究利率和貨幣政策。

  利率的性質迄今尚無定論,但基本思想是使用資本的價格。

  利率取决於人們以現金形式保有資産的欲望和中央銀行的貨幣供給、人們保有現金的欲望,即流動性偏好形成貨幣需求,中央銀行通過公開市場業務等政策工具,使貨幣供給保持在某個既定水平,當貨幣供需相等時,形成均衡利率。


  流動性偏好説,利率取决於貨幣供需,利率與儲蓄無關。貨幣貯藏爲决定利率的基本因素,貨幣供給取决於中央銀行。研究的是貨幣存量。

  如果貨幣需求下降,小於既定的供給,人們不願意貯藏而用於購買其他資産。若一國只有貨幣和債券,則人們搶購債券,導致債券價格上昇,名義利率下降,從而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减少,人們持有貨幣的意識又會增强。最後會形成貨幣供需均衡時的利率。

  如果貨幣需求提高,大於既定的貨幣供給人們都會出售債券,持有貨幣,導致債券價格下降,名義利率上昇,直到形成新的貨幣供需相等的均衡利率。

  如果中央銀行實行擴張政策,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買進大批債券,銀行存款就會增加,並通過存款乘數成倍的增加,使貨幣供給曲綫右移。這時,人們不願持貨幣而搶購債券。債券價格上昇,名義利率下降,債券收益减少。人們持貨幣的意識又會增强,最終形成均衡利率。

  如果中央銀行實行緊縮政策,出賣大批債券。又會産生相反的結果。

  如果經濟處於繁榮時期,實際收入增加,物價水平上漲,因而名義收入增加更快。這就使貨幣需求上昇,發生出售債券浪潮,債券價格下跌龢利率上昇,又會使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提高,最終形成新的均衡利率。如果處於經濟蕭條時期,又會出現相反的結果,

  一個國家的經濟經常處於波動狀態。中央銀行用增、减貨幣存量影響利率,通過利率變動來增、减投資,使總供求在充分就業水平上保持一致。

  經濟衰退時期,中央銀行執行擴張政策,通過公開市場業務買進債券,降低再貼現率或法定存款準備金,以便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率,刺激投資,提高總需求從而消除緊縮缺口。這種政策在緩和經濟波動,特别是通貨膨脹上是有效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財政赤字是財政問題,中央銀行購買政府公債或印鈔票解决赤字,使赤字貨幣化。成爲貨幣金融問題。或者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間有如下關係:

  1.替代性

  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爲宏觀經濟目標服務。目標一致性就有兩者之間的替代性。例如爲了緊縮過高的總需求,貨幣政策能使利率上昇過高,投資减少過猛,帶來經濟上的衰退。如果財政政策也實行緊縮,適當增加税收和削减開支,就可以替代一部分貨幣政策的作用,使貨幣政策變得比較温和。一般來説,財政政策的决策較慢、效果較快,而貨幣政策决策較快,效果較慢,因而根據實際情况,選用這兩種政策會有益處。

  2.互補性

  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各有其長處和短處。例如,政府支出增加,刺激投資,增加收入,同時又提高利率,抑制投資,限制收入。貨幣政策相應增加貨幣供給,可以保持原有利率水平,使乘數發揮應有的作用。但它又可能導致物價上漲。權衡利弊,最佳方案是鬆緊搭配,逐步微調,避免經濟振盪。或當貨幣政策普遍實行緊縮時,利率的上昇使某些部門造成損失,甚至倒閉,這時政府額外提供資金,解决這些部門的困難。

  3.矛盾性

  一般來説,貨幣政策的主要任務是穩定金融,財政政策的主要任務是提供公共服務。財政部門根據公共服務的需要,其赤字必須依靠中央銀行解决。而中央銀行解决赤字問題,勢必引起通貨膨脹,只好實行緊縮政策,提高利率。但高利率又會增加財政負擔,加劇財政赤字,這種惡性循環,造成中央銀行與財政部的矛盾。

  實際上,任何國家都采用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協調的原則,爲了增加投資,提高收入。一方面采用擴張的貨幣政策——增加貨幣供給,降低利率,刺激投資。另一方面,實行緊縮的財政政策——提高税收,壓縮私人消費,維持政府原有開支,减少赤字雙管齊下。

  二、通貨膨脹的成因與影響

  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的發行最超過商品流通所需的金屬貨幣量。

  通貨膨脹有些人遭到損害,但有些人得益。對於大多數靠工薪維持生活的,工資增長速度低於通貨膨脹率時,受到損害。特别是離退休人員、老弱病殘、孤寡婦嬰人員,他們的收入基本上是固定的,因此,受害更大。但對以利潤爲生的階層,産品價格上漲的速度比生産成本增漲更快,他們在通貨膨脹時期是受益者。還有從利息和租金取得收入的人,受到通貨膨脹的損害。對購置長期債券的人、債權人也是通貨膨脹的受害者。債券人倒是受益者。

  在低於充分就業的經濟運行中,通貨膨脹對産量和就業有刺激增長的作用。在未被預計到的通貨膨脹時,物價的增長快於貨幣工資率的增長。實際工資率的减少,企業使用較多工人,擴大産量以獲取利潤,這種减少的失業是暫時性的。通貨膨脹减少失業和擴大産量的同時,引起經濟失調,人們開始搶購物品,企業增加庫存以求更大漲價,獲取額外利潤。這樣,消費者、生産者都卷入通貨膨脹的大潮之中。這種搶購風潮受消費者的收入和企業的生産資金的限制,持續不可能長久。貨幣當局爲了减輕通貨膨脹的壓力,不願擴大信貸,銀行貸款日益困難,利率上漲,企業開始减少庫存,價格停止上昇,結果可能出現經濟衰退。嚴重的失業接踵而來。

  世界通貨膨脹事實證明,以危險的速度進行的通貨膨脹,對儲蓄和經濟增長將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爲兩次的增長落後於物價的上漲,温和的通貨膨脹,能促使儲蓄增加,導致經濟增長。

  傳統認爲,通貨膨脹源於總需求超過總供給,過度需求向上拉動物價水平,導致通貨膨脹,還認爲物價水平的漲落與貨幣數量的增减有函數關係。但凱恩思認爲在貨幣供給不變的情况下,也可能發生通貨膨脹。但有一點是共識的,貨幣供應量不斷擴大,必將使物價水平持續上昇。

  傳統理論給人得出結論,物價變動程度同通貨膨脹缺口大小之間是有關係的,缺口愈大物價上漲愈快,反之亦然,但在現實中通貨膨脹的缺口到底有多大,無法得知。

  通貨膨脹的速度取决於較高的貨幣收入的增加間隔時間;貨物收入彈性。

  設實際消費水平爲Ct,實際投資需求爲It,Yt爲當前實際需求總額,則


  令Y0爲充公就業條件下的最大實際産量,若供求平衡,則Yt=Y0

  又設:


  式中:C0——實際消費不變部分;

  C——邊際消費傾向;

     t-1——前一時期出售産品的貨幣收入;

  Pg——當前物價水平。

  若投資固定,即It = I0

  故物價增長率爲:

  上式表示,每年物價增長率取决於收入——報酬的間隔時間的長短。

  上面分析通貨膨脹的原因從需求方面入手。

  但有的通貨膨脹發生在生産過剩時期,因此有從供給方面探究能貨膨脹的原因。有兩種:(1)工資推進通貨膨脹。(2)利潤推進通貨膨脹。

  當工資率的增長超過生産率的增長而導致通貨膨脹,但還應没有過度需求,這在實際上是不多的。

  壟斷企業在追求超額利潤時,有可能提高價格並超過增加成本的幅度,在不完全競争條件下有可能利潤推進通貨膨脹。或者説,企業爲了獲取較多的利潤,將價格上昇的速度超過成本增長的速度就會産生利潤推進通貨膨脹。至於通貨膨脹産生的原因,它與失業之間關係是什麽尚待研究。

  三、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比較與作用

  即使在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中,亞當·斯密那雙“看不見的手”也不能解决“市場缺陷”問題。如果任憑市場價格制度自由放任的調節經濟活動和經濟關係,就會使經濟造成無法遏止的波動,就會産生諸如大量失業、經濟衰退和通貨膨脹等極其嚴重的經濟問題。中央銀行必須决定如何去控制貨幣供給龢利率,以及匯率是固定的還是浮動的。政府還必須决定需要多少支出以及如何籌措這些資金,是通過税收、借貸還是印鈔票。從理論上講,市場經濟國家,必須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等宏觀調控手段保证經濟的正常發展。維護有秩競争,優化資源配置。

  財政政策是利用政府支出和政府收入來消除通貨緊縮缺口或通貨膨脹缺口,以保持經濟穩定的政策。自“羅斯福新政”和凱恩思的《通論》發表之後,財政政策成爲各國政府用於穩定經濟的重要的和經常的手段。1946年,美國聯邦政府頒佈了《就業法案》决定承擔起緩和失業和促進經濟穩定的責任。1961年,肯尼迪政府制定“新經濟政策”,力圖在降低失業率和保持價格穩定的同時,實現經濟的高速增長,直到70年代,西方國家普遍進入“滯脹”時期,財政政策一直是西方國家對付衰退和通貨膨脹的良方。例如,在經濟蕭條時期,政府將增加支出,或修建港口、公路、住宅等公共設施,以及增加失業救濟金等。同時,政府還將减少税收,如降低個人所得税率、增加投資豁免税收額的數量等。在通貨膨脹時期,政府則减少支出,增加税收。在凱恩思主義者看來,只要政府通過有意識的刺激總支出或抑制總支出就能保持經濟的穩定。但是通貨膨脹與衰退同時出現,即所謂“滯脹”,單一的財政政策似乎顯得無能爲力。即使滯脹兩者並非同時出現的情况下,財政政策的實施還受到“擠出效應”和“時滯”的制約。例如,當政府决定增加支出而不同時增加税收時,在不增加貨幣的條件下,政府只能用國債的方法籌措資金,但是當政府用出售國庫券和債券的方法向公衆借債時,將導致利息率的上昇。從而减少了私人的投資支出,産生“擠出效應”。另外,財政政策的運用過程中存在時滯。包括認識上的“時滯”,决策上的“時滯”和實施上的“時滯”。由於“時滯”的存在財政政策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假定經濟發生衰退,需要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時,從人們認識到衰退,决定采取擴張性財政政策到財政政策對經濟産生影響都需要一段時間。特别是税收、借債等財政政策的制定,需要冗長的法律程序。如果這段時間内經濟因自身的作用而恢復了,那麽這次財政政策將使經濟發生通貨膨脹。

  如果説財政政策是直接影響總需求的規模,没有任何中介變量,那麽貨幣政策則通過利率的漲落來對總需求施加影響。係間接的發揮作用,是一國的貨幣當局(即中央銀行)有意識的行使它的權力,誘導貨幣供給的擴大和收縮。貨幣政策的目的在於穩定物價水平,縮小經濟週期波動幅度,並有助於使一國的産量和就業達到所希望的水平。

  宏觀貨幣政策通過變更法定準備金比例,變動貼現率,公開市場業務等措施來實現。變更法定準備金比率可以改變貨幣乘數、貨幣供應量,從而擴張或收縮一國經濟。但是變更法定準備金比例是一劑“猛藥”,這種變動影響到每一家存款機構,而且對於各個存款機構影響的程度可能不一樣。特别是提高準備金比率很可能導致中小銀行發生財務困難,經常使用會造成整個存款機構業務經營的困難。因此,變更法定準備金比率不是一個經常性的貨幣政策措施。

  變動貼現率的直接影響是提高或降低再貼現窗口借款的價格,不但影響存款機構的準備金,而且影響到整個經濟的信用狀况。提高貼現率使銀行借款費用提高,降低貼現率則减少銀行借款的費用。其間接的影響是,貼現率的提高或降低導致市場利息率的提高或降低。從而緊縮或寬鬆信用。一般來説,貼現率的變化是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一個明顯的信號。因爲出臺政策變化一般公衆是不易察覺的,然而貼現率的變化是要公開報導的,貼現率上昇表明銀行借款會减少,抑制經濟過熱,預防或抑制通貨膨脹。由於商業銀行的貼現借款在總資金規模中比例較小,貼現率作爲控制經濟的重要性也是有限的,不如公開市場業務那樣有效。

  公開市場業務是中央銀行在公開的金融市場上買賣政府長、短期證券,以通過增减市場信用的方式,影響貨幣供應量和信用規模,來實現其貨幣政策。當中央銀行在公開市場購進政府債券,則進行該項交易的存款機構的準備金相應增加,引起存款成倍的增加,刺激一國經濟的擴張。反之,聯邦儲備系統公開市場上出售債券,則進行該項交易的存款機構的準備金相應减少了,導致存款成倍的縮小。引起一國經濟的緊縮,這是一種十分靈活的便於“微調”的貨幣政策工具。中國人民銀行已借鑒此種做法,宣佈將公開市場業務作爲貨幣政策工具之一,但完全達到調控目標尚需時日,因爲國債市場的規模尚小,日交易量不大,流動性差等。另外,還有人員培訓的問題。

  一般來説,中央銀行能够控制貨幣供應量,從而相應地影響市場的利息水平,以實現通過貨幣政策穩定經濟的目的。但是在一些具體情况下,則顯露出貨幣政策的缺陷。在衰退時期,即使建立了低利率的擴張性貨幣政策,由於存在“流動性陷阱”和投資對利率變動量剛性,貨幣量的增加不會對總需求造成影響,利率下跌對投資增加失去刺激作用。因此,貨幣政策作爲反衰退的武器遠没有作爲反通脹的武器那樣可以獲得預期的效果。另外,成本推進型通貨膨脹是由於工資上漲超過了生産率的增長,使産品成本增加,企業乘機提高商品價格來賺取利潤,或者單純爲了提高價格賺取最大利潤而引起的通貨膨脹。一般認爲,這是大工會和大企業的壟斷權力施加於市場的壓力,貨幣政策很難糾正,而且貨幣政策的效果可能被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化所扺消。在繁榮時期,尤其是物價上漲時期,公衆寧願持有商品也不願持有貨幣,因此,在中央銀行緊縮貨幣供應量時,貨幣流通速度反而增加了,其效果等於貨幣供應量的增加,在衰退時期,人們對經濟前景抱悲觀態度。商品價格下降反而使他們等待觀望,不急於采購。因此,在中央銀行擴大貨幣供應量時,貨幣流通速度却放慢了,其效果等於貨幣供應量的减少。此外,貨幣流通速度的明顯變化還會影響價格水平。因爲流通速度加快,意味着總需求的增加,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况下,將使物價上漲。反之,物價下降。因此,貨幣流通速度的變動至少是部分的扺消貨幣當局擴大或收縮貨幣供應量來穩定一國經濟所産生的效果。

  以上分析表明,無論是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都不是萬能的,需要兩者相互配合,相匹配,可能是“兩鬆”或“兩緊”,也可能是“一鬆”、“一緊”,雖然無論采取哪種擴張性(緊縮性)政策,都有可能起到擴張(收縮)經濟的作用。但是,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一個開放的經濟模型中,應該實現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均衡。在現實中,可能會出現以下九種情况:(1)通貨膨脹和國際收支赤字。(2)經濟衰退與國際收支盈餘。(3)通貨膨脹與國際收支盈餘。(4)經濟衰退與國際收支赤字。(5)經濟的均衡與國際收支赤字。(6)經濟均衡與國際收支盈餘。(7)通貨膨脹與國際收支均衡,(8)經濟衰退與國際收支均衡。(9)經濟均衡與國際收支均衡。在上述九種情况中,第九種是最佳狀態,不需要進行任何調節。在第一種情况下,采取雙緊政策,抑制總需求,减少國民收入,消滅通貨膨脹。在第二種情况下,采取雙鬆政策,刺激總需求,擺脱衰退。國民收入的增加又會增加進口,消除國際收支盈餘。第三種情况,應采取緊縮性財政政策以抑制通貨膨脹。同時用擴張性貨幣政策增加貨幣量,降低利息率,以使資本流出,克服國際收支盈餘。第四種情况則可用擴張性財政政策與緊縮性貨幣政策相結合,以擺脱衰退,同時又吸引外資克服國際收支赤字。第五種、第六種情况則應通過支出轉换政策加以調節。第七種情况可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對付通貨膨脹。對於可能引起國際收支盈餘,通過支出轉换政策减少盈餘。第八種情况,用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對付衰退,同時用支出轉换政策减少赤字。

  總之,擴張性財政政策在經濟衰退中可以有效刺激投資。從長期看,緊縮性財政政策也是控制通貨膨脹的最有效工具。但從短期看,緊縮性貨幣政策時效性更强,可以更有效、更迅速地控制通貨膨脹。擴張性貨幣政策也能起到刺激投資的作用。但是,一國經濟均衡涉及面很廣,在實現均衡的過程中單一的政策手段很難奏效,不僅需要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有效配合,也需要産業政策、貿易政策等多方面的協調。

  (作者:周義  本文原載《管理經濟學》,廣東經濟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