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追趕亞洲“四小龍”有哪些條件和優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9 17:21:33  


  根據小平同志今年初巡視廣東時的重要談話和中央的决定,要加快廣東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的步伐,我們設想力争20年趕上亞洲“四小龍”。

  一、追趕亞洲“四小龍”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小平同志的重要談話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全會的精神,給予廣東極大的鼓勵和鞭策,廣東省委、省政府以及全省各級幹部和人民群衆,已充分認識到加快廣東經濟發展步伐,力争20年趕上亞洲“四小龍”的重要意義,决心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開拓、真抓實幹,不辜負小平同志和黨中央、國務院對廣東寄予的重托和厚望。

  我們認爲,小平同志關於廣東追趕亞洲“四小龍”的戰略要求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改革、開放,使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與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差距仍較大。在當今激烈的國際競争中,要使中華民族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抓住有利時機,加快經濟建設,提高生産力水平。就廣東而言,經過13年的改革開放和大規模建設,爲追趕亞洲“四小龍”奠定了較充實的物質基礎。13年來,我省國内生産總值平均年遞增12.4%,農業總産值年遞增7.1%,工業總産值年遞增18.4%,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年遞增26.5%,進出口總額年遞增22.5%,外向型經濟格局已初具規模;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建設和生活、服務設施有明顯改善;國民經濟新的運行機制已初步形成。“開拓、進取、務實、創新”已成爲推動全省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當前,國内和國際的大環境也十分有利廣東實現追趕亞洲“四小龍”的戰略目標。我國政治和社會穩定,經濟穩步發展,改革開放勢頭迅猛;國際上我國與周邊國家關係較好,亞太地區政治局勢穩定,且經濟發展看好,廣東處於毗鄰經濟發達的港澳,面向經濟發展的東南亞,地理和發展條件優越,比其他地區更便於發展與港澳、東南亞各國及地區的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參與國際分工與競争。廣東在追趕亞洲“四小龍”中具有天時、地利、人和等有利的内外部因素。

  然而,在追趕亞洲“四小龍”中,我們也面臨着不少的困難和問題: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相對滯後,建設資金缺口較大,科技力量較爲薄弱,地區發展不平衡等矛盾仍然制約着全省經濟發展。我們要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克服前進中的困難,奮力追趕既定目標。

  二、追趕亞洲“四小龍”的戰略構想

  在亞洲“四小龍”中,香港和新加坡是城市經濟,與廣東不可比。因此,我們把臺灣和南朝鮮兩個地區作爲追趕的目標。

  ——臺灣1990年的國民生産總值1557.4億美元,人口2035萬人,人均國民生産總值7653美元。

  ——南朝鮮1990年國民生産總值2368.9億美元,人口4279萬人,人均國民生産總值5536美元。

  ——廣東1990年人口6246萬人,按當年匯價折算的國内生産總值只有313億美元,人均501美元。目前,許多研究機構已不采用匯率法折算人均國民生産總值,而采用“購買力平價法”計算。據此,估算廣東1990年人均國内生産總值爲1885美元,爲臺灣、南朝鮮兩地人均國内生産總值6218美元的30.3%,差距比較大。1989年的廣東只相當臺灣、南朝鮮1975年的水平。在落後15年的情况下,我們要用20年的時間趕上亞洲“四小龍”35年的經濟發展水平,速度必須保持高於他們一倍,從過去10多年實踐看,這是可能的,但也是相當艱巨的。

  今後20年,我們的發展戰略是: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積極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先進經營方式和管理辦法,建立和健全有較强國際競争力的社會經濟體系和良好的外向型經濟運行機制;以國際市場爲導向,國内市場爲依託,推進對内外的全方位開放,大膽吸收國内外的先進技術和生産要素與資源,在國内外兩個市場的交流中充分發揮樞紐和輻射作用;緊緊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工農業生産的科技水平和産品的技術含量,加快勞動密集型産業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産業的轉變,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産業,推進第三産業的發展,使産業結構跨上新的臺階;加强宏觀調控,搞好基礎産業與加工工業、生産與消費、經濟與社會及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走一條既高速發展又有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的路子,力争20年廣東經濟社會綜合實力趕上亞洲“四小龍”。

  我們設想,把今後20年的發展分爲兩個階段:2000年前十年爲第一階段,2000年後十年爲第二階段。

  第一階段:在總體上達到臺灣、南朝鮮1990年的經濟水平,争取2000年國内生産總值達到5180億元,實現比1980年國内生産總值翻三番多的目標,十年平均年遞增13.4%;人均國内生産總值達7200元;一部分地區達到臺灣、南朝鮮當年的平均水平,其餘地區達到小康發展水平。農業發展現代化規模經營,工業在加强現有生産的水平上,加强原材料和元器件的生産,形成一定規模的石油化工、鋼鐵、汽車等重工業基礎和輕工、紡織、機械、電子、建材等五大工業支柱。加快外向型經濟發展,出口的增長高於國内生産總值增長的速度。加快發展金融、信息、科技、教育等第三産業。

  第二階段:全省從總體上達到臺灣、南朝鮮當年的經濟水平。争取2010年全省國内生産總值達16700億元,十年平均年遞增12.4%,人均國内生産總值達20800元。農業繼續推進現代化經營,工業重點發展技術密集型生産,如計算機、集成電路等高技術的電子工業及光電材料、精密機械、汽車、高精尖的精細化工等,形成一些高技術的工業部門。出口總值與國内生産總值同步增長。第三産業快於第二産業的發展。

  三、追趕亞洲“四小龍”的主要經濟指標和措施

  廣東要在2010年達到臺灣、南朝鮮當年的經濟水平,主要的經濟指標測算是:

  ——國内生産總值達到16700億元,20年平均遞增 12.9%;人均國内生産總值20850元(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爲16680美元)。

  ——人口控制在8000萬人左右,年遞增12.5%。

  ——經濟效益。全社會勞動生産率每年提高10.2%,萬元國内生産總值耗用標準煤由2.8噸下降到1.8噸,年均節能率爲2.1%。

  ——三大産業産值比例從1990年的26∶40∶34調整爲5∶31∶64;年遞增率分别爲4.3%、14.1%、14.6%。

  ——工農業總産值44400億元,年遞增15.5%,其中農業總産值1500億元,年遞增4.7%,工業總産值42900億元,年遞增16.8%。

  ——出口總額達2800億美元,年遞增14.5%。

  ——發電裝機容量全省20年新增7200萬千瓦,2010年達到8000萬千瓦,其中核電2200萬千瓦。

  ——交通建設。20年新增公路里程517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和汽車專用路3600公里;建設鐵路1500公里,全省大部分市通火車;新建港口泊位465個,新增吞吐能力5.6億噸。

  ——郵電通訊。到2000年全省電話普及率達到19%;2010年提高到48.2%。

  ——科技教育。每萬人擁有科研人員90人,普及高中教育,高等教育在校生占總人口比重上昇到3%。

  ——生態環境和人民生活。所有城市的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總分達80分以上。人平消費額達7600元(按90年價格),年遞增 10.3%;社會醫療保障制度復蓋率在90%以上,平均期望壽命達74歲。

  爲了實現上述目標,我們的主要措施是:(1)緊緊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高速發展。要以科技爲依託發展經濟,促使工業轉向技術密集型和實現農業現代化。到2010年,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要超過50%。(2)超前發展能源、交通、通信,加强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等原材料工業建設,不斷增强經濟發展後勁。(3)調整經濟布局,形成多層次、高素質的開放格局。深圳、珠海、汕頭經濟特區發展爲科技型、綜合型和多功能、高層次的現代化特區;廣州市成爲發達的信息、金融貿易中心;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建成三個高新技術開發區和高技術産業帶。粤東、粤西地區通過吸納國際資本,發展大型煉油、乙烯、化肥、鋼鐵和精細化工工業;西江走廊地域和山區通過發揮能源、礦産、林農産品豐富等優勢,加快發展步伐。(4)積極開拓國内外市場,建立多元化、開放式的市場網絡體系。在省内外建立一個批發與零售、專業與綜合、銷售與服務相配套的流通體系和立體形的市場網絡。對外貿易要向實業化、集團化和多元化轉變,發展跨國經營,建立一個面向世界、産品和市場布局比較合理的出口貿易網絡。(5)建立和健全良好的資金籌集、運用、增值轉動機制,保持較高的投資率。據測算,我省20年固定資産投資累計爲38700億元,平均每年爲1935億元,這樣巨額的資金,除了貸款逐年增長外,更大的出路是向社會籌集資金,向境外融通資金,用股票、債券等形式擴大市場直接融資規模。同時搞活資金存量,加速資金周轉,提高資金使用效益。(6)調整産業結構,發展第三産業。20年間,第一産業保持穩定增長速度,迅速發展第二、第三産業,尤其要大力發展信息業、金融業、房地産業和商業貿易等,使我省成爲第三産業發達,三大産業協調的省份。(7)大力發展教育,提高勞動者素質。2000年全省要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大中城市和珠江三角洲地區要普及高中教育,增設一批綜合性大學和經濟建設急需的大專院校,大力培養經濟建設所需人才。(8)加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發展文化、衛生、體育、旅遊、社會保障和環境保護等項事業;搞好全民的社會主義法制教育,建立一套完整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使廣東有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努力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品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全社會的進步。

  廣東要在今後20年實現趕上亞洲“四小龍”的宏偉目標,我們對此充滿了信心。13年來,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廣東“特殊政策、靈活措施”,給廣東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没有中央政策的扶持和全國各地的支持,廣東是不可能取得今天這樣的成就。這一點,在今後追趕亞洲“四小龍”的進程中,將顯得更爲重要。追趕“四小龍”,實質上是兩種社會制度的較量。因此,廣東改革開放的步子邁得更大些,走得更快些。在財政體制、投資管理體制、金融管理體制、外經、外貿和對外開放要有更大的自主權和靈活性,使我省經濟能够直接參與國際競争,建立起外向型經濟的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

  (作者:周義  本文寫於1992年6月)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