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的現狀與前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30 09:08:14  


  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位於廣東省中部沿海地區珠江水系匯合處,該區環繞省的中心城市廣州,南接深圳、珠海經濟特區,是交通方便、商品經濟發達,全省最富庶的地區。該區包括佛山市及其所轄的南海、高明、三水縣和順德市;江門市及其所轄的開平、新會、鶴山、恩平縣和臺山市;廣州市所轄的番禺市、增城、花縣、從化縣;深圳市所轄的寶安縣;珠海市所轄的斗門縣;肇慶市及其所轄的高要、四會、廣寧縣;惠州市及其所轄的惠陽、惠東、博羅縣;清遠市;中山市;東莞市,共9市(2個縣級市),19個縣。全區面積4.5萬平方公里,1991年年末人口1685.31萬人,分别占全省的25.3%和26.5%。全區設有經濟基礎較好,投資環境也較爲完善的“工業衛星城鎮”399個,這些鎮在政策上享受類似沿海開放城市的待遇。

  一、珠江三角洲的現狀

  實行改革開放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1991年,全區社會總産值1590.39億元,占全省的40.9%;國内生産總值644.44億元,國民收入559.63億元,分别占全省的36.2%和40.5%。工農業總産值1281.68億元(按1990年不變價計算,下同),占全省的比重爲41.62%;財政收入50.58億元,占全省28.5%。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06.89億元,占全省35.8%;城鄉居民年末儲蓄存款餘額525.6億元。目前,珠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是活力强、發展快、實力大、外向型經濟顯著的地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革開放以來,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珠江三角洲自開闢爲經濟開放區以來,按照出口貿易的需要發展加工工業、農業以及其他原材料的生産,並加强基礎設施的建設,有力地推動了經濟的迅速發展。改革開放後的13年,國内生産總值平均年遞增21.7%;工農業總産值年遞增19.3%,其中工業總産值年遞增21.6%,分别比全省高出3.1和5.5個百分點。

  (二)發揮農業資源豐實的優勢,積極發展優質、高産、高值、高效益的農業。全區根據國内外市場的需求,調整農業生産結構,在抓好糧食生産的同時,大力發展蔬菜、水果、花卉等經濟作物水産養殖業,以及多種經營,積極引進、培植和推廣稀、優、偏、尖、好的産品,做到畜禽、水産品的工廠化生産,建立農業生産基地,發展創匯農業。目前,全區糧食、糖蔗、猪肉産量均占全省總産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水果、水産品産量均占全省的40%以上。全區有近千個農副産品出口生産基地和農副産品出口加工專廠。如佛山市有農業商品生産基地232個,1990年産值7.94億元,出口創匯4684萬美元。1991年,全區農業總産值215億元,比上年增長7%。鄉鎮企業總收入591.35億元,占全省58.65%。

  (三)工業生産已初具規模,取得較好的發展成就。改革開放以來,全區工業發展加快,已逐步發展成門類較爲齊全、品種較多、技術裝備和生産工藝都較爲先進的輕型工業生産體系,形成了機械電子、家用電器、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建築材料及裝飾材料等五大支柱行業。1991年工業總産值達1066.53億元,比上年增長35.4%。出口工業産品産值277.2億元,占本區工業總産值26%。目前珠江三角洲已成爲廣東重要的工業生産基地,全省100%的縫紉機、自行車、家用洗衣機、電視機,98%的電風扇,95%的收録機、收音機,74%的布,82%的合成氨,70%的水泥,67%的電力,62%的鋼材均由珠江三角洲生産。

  (四)加强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利用外資、自籌資金、銀行貸款、財政撥給等多種形式,重點加强基礎設施的建設。建成沙角電廠(A廠一期3×120萬千瓦,B廠2×35萬千瓦)和一大批燃油機組共190萬千瓦;廣深、衡廣複綫和三茂鐵路共801.8公里,新建和改建深圳機場和廣州、佛山、惠州機場;新建深圳鹽田港、赤灣港、媽灣港、大亞灣惠州港、廣州新沙港等沿海大港口;建成廣佛高速公路和一大批橋樑,實現公路主幹綫無渡口通車。珠江三角洲實現電話程控化,可和世界180個國家和地區直撥通話。1991年全區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105.73億元,比上年增長52.1%,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增長39.9%。由於保持了一定的投入,促進了該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五)對外經濟貿易進一步拓展,外向型經濟日益擴大。從開放改革以來至1991年底,全區共簽訂利用外資合同63439項,合同利用外資89.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5.56億美元;年末已經工商登記的“三資”企業達6164家。目前投資該地區的“三資”企業、“三來一補”企業約占全省的3/4。外貿出口增加。1991年,外貿收購總額105.35億元,比上年增長14.7%;外貿出口總額52.91億美元,增長51.4%。其中貿易出口20.47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0.4%;“三來一補”企業出口6.84億美元,“三資”企業出口25.6億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長30.78%和69%。外貿出口的增長,有力地支撑了區内經濟的發展。

  (六)産業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目前,珠江三角洲有八成的勞動力從事第二、第三産業,工業結構由傳統的工業爲主轉變爲以新興産業爲主導地位;農業内部結構由比較單一的種植業生産轉變爲多種經營、全面發展的創匯農業,鄉村工、商、飲服業。近年珠江三角洲一、二、三産業的結構爲16∶46∶38(從國内生産總值衡量),第二、三産業的比重均比全省高出6個百分點。産業結構的優化,爲今後更大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

  (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1990年,該地區職工平均工資3469元,比1979年增長4.2倍,年均遞增16.1%;農民人均純收入1442元,增長6.1倍,年均遞增19.5%。近年,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近500元;人均居住面積達13.25平方米,每百户家庭擁有洗衣機91臺、電冰箱89臺、彩電99臺。城鄉差别在珠江三角洲已漸日縮小,鄉村已逐步走向城市化。

  二、今後的發展設想

  九十年代,珠江三角洲發展總的構想是,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優勢,以國際市場爲導向,以國内市場爲依託,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在轉變傳統工業的同時,積極發展新興和高科技工業,進一步提高産業的技術層次,積極發展創匯農業、技術含量高的加工工業和替代進口的原材料工業,强化區域的輻射功能和樞紐作用。加快發展科技、教育、貿易、金融和信息等第三産業,全面發展外向型經濟。

  (一)進一步加强基礎産業的建設,提高投資環境的水平。

  一是電力建設。主要項目有:東莞市沙角電廠(A廠)二期(60萬千瓦)、沙角電廠(C廠)(198萬千瓦)、江門市臺山電廠(480萬千瓦)、廣州市番禺電廠(132萬千瓦)、惠州大亞灣核電站(180萬千瓦)、廣州從化抽水蓄能電廠一、二期(240萬千瓦)。二是交通建設。重點搞好高速公路和汽車專用路的建設,形成以廣州爲中心,連結各中等城市的汽車專用路網,産要項目有:修建廣深珠高速公路304.8公里、深圳——汕頭286公里、佛山——開平——陽江110公里,廣州——惠東180公里,廣州——肇慶汽車專用公路100公里。興建廣州環城高速公路、東莞渡海大橋、珠海珠江口跨海大橋和海底隧道。加强沿海港口建設:搞好深圳鹽田港、赤灣港、媽灣港、大亞灣惠州港、珠海高欄港、廣州黄埔新沙港區和南沙港、江門臺山深水港。修建珠江三角洲鐵路網:廣州至深圳準高速鐵路146公里、廣梅汕鐵路東莞至惠州段40公里、廣州至珠海鐵路130公里、廣州地下鐵路等等。加强機場建設,擴建廣州白雲機場、改造惠州機場、珠海三竈機場、佛山沙堤機場、建設廣州第二機場。三是郵電通訊建設。加快建設城市電話交换機、長途交换機,提高通信素質和綜合能力,争取用10年的時間在總量、技術水平等方面趕上亞洲中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水平。四是搞好原材料工業建設。建設惠州市500萬噸煉油廠、45萬噸乙烯項目,珠海市250萬噸煉油廠、11.5萬噸乙烯項目,深圳市300萬噸煉油廠,廣州市11.5萬噸乙烯項目、15萬噸純碱工程、4萬噸聚丙烯工程、興建珠江鋼鐵廠等。這批重點項目的建設,必將促進珠江三角洲乃至全省經濟的發展。

  (二)優化産業結構,提高經濟技術層次和水平。

  珠江三角洲産業結構總的目標是向輕型、高效、外向的道路發展,力争三大産業由1990年的16∶46∶38提高到1995年的13∶45∶42;並在2000年達到10∶40∶50。第一産業:種、養殖業的比例要由現在的4∶6提高到2∶8。發展優質、高值、高效農業,提高農業的集約經營、社會服務的水平,提高農産品的商品率和創匯率。第二産業:增强技術開發能力,加快生産技術和産品的更新换代,發展高附加值的輕型工業和部份重化工業,提高整個工業的生産和技術層次。第三産業:珠江三角洲的第三産業要在全省率先成爲國民經濟的主導産業。重點發展科技、教育、通信、金融、信息等,這些行業的就業和國内生産總值的比重要分别超過總額的一半。

  (三)珠江三角洲要建設成爲與國際經濟運行接軌,參與國際市場競争的城市經濟群。

  九十年代,珠江三角洲要在廣東率先建立一個具有國際競争能力、高效、開放的國民經濟體系與國際經濟運行接軌的良好的外向型經濟運行機制。

  要進一步加强投資“軟”、“硬”環境的建設,珠江三角洲要靠優良的投資環境和符合國際慣例的做法,吸引更多的國際資源、技術和資金。一方面,重視引進專利、商標、工藝技術等無形資本,並努力擴大利用國際資本的證券投資,允許外資銀行進入珠江三角洲,鼓勵企業到海外設店辦廠,興辦跨國公司。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個面向世界、領域廣闊、布局合理的出口貿易市場網絡。同時積極發展技術貿易、工程承包、勞務輸出,開拓海外市場。

  珠江口的東側要積極發展電子、通訊設備、服裝、制鞋等“三來一補”和“三資”企業,利用外資建設大型石化工業和汽車製造業,建成外向型的新興工業區。

  珠江口兩側要在現有基礎上發展和提高家電電子、紡織服裝、食品飲料、新型建材和塑料製作等工業,開發一代新産品,不斷提高産業的技術層次,逐步形成技術較先進的工業城鎮帶。

  三、努力拓展粤港澳的經濟合作

  目前粤港澳地區的經濟,已形成一個以國際市場爲導向,在生産、流通、金融、旅遊等各行業相互依賴,互爲依託的經濟協作區。今後這種結構性的合作前景將更大。主要設想是:

  1.進一步拓展港澳的合作領域。要從現有的生産資源互補向産業結構分工與協作緊密發展;從勞動密集型爲主轉向資金技術密集型爲主;從單純的“三來一補”、“三資”企業的合作向集團化、經濟區域化發展;從第一産業的合作向金融、房地産、信息、運輸等第三産業合作發展。

  2.加强商品的生産和出口的合作。按照國際市場的標準和要求,聯合港澳企業,發展兩地的拳頭産品,形成生産、科技、銷售一條龍、産品專業化的大型骨幹企業;拓展出口貿易,與港澳大公司、大商社聯營,試辦跨國公司,其總部可設在港澳,生産基地設在廣東,在世界各地設立銷售網點。

  3.加强粤港澳科技合作。要融科技合作於生産合作之中,促進雙方企業的技術和裝備水平的提高,搞好軟技術和高新技術的合作,共同拓展高科技産業,開發高新技術産品。開展技術性勞務合作,擴大技術交流與技術服務,加强信息通訊合作,建立科技信息交流網絡或中心。

  4.進一步提高産業合作的層次。要圍遶發展各自的主導産業和支柱産業進行對口行業的結構性的合作,把垂直分工合作與水平分工合作結合起來。第一、三産業要根據各自的優勢,各有側重地發展,增强合作的互補性和長遠性。

  5.加强金融界的合作。從原來個别資本的自發性投資,發展成合作雙方共同組織銀團貸款,積極發展、共同辦好外資銀行,做好證券投資、股票交易,做到共同融資、共同投資、共同管理,從原來合作的鬆散型過渡到緊密型。

  (作者:周義  本文寫於1992年6月)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