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陳家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3-08 19:52:35  


  現代色彩紛呈的廣州,陳家祠(陳氏書院)却是古色古香的經典。

  這一經典突然把我的目光吸引過去了。我凝視著它,仿佛聽到古廣州的喧囂。我在仰讀它的智慧和精神,細細品嘗它所體現的民族文化的多元性、開放性和兼容性品格,歷史和現實的圖景交織起來了。

  我查閱過陳照南、陳樂熙兩人于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編制的廣東省城全圖(陳氏書院地圖)。地圖上有路標!當時陳家祠的環境是怎樣的呢?一百多年前的路標還記在圖上:

  “往陳氏書院路程由輪船渡頭起過沙面入澳口南岸荔枝灣直泊書院”;

  “自沙面起入西炮台柳波浦彭園觀音橋登岸入五福裡入連元通津直到書院”;

  “自西門出積金巷聚龍裡黃家祠到書院”;

  “由輪船渡頭起入興隆街十八甫十六甫十五甫觀音橋五福太街連元通津到書院”;

  “由貢獻起出文明門萬壽宮仰忠街高第街大新街由狀元坊出太平門打銅街第八甫第六甫入錦雲裡青紫坊蘆排巷龍津橋入連元通津過奎光宇黃家祠到陳氏書院”。

  這些綫路上的街、巷、建築物如今恐已不全。滄海桑田,變化太大了。我喜歡讀這些文字,因爲我可以想象一百多年前廣州城的水、陸兩路的走向和大街小巷的形狀。

  坐輪船可以“直泊”書院!令今人感到驚奇。

  如今河涌安在?但聞車水馬龍的喧嚷,代替了昔日的流水聲聲。

  當時的廣州,水網交錯,舟船穿梭,熱鬧非凡,作爲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和“廣州通海夷道”,這裡無疑沐浴著海洋文明之風。《漢書•地理志》說番禺“處近海”,也說明廣州是海濱城市。陳家祠輝煌于水邊,陽光下閃爍著异彩,何等嬌艶!

  陳氏書院的坐北朝南,正符合公元前214年廣州建城之始,即秦始皇三十三年秦任囂城和漢安趙佗城的南北走向。東漢末年交州刺史步騭登高視察廣州,驚嘆道:“見土地形勢,觀尉佗舊治處,負山帶海,博敝渺目,高則桑土,下則沃衍……睹巨海之浩茫,觀原藪之殷埠。乃曰:斯城海島膏腴之地,宜爲都邑。”廣州由北向南的軸綫方向,山水依附,猶骨與肉,山陰水陽,符合風水地理學中的“負陰抱陽”的原則。陳氏書院在流暢的自然之氣中屹立,顯出莊重、典雅的風度。雖然歲月流逝,“直泊”書院的水路已不復存在,但其方位如故,氣流不止,依然是福地。

  也真巧,陳氏書院落成的1894年,正是中日甲午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揭開了新的一頁。從這一年開始,帝國主義奴役中國的氣焰日益囂張。陳氏書院看到了中國封建統治者在甲午戰爭中的巨大失敗和無耻乞降,聽到侵略者軍事掠奪“瓜分中國”的叫囂。在這座粉刷一新的廣東七十二縣陳姓的合族祠裡,響起了陳姓子弟朗朗的讀書聲。民族危難的嘆息、孩童的讀書聲和帝國主義侵略者槍炮的呼嘯,形成廣州奇异的協奏曲。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廢除科舉,書院改爲陳氏實業學堂。民國期間,這裡先後爲文范學校、廣東體育專科學校和聚賢中學,以後幾經易名,1959年辟爲廣東省民間工藝博物館。1988年國務院頒佈陳氏書院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代嬗變,陳家祠留給我們民族的是什麽?它的文化亮點在歷史長河中閃發出何種光芒?

  “陳氏書院是廣東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裝飾最精美的傳統藝術建築。”廣東省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黃淼章對我說。他還告訴我,陳家祠裡,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藏品豐富,有陶瓷、雕刻、刺綉,少數民族工藝等文物及精美民間工藝品。副館長劉鑒引領我觀看了陳家祠精美給絕倫的建築,解讀各種雕刻藝術,細品了中國四大名綉之一的“粵綉”,高貴典雅的套色蝕花玻璃。我爲那古樸渾厚的石灣藝術陶瓷、金碧輝煌的廣州織金彩瓷、精雕細刻的潮州金漆木雕和玲瓏剔透的廣州象牙雕刻而迷醉。這裡是新世紀羊城八景之一,去年前來參觀的海內外遊客近100萬人,在全省博物館中名列第一,在同類四大旅遊點中,參觀人數也遙遙領先。陳家祠當之無愧是廣州文化旅遊的大使。

  “來廣州不看陳家祠,等於未到廣州。”這句話是遊客的共同觀感。

  我讀陳家祠,讀到了精美絕倫的結構獨特、嚴謹、古樸的詩。我驚嘆木雕藝人的木刻鋼刀下中國歷史故事動人的韵律。首進頭門梁架上雕的“王母祝壽”,可聽到賀聲四起,一派歌舞昇平;“尉遲恭爭帥印”,有火藥味飄出;《三國演義》中曹操大宴銅雀台故事,那曹操坐在銅雀台上觀看校場中大將們比武。徐晃與許褚在比武之後奪錦袍而爭鬥,似聽到呼嘯之風繞梁百年。由商至宋,人物各异,氛圍各异。由中原文化的層巒叠嶂,到南方水鄉文化的“漁舟唱晚”,由風俗民情到宗教文化,都飽含著南方楚楚動人的意境。而藝人的鋼鑿下,石雕靈動著,叮當聲裡,圓雕、高浮雕、减地浮雕、鏤雕和陰刻赫然列陣,健碩的獅子,圓熟的楊桃、桔子、香蕉、人物、飛禽,多體詩文生於花崗岩中,定格在廣州的時空裡。你可以感受到剛烈的鋼鑿之下那萬種柔情。多少人物叠壘而立于墻上。那是精細的磚雕!鳥、獸、果、葉、花、瓜,簡直是農家博物館。而數不清的歷史人物在特定的時空裡上演著一出出悲喜劇,至今還可聞古角聲聲。巨大的龍卷殘雲,在祠屋頂上,那是石灣陶瓷的古韵,與日月爭輝,與星辰共鳴。鰲魚翻身的傳說,留著世人的驚駭。屋頂上的陶塑脊飾,繚繞著歷史風雲,那蒼凉、那平和、那剛烈、那柔情,讓你的心不能平靜。那紅獅、藍獅的怒吼和狂喜聲直入雲霄。還有,庭院連廊的灰塑,留下多少山水名勝,花草鳥蟲。山呆著,水流著,花開著,鳥叫著,蜂飛著……嶺南風光,萬古長樂。還有,古人的詩韵,流布于白雲紅霞間,成爲絕唱了。整個陳家祠是詩、畫、樂、文彙集之所,你無法一一讀懂。它們在日月星辰下,萬古流芳。

  我們不禁要問,那些雕刻裝飾,其作者何人?據記載,作者是由建築商到省內各縣組織聘請的大批能工巧匠,集中到廣州製作。番禺、南海、佛山等地的石雕、磚雕、木雕、灰塑、陶瓷等藝人,部分留名,許多木雕、石雕的作者雖不留名,但以自己精湛的技藝,爲創造廣東民間建築藝術寶庫作出了特殊的貢獻,給後代留下了一筆極爲珍貴的民間藝術遺産。世界也爲之矚目,早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德國學者陂士敏最先把這一建築載入《世界建築藝術》一書中,隨後英文版的《中國建築藝術》也用較大篇幅給予介紹。日本森清太郎編撰的《嶺南紀勝》把陳氏書院作爲嶺南建築藝術的典型。郭沫若先生於1959年參觀陳氏書院時即席賦詩:“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勝讀十年書。”

  然而,在我還在細品陳氏書院的輝煌時,竟有一種憂慮襲上心頭。劉鑒副館長把我帶到木雕群中指著那串串葡萄說:“有人偷葡萄!”古人精雕的水靈靈的葡萄熟了,後來者却偷偷摘去!在陳氏書院的大門,劉鑒指著上頭無數的灰塑人物說:“這些灰塑近年變灰白了,很容易會變質毀壞。”

  “是什麽原因?”我問。

  “是每天停靠的汽車的廢氣腐蝕的結果。陳氏書院竟沒有像樣的停車場,汽車都開到文物的邊上來了……”他一臉無奈。

  我想,在建設文化大省中,對於廣州市這麽重要的民間建築典範是應當切實保護的。因爲它,還要留給我們的子孫萬代讀呀!

  (作者:洪三泰,原載2004年6月1日《羊城晚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