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3-08 19:55:57  


  廣州的橋,似有一種韵律,如管如弦,其音錚錚然顫顫然來自秦漢。

  2210年前,當秦始皇平定南越,命任囂爲南海郡尉時,任囂便開始在古香山和禺山(今廣州市倉邊路以西)依山傍水修築番禺城。秦漢之際,繼任囂之後的趙佗,把城區擴大到周長10裡,其位置約在東至芳草街附近,西到華寧裡,南到西湖路,北到越華路一帶。

  這,便是廣州的童年。

  其時,珠江背五嶺奔騰而來,在此形成河網。南漢時期,在廣州的河、湖、濠、渠之上、橋,誕生了。知名的橋有“流花”古橋、寶石橋。如今流花與寶石祗留下局部遺迹殘址。

  自宋景德年到清代800多年間,廣州先後建橋62座,至今尚保存完好的古橋祗有雲桂橋、匯津橋、利濟橋、毓靈橋、通福橋及石井橋。

  老矣,古橋!河斷橋殘,時空迷蒙,難見石刻“雲桂”、”匯津”、”民樂”、“流花”古橋字樣,沒入苔痕。

  橋韵安在?

  從新中國誕生之日起,廣州的河網、濠涌便企望著橫過嶄新的橋樑。往昔,建橋材料非木則石。當60年代初,廣州最後一座木橋——塞壩橋被水泥混凝土橋所代替後,廣州的橋開始走向新的强悍的陣營。

  如果說184座跨涌(河)橋昂然屹立在20世紀90年代廣州的水網之上,是一首首小插曲,那麽,跨江大橋擊發的則是廣州挺進的主旋律,讓人們怦然心動。

  跨過大橋,跨過蒼茫歲月。

  海珠橋,不是始議于清光緒年間嗎?民國9年(1920年)再議,終因缺乏資金,未能實施建橋。又過9年,即民國18年,美商慎昌洋行,以103.2萬西洋承建,馬克敦公司承建,至民國22年2月建成通車。這座長180米的三孔橋繼遭1938年侵佔廣州的日軍破壞之後,1949年10月14日下午5時,國民黨軍隊敗退時,又被炸毀。中孔鋼樑沉沒江中;南北兩孔大梁折斷,近中孔處墜落江裡,一端尚搭于橋墩;東南橋墩與西北橋墩全被炸毀。國民黨反動派在廣州的唯一橋樑,已成絕響。

  橋韵安在?

  珠江依然背五嶺而來,把廣州分隔成三個自然塊,即俗稱“河北”、“河南”以及芳村。廣州這座華南中心城市,沒有橋怎能體現交通中心城市的功能?沒有較大的橋樑密度,怎能完成廣州對珠江三角洲水網地區的交通輻射?建國後,廣州百廢待舉,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3月25日開始重建海珠橋,同年11月7日完工,12月5日正式開放通車。24年後即1974年,海珠橋擴建,在原橋兩側加寬各11米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結構橋,橋跨與原橋一致,合組成一新的橋面體系。從此全長436米的海珠橋實現了三綫通車,人車分流。

  半個多世紀了,從殘缺到圓滿,海珠橋終於真正躬起了脊梁。

  珠江記得,殘缺、斷裂、夭折,何止海珠橋?

  據《市政公報載》,66年前,即民國21年,曾有西南鐵橋和西堤鐵橋之議。三年後祗建成幾個橋墩。五、六十年代,廣州和全國一樣雖然經濟困難,但相繼圓了這兩座大橋的夢。由東西兩橋聯袂的長達415.54米的珠江大橋,大橋橋面寬23米,中間爲雙綫鐵路,兩側各有機動車道和行人道。

  當南來北往的火車、汽車掠過珠江大橋時,民國21年所說的“西堤鐵橋”空話,祗兩年時間,即于1967年5月1日就被“人民大橋”所替代。這條長701.2米大橋,橫空出世,以3孔橫過珠江。勞苦功高的建橋專家們還說起當時人民大橋通車的小插曲:當時處於“文革”鬥爭激烈的廣州,武斗隨時暴發。兩派在爭,看誰在典禮中先通過大橋。當時的領導决定不開典禮,半夜三更開車過橋就算竣工通車。次日淩晨,兩派不禁愕然:還未開典禮會,怎已見車流過江?

  是的,一切都是在按自己的規律運行。人民的廣州在天天成長壯大,經濟實力也在不斷地增强。交通在呼喚大橋,珠江在挑戰大橋。新的大橋是一定要誕生的。

  廣州市建委負責人簡文豪和高級工程師鄒貞元告訴我:廣州要發揮華南中心交通中心的功能,處於水網中的廣州要向珠江三角洲等地輻射,就得有大橋樑密度。經濟實力許可,經濟發展需求,建橋技術提高,必須有更多的橋跨過珠江。解放前建一座橋議幾年十幾年,如今修一座橋幷不難。

  是的,開放的熱潮汹涌澎湃的時候,廣州的大橋更是一座接一座地誕生了。廣州市隧道開發公司董事長方正有句妙語“功夫在橋外”。他說,規則、策劃、設計、竣工、經營,兩頭的疏通,橋外公路的配套,綠化和美化,兩頭立交的延伸——網絡系統功能和橋功能的統一等等,作爲大項目,顯示了城市的經濟實力。改革開放之前,平均8年一橋,目前5橋幾乎同時開工,這是史無前例的,真是氣勢磅薄!

  解放大橋、江灣大橋、鶴洞大橋、華南大橋、東圃大橋,均于1994年和1995年開工,五條巨大的簫吹出激動人心的樂曲。當然,還有海寶大橋、丫髻山大橋和規劃中的如意坊大橋,它們橫跨珠江的雄姿,一樣使人動心。

  五座橋所産生的功效,難以估量。

  橋樑建設老專家劉傳裔、陳振聲說,80年代落成的海印大橋、廣州大橋和洛溪大橋形成了廣州向珠三角的交通輻射——廣州的手脚不再受束縛了。在一幅廣闊的廣州規劃圖前,方正指著廣州大道、廣州大橋說:“全長988.04米的廣州大橋于1985年6月10日建成,它使廣州市城區迅速東移,形成天河高速發展的格局。如今華南路、華南大橋,再一次使廣州城區由天河向東推移。這種力量是無比巨大的。

  如果鳥瞰廣州,我們即可發現,廣州城區像一頭健碩的象,脚踏珠江水源朝東凝望,然後輕步東行,珠江掠過它的足下向大海奔流。大橋一座座隨它的步履向東架去,它便一步步地向東移動。廣州大道、華南環城高速公路仿佛是它跨出的步伐。它迅速成長起來了,戲水珠江,神情坦然。

  橋,一座座地建起來了,一代代建橋者也成長起來了。我有幸訪問年過古稀的陳振聲和劉傳裔。他倆是廣州橋樑建設的參與者和見證者。74歲的陳振聲1952年從部隊轉業到建設局,就擔任了領導。除鶴洞、江灣、解放大橋外,所有的橋樑他都灑過汗。除了海印大橋以外所有橋樑都有參與的劉傳裔原是市政局副總工程師。他雖已71歲,但思路清晰,話語實在穩重。在每一座橋的圖紙上,凝結著他的心血。

  當我把視綫轉到較年輕的方正、梁振雄和蘇彥鴻的時候,心中涌起一陣愉悅。他們是橋樑建設的接班人,一樣的剛毅、果斷和堅忍不拔。在鶴洞、解放、江灣三橋指揮部裡,蘇彥鴻跟老工程師學習,得到了很大的鍛煉。在珠江隧道建設的日子裡,作爲高工的梁振雄,如數家珍地說出國內第一條先進沉管的施工法。這裡的設計和施工都是他親自去做的。而今,珠江遂道潜江而過,被芳村人視爲生命綫。

  “每當我走上橋面,總有一種自豪感。”他們這樣說。因爲,這是他們親手建的橋樑呀! 從秦漢以來兩千年的木石結構到今天一跨過江的嶄新技藝,是技術上更大的飛躍。廣州市政工程和設計研究院的總工程師張清津津樂道他所熟悉的更高層次的技術。民國的鋼橋早已不談。至今,技術已從鋼樑躍上了4個層面:一是預應力混凝土T型鋼構橋;二是預應力混凝土連續梁橋;三是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四是鋼管混凝土系焊拱橋。鶴洞大橋是廣州最大的橋樑,也是技術上最複雜的橋。兩年施工中,建設者們攻克了高空三維空間點定位技術及砼起高泵送難題。主跨360米一跨過江、令人目眩的高達128.45米的高塔,施工談何容易!他們採用了爬摸系統施工工藝,一台搭吊,一台斜爬電梯,一台砼輪送泵組成了華南地區首次應用的先進實用的高超技術施工體系。

  橋韵,聽不完道不盡的廣州橋韵是古老如箏,莊重如簫,還是急管驚弦?時空裡,它緊緊地連著廣州跳動的脉搏,均勻地呼吸,連著廣州沉實而堅定的步履,直拍向21世紀的風雲。廣州新世紀的韵律將更加動人心弦。

  (作者:洪三泰,原載1998年5月8日《南方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