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開粤語全濁塞音聲母初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12 11:40:34  



  封開縣由原封川和開建兩縣合併而成,兩地方言同屬粤語,但其聲、韵、調有較大的差异。封川話(以羅董音爲標準)在聲母方面的顯著特點,是有全濁塞音[b][d][g]。本文試就此作一初探。

  一、封川話全濁塞音聲母與《切韵》之關係

  先看《封開縣誌〈語言篇〉》中的例字:

  [b]包本婆别 [d]多黨桃洞 [g]哥根葵共

  其中包括《切韵》古全濁塞音並、定、群母字和古清塞音幫、端、見母字。古並母與幫母字都讀爲[b],古定母與端母字都讀爲 [d],古群母與見母字都讀爲[g]。同時我們必須注意到,封川話没有[p][k],有 [t]但不是來自古端母而來自古精母,例如“左”(to)、“最”(tui)、“作”(tok)。因此《切韵》古幫、端、見母都讀爲全濁塞音,與古並、定、群母合流。

  這在粤語乃至漢語各方言中都是罕見的。根據筆者所掌握的資料,在廣東粤語各次方言中,保存全濁塞音聲母的只有四邑話與化州的下江話。四邑話有一種帶濁塞音的鼻音聲母[mb][nd][g],它們顯然來自古明、泥、疑母,與古並、定、群母無關。化州下江話據何科根、李健的調查,有[b][d]而無[g](見《化州話及其聲韵調特點》,樑猷剛《化州話的d》則認爲化州話“有[d]無[b]”)。何、李兩位先生又指出:“化州話的b、d並不是來自古全濁聲母並、定(並、定已隨粤方言濁音清化整個大勢演變而爲相應的清音),而是來自古清音聲母幫、端。”由此可見,在廣東粤語各次方言中,較爲完整地保存古全濁塞音聲母系統的,只有封川話。

  二、封川話全濁塞音聲母的産生原因

  對於漢語方言中全濁塞音聲母的産生,許多方言專家都認爲是少數民族語言影響所致。例如上述何、李兩位先生的論文就認爲:“化州話濁塞音聲母[b][d],産生的原因,是受了壯侗語族的影響。”是否這樣,筆者未作調查研究。但就封川話的全濁塞音聲母而言,却未發現跟壯侗語族的影響有什麽關係。封開縣境内的標話便屬於壯侗語族,它的聲母中並没有全濁塞音。它本身没有的東西,又何以影響别的語言?顯然是説不過去的。

  筆者認爲對於封川話全濁塞音聲母的産生原因,應分開兩方面來探討:

  其一,古並、定、群三母讀爲全濁塞音,這一點與《切韵》完全一致,可以肯定是《切韵》音係的保留。

  其二,古幫、端、見三母讀爲全濁塞音,與《切韵》音係不同,是否也是古音的保留?筆者認爲也是古音的保留,是《切韵》之前的古音的保留。因爲語言學界已經公認,“濁音清化”是漢語各方言聲母發展演變的基本規律之一。幫、端、見三母在《切韵》讀爲清音,如果封川話由於受到别的語言(例如壯侗語)影響而演變爲濁音,那就不是“濁音清化”而是“清音濁化”了,這是不大可能的。根據“濁音清化”的規律,是否可以這樣推斷:在《切韵》之前的音係,全濁塞音聲母可能比《切韵》音係發達,可能有過幫並、端定、見群合流的情况,而封川話古幫、端、見與古並、定、群同讀爲全濁塞音,正是這種情况的保留。

  三、從封川話全濁塞音聲母看粤語之形成

  正因爲封川話全濁塞音聲母是《切韵》以及《切韵》之前古音的保留,我們就可以進一步推斷:在《切韵》編纂之前,大約是漢至南朝這一時期,中原漢語就已經傳入封川,並逐漸偏離中原漢語發展的軌迹而形成爲一種方言,其表現之一,就是它的全濁塞音聲母没有經歷“清化”的過程。因此,從今天的封川話,我們可以窺見早期粤語的某些面貌。

  爲什麽早期粤語會形成於封川一帶?爲什麽今天的封川話仍保持着早期粤語的某些面貌?這就要從封川的歷史地位和地理位置來分析。封川古稱廣信,在兩漢時期曾是管理嶺南諸郡的“交趾刺史部”治所和“交州”州治;在地理上,它處於西江與賀江、灕江匯合之處,在大庾嶺古道開通之前,中原漢人入粤主要經靈渠、灕江和賀江這兩條通道,封川一帶自然成爲他們的主要落脚地。同時,封川又是嶺南人類最早的生存與發展之地,古百越文化較爲發達。中原文化和語言,也就首先在這塊地方傳播並與古百越文化、語言融合,形成具有嶺南特色的文化和粤語。但在大庾嶺古道開通之後,它的地位又逐漸失落,與外界的聯繫逐漸减少,其語言也就較多地保存着早期粤語的面貌。筆者與葉國泉先生在《粤語源流考》一文中認爲,粤語形成於西江中部,也就是古廣信一帶;形成的時間始於漢代。封川話保存古全濁塞音聲母的事實,可從語音方面印证這一結論。  

  (作者:羅康寧  1996年8月)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