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合中挖掘,在開發中保護
——關於歷史人文資源保護開發工作的報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1 14:45:05  


  自2001年省領導發出建設文化大省號召以來,全省上下各地方、各個部門,都對我省文化資源作了大量的普查和研究開發工作,效益顯著,成果累累。尤其明顯的是在張德江書記親自策劃下的《南方日報》“廣東歷史文化行”專版系列,更是起到在全省範圍內普查、整合歷史文化資源的標杆性作用,也即是說,將本來不受注意的、分散各地巿的文化資源整合為“省級”的系列資源。以每期專版整合一個資源為計,共達50個。數量不算多,整合不算個個妥當,也不是全無遺漏,但就目前所知的資源上說,著名的、主要的項目已大都在列了。從我們省參事室廣東文化研究組和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十多年來的考察情況上看,也是大致如此的。可以說,現在普查工作可告一個段落,是轉入研究如何進一步挖掘、利用和保護、開發歷史文化資源階段的時候了。所以現在開這個理論研討會是及時而有意義的。

  從我與一班多學科專家近十多年來從事珠江文化和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開發工作的體會上看,我認為在已基本完成文化資源普查工作基礎上,對於文物資源是可以採取“在整合中挖掘,在開發中保護”方針的。具體的做法可以考慮採取如下方式:

  一、 以連鎖式的整合與開發去挖掘、利用、保護

  連鎖式,即從對某一文化資源發現時開始,隨著對這資源及其相關的資源有新的發現,而不斷地以解開一鎖、而又再解開一鎖的方法,將這文物資源的方方面面引向縱深去挖掘、利用、保護,以至引發出更新更大文化資源的研究開發。例如,廣州市前些年在該市中山四路原兒童公園內發現南越王宮舊址,即下大決心、用鉅資、用大力去挖掘、利用、保護;接著又在該市北京路發現千年幾代城牆遺址,也是本著在整合與開發中挖掘、利用、保護的原則,在城牆遺址部分路段,用加蓋現代玻璃的方法,既保持路面暢通、保護遺址原貌,又使人們都能清楚看到這千年古道奇觀;可喜的是最近在南越王宮遺址,又發現了嶺南從未有過的出土秦代文字竹簡,廣州市市長張廣甯高興地宣佈:這些珍貴文化遺產,要邊開發、邊展出。可見廣州市是一直採取不斷在整合與開發中挖掘、利用、保護的方針的。

  從我們在發現和研究開發珠江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過程上看,也是如此。1996年3月,我們發現廣東與廣西分界之“廣”,就是漢武帝平定嶺南時的首府所在地“廣信”,即現在我省封開縣與廣西梧州市交界處,這即意味著找到了珠江文化的一個歷史源頭,我們當即提出了《開發嶺南文化古都——封開》的倡議,並舉辦了學術研討會論證,得到了多學科專家和各級領導的認同,在國內外媒體產生強烈反響。當我們研究有關歷史資科的時候,又發現班固《漢書·地理志》記載:漢武帝平定嶺南時(漢元鼎六年,西元前111年)派黃門譯長從廣信到雷州半島的徐聞出發,經北部灣的合浦,至日南(今越南)。這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記載。2000年6月,我們即赴徐聞進行實地考察,初步證實這是西漢、也即是有歷史記載的海上絲綢之路的中國最早始發港;2001年11月,我們在湛江舉辦了題為“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國南方港”的全國性學術研討會,來自全國各地和港澳的百多名專家一致認同了這個結論,從而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從南宋開始的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史提前了1300多年,而徐聞也由於這個會的論證,在當年的經濟合同中增加了6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對於古港遺址的研究開發,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挖據、利用和保護。有意思的是,2002年,我們按照省領導有關指示,到粵東沿海普查海上絲綢之路古港,結果發現在饒平、潮州、澄海、汕頭、汕尾,都有這樣的古港遺址,只是興衰的年代不同,顯出了此盛彼衰的格局,使全省的古港形成了從漢、魏晉、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始發港的局面,從而構成了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最多、年代最齊、始終保持暢通的特點;同時又由於這些發現和研究,使得各地對這些文化資源的寶貴性和重要性有所認識,提高了挖掘、利用、保護的自覺性和把握水準,從而取得明顯的經濟文化效益。可見連鎖式的方式是行之有效的。

  二、以鏈結式的整合與開發去挖掘、利用、保護

  如果說,連鎖式的整合與開發的方式,是在於事先不知道的情況下而進行的連接行為的話,那麼,鏈結式的方式則是事先知道、或大致知道的情況下而去進行的整合與開發的行為。應該說,這種情況往往較多、而且大都是行之有效、特有實效的。例如,南方日報進行的“廣東歷史文化行”專版系列的策劃,可以說是事先知道或大致知道的。策劃者要求每個地級市在清查本市歷史文化資源基礎上,選出主要的有代表性的項目,又以全省的高度對各市的專案作出平衡,然後按一定規格和數量,將各市的項目列入專版,從而形成了鏈結式的系列,這即是有目的、有計劃的整合與開發行為。又由於每個專版都有固定的欄目:以“時空透視”、“記者目擊”、“專家說法”,進行全方位的文化定位和研究開發的價值論析,又以“書記說法”對其作出利用、保護的權威許諾和論證,更強化了對每個文化資源專案進行系列整合與開發的規劃性和權威性,從而又更有力地促進了各縣巿挖掘、利用、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自覺性和力度。

  我們十多年來的做法,也是逐步意識到以這種方式去做的。例如,對粵北南雄市的梅關珠璣巷,我們曾先後三次去考察,每次都發現一種文化資源,並即以此為其作出文化定位,並以此對其進行文化整合與開發:第一次是在1993年8月,我們發現這裏是古代中原大批移民南遷的轉折地,唐宋年間有多批大量移民經此小住而轉至珠江三角洲,後又轉至南洋、美洲各地。由此,我們向當地建議以“尋根文化”和“後裔文化”為旗號,在港澳和海外華人中組織“珠璣巷後裔聯誼會”進行尋根認祖活動,在霍英東、黎子流等名流帶動下,使南雄獲近億元捐款,珠璣巷也由此增建一新,其文化資源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挖掘、利用和保護;第二次是2000年8月,我們再到珠璣巷考察,發現這裏新建了許多姓氏宗祠,而且前來認宗續譜(家譜、族譜)的人甚多,海外華人華僑尤甚,顯然這是前次考察所提建議的積極效果。但應該怎樣看待和引導這種現象呢?我們知道,自古經珠璣巷南遷的移民姓氏達150多個,比眾所周知的百家姓還多出二分之一,而且又分佈世界各地(據說全中國有7000萬華僑,百分之八十是廣東人,其中又多是珠璣巷後裔),必須重視這種宗族文化現象,於是我們向省政府提交了《開發南雄珠璣巷和中華姓氏文化的建議》;第三次是2002年6月,我在研究開發廣東的海上絲綢之路始發港取得一定成績之後,感到學術界已經在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研究上,都已分別取得了光輝成果,但似乎尚未注意對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之間的關係研究,明顯存在著對海陸絲路對接點或通道研究的學術空白。於是,我們從著名唐代宰相張九齡的《開鑿大庾嶺古道序》中發現,至今尚在的南雄梅關古道的開發,就是他以溝通中原與海外貿易為理由而獲得皇帝恩准、並由他親自領導的。我們再次前往考察,不僅實證了這歷史事實,而且實證了的確有海陸絲綢之路的對接點或通道,從而填補了這個學術空白,可見鏈結式方式的實際效用。

  三、 以串連式的整合與開發去挖掘、利用、保護

  串連式,是將同一地域的不同文化資源進行整合與開發,或者將不同地域的相同文化資源進行整合與開發,兩者都是出於統籌的需要,而又不可失去發揮各自特性之功能。例如,在南方日報“廣東歷史文化行”專版系列中,有一個“韶關文物圈”專版。這個專版將粵北地區的馬壩人與石峽遺址、梅關古道、珠璣巷等幾項歷史文化資源進行串連式的整合,構成為“泛珠三角區域最繁華的古文化立交橋”。另有一個“海上絲路”版,將分散于徐聞、陽江、廣州等地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資源進行整合,為廣東以至中國譜寫了“千年不老的輝煌”,策勵“蔚藍世紀再遠航”。其實,“廣東歷史文化行”不少專版都是以串連的方式整合的。這不僅是組版上的需要而這樣做,而且在實際工作上也是可以而需要這樣做的。

  多年來,我們對全省各地文化資源的研究開發,也較多採用這種方式。例如,2001年夏,韶關南華禪寺請求我們支持該寺舉辦建寺1500周年慶祝活動,我們除向省政府提交專題參事建議、促使有關方面為其退回土地180畝外,還專門研究了六祖惠能的事蹟及其代表作《六祖壇經》,從中發現,懷集、四會是惠能南歸的避難地,廣州光孝寺是他的剃度地,新興是他的出生地和園寂地,也是其代表作《壇經》的最後完成地,由此又可見在這些地方都分散著六祖文化資源。於是我們馬不停蹄地到這些地方考察,為每個地方所具有的六祖文化遺址作出文化定位,促使地方進行挖掘、利用、保護(2003年6月,新興縣就六祖華誕為六祖鎮正式命名掛牌,同時舉辦惠能禪學研討會和招商會,取得了簽約10余億元合同的經濟效益,國恩寺也同時獲數百萬元捐款;懷集縣也借此重修六祖禪院,獲募捐近百萬元),同時又使地方對本地六祖文化的研究論文得以在2002年11月進行的跨國性的學木論壇上發表,使地方的研究納入惠能研究整體之列,又使整體研究的內容和隊伍更充實、更擴大、更全面,亦可見以串連式進行跨地域整合開發的效果。

  最近我們繼去年提出《為南江正名,挖掘整合南江文化》建議之後,到粵西陽江、湛江、茂名、雲浮四市進行了專題考察,發現不僅在雲浮市各縣的分散古文化資源,可以用南江文化的概念去進行整合與開發,甚至在粵西四巿也可以此作為相互串連的文化紐帶,發現許多嶺南本土文化——百越文化的遺存和舊痕,可以構成與以廣府文化為主的西江文化、以客家文化為主的東江文化、以福佬文化為主的韓江文化、以客家與廣府文化並存的北江文化並列的、以百越文化遺存為多的南江文化,從而使珠江文化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光芒四射”的大江文化。這也是以串連的方式進行整合與開發而取得的成果。

  四、 以凝聚式的整合與開發去挖掘、利用、保護

  凝聚式,是在一個地域內以某種文化作為龍頭而將其他文化資源凝聚起來,構成為文化合力,同時又各顯神通、紛呈異彩,構成中心突出、主流通暢、和而不同、相互輝映的局面。南方日報“廣東歷史文化行”的一些專版也是這樣做的。如:以蘇東坡為惠州文化“點睛”,以冼夫人“追尋嶺南聖母的千年遺跡”,在“黃飛鴻故里光大武術文化”,以劉禹錫的詩人情懷“澤被連州”,以南風古灶和祖廟塑造佛山的“文化性格”等等,都是運用凝聚式的版面。

  從我們多年從事文化資源的考察研究工作的體會上看,這種方式也是切實可行的。例如,我們先後三次以這種方式打造封開文化:第一次是1996年春,我們將在這裏發現的距今12萬8千年的原始人牙化石(比被稱為嶺南人祖先的馬壩人頭骨化石還早2萬8千年)、漢武帝平定嶺南所設首府廣信舊地的發現、粵語發源於廣信之新說等發現,凝聚為“嶺南文化古都”的概念而提出研究開發的倡議,在國內外引起強烈反響;第二次是2000年秋,我們以古廣信包括我省封開和廣西梧州的歷史事實,提出《關於兩廣合作開發古廣信文化風景區的建設》,試圖以古廣信文化凝聚整合開發跨界地區文化,開展區域合作。兩次都因為未能使文化與經濟的開發結合,雖有社會影響,但經濟實效不大,直到第三次才得較好效果,這就是2004年夏在封開舉辦的“嶺南文化發祥地”論證會,同時舉行了廣信樓奠基儀式、海陸絲綢之路交匯點碑石揭幕式和招商會,簽約合同達20餘億元,可見凝聚整合開發文化資源,還得與經濟結合才能取得更大實效。

  最近我們在懷集也是採取這種做法,取得的效果更大。懷集縣有座燕岩,山峰挺拔,巍峨峻峭,是攀崖登高的理想地方;岩內是個長達數裏的大洞,從頭至尾都有地下河貫通,洞內可行小船,又可走車;尤為奇特的是,洞內穹頂有許多燕巢,是金絲燕繁殖之地。這種燕子在燕類中特別珍貴,原生於印度、馬來西亞等地,每年春分時節飛越太平洋、印度洋來到這裏,建窩、生卵、孵乳,幼燕能飛後,又于每年秋分時節飛回海外原住處。中國只有雲南某地和懷集有此種燕,而懷集也只有燕岩能藏此燕。就今所知,懷集的金絲燕數量最多、繁殖力強,燕窩品質最好,生長環境也最好,而且這裏是千百年來金絲燕棲生之地,民間有燕子節的傳統習俗,所以我們稱之為嶺南燕都、中國燕都。最近正值燕子節到來的時候,我們和懷集縣共同舉辦了“泛珠三角與燕都文化論壇”,同時舉辦全國攀岩比賽、燕城廣場落成儀式、投資環境推介會等活動,取得了簽約合同35億元的經濟效益,可見以金燕文化凝聚整合開發多種文化,並與經濟結合的巨大作用。

  五、 以昇華式的整合與開發去挖掘、利用、保護

  昇華式,即對某種文化資源作出實質性而又具有鮮明特徵的文化定位,並且這種定位具有超出某些原有局限或水準的性質,故謂之昇華。南方日報“廣東歷史文化行”將全省原來分散的、有些知名或不知名、不太知名的文化資源,以“省級”的規格進行整合,這做法本身就具有昇華的意味。其中好些專版也是尤有這種意味的,例如:梅州傾力打造“世界客都”,南海神廟造“廣州文化月亮”,秦漢四寶“保住廣州文脈”,肇慶端硯成就“中國硯都”等等,可謂典型實例。

  我們在對文化資源的考察、研究和開發中,可以說從開始到現在都一直注意以這種方式做的。前面談到的事例,大都有這種做法的意味。尤其明顯的是,早在1999年,當人們尚對德慶悅城龍母崇拜是否屬於迷信活動將信將疑的時候,我到該地考察,破例為其題字“西江神源”,旨在對其作出西江精神之源的文化定位,後來又發表了《走出神教誤區,弘揚媽祖、龍母文化精華》的參事建議,產生了積極影響。2003年9月,我為陽江“南海一號”海底沉船題字:“海上敦煌在陽江”,陽江市領導和群眾都樂意接受這個文化定位,在媒體公佈後,引起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以及在美國的世界著名海洋學家吳京教授(是美國工程院院士、臺灣科學院院士、原教育部部長、成功大學校長)的關注,特地請我陪同考察訪問,他們先後考察後評價極高,認為是“寶貴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海洋史要由此改寫”,並認同我所作的“海上敦煌”的文化定位。今年初,省領導特為其建海上博物館撥款1.6億元。今年夏天,陽江市在香港舉辦招商會,推出“海上敦煌”旅遊項目,甚受歡迎,取得很好效果,可見以昇華式的文化整合與開發是卓有成效的。

  使我感受尤深的是:2003年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廣東省委書記張德江同志提出泛珠三角(9+2)的構想,我即以向媒體發表談話的方式,提出:《泛珠三角經濟圈需珠江文化支撐》(見2003年11月20日人民日報),《泛珠三角不僅是個經濟概念,也是個文化概念》(見2004年4月12日南方日報)等觀點,被多家媒體轉載,引起了強烈反響,起到了積極的效果。最近我又將自己對建設文化大省和泛珠三角的體會,結合15年來研究珠江文化(含嶺南文化)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心得體會,昇華為“以自身特性和共通性文化為紐帶,促進區域及對外經濟合作,促進文化與經濟的相互轉化”的戰略,受到張德江書記的重視和批示。這也是以昇華的方式整合與開發珠江文化與海上絲綢之路文化而取得的。由此使我更進一步感到:對文化資源的整合與開發,不僅具有古為今用的價值,而且具有配合中心工作並提供戰略諮詢的重要意義。

  (作者:黃偉宗 2005年7月25日)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