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重慶“袍哥文化”:歷史洪流中的城市記憶
http://www.CRNTT.com   2018-11-11 08:47:17


資料圖:重慶市民自費請260名“棒棒”吃壩壩宴團年(新華社)
  中評社香港11月11日電/豪爽、耿直、熱情——這是許多人對重慶人的印象。你是否知道,山城人這種性格,一部分可能源自“袍哥文化”的DNA?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11月8日報道,“袍哥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江湖義氣、稱兄道弟等,曾在重慶民間頗受推崇,但這股風氣也不乏爭議。

  重慶和四川地區的 “袍哥文化”究竟是什麼,它現時今日的價值與弊端又有哪些?

  所謂“袍哥”,與重慶和四川地區的地理環境密不可分。

  這裡自古是長江水運往來地,衍生鮮明的碼頭文化,由於商賈常往來於碼頭,為維護各方勢力,人們自發組織幫會,抱團發展求生存,這些民間幫會組織就叫“袍哥”。

  有一種說法是,這個名稱取自《詩經》中《秦風•無衣》的“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即有衣同穿、有飯同吃、有福同享、有禍同當的“哥弟”。

  川渝地區有句出名的話:“袍哥人家,決不拉稀擺帶”,意思是袍哥們做事絕不拖泥帶水、而是幹脆利落,這也是袍哥們引以為傲的特征。

  “袍哥”的發展經歷過三大歷史階段。

  這些幫會發源自清朝初年。1644年,清軍入關,清朝取代明代政權後,民間發生“反清複明”的起義鬥爭,其中一個規模較大的“天地會”組織,後來分出“哥老會”,後來逐漸流入四川,統稱“袍哥”。

  據記載,到了民國時期,袍哥幫會當時進入了西南各省,四川的黨、政、軍、農、工、商界等,都有人參加袍哥組織,袍哥的影響力在這段時期廣泛擴大。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