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我們說楊絳 首先說的是風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5-27 12:26:24


著名作家、翻譯家、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錢鍾書夫人楊絳先生,25日凌晨1時10分逝世,享年105歲。根據她的遺囑,遺體火化後再發訃告。
  中評社香港5月27日電/楊絳先生走了。在當今中國,身為女性而當得起先生稱謂的,除了楊絳,再難舉出第二人。先生不是離開,而是去匯合,去重逢。楊絳曾寫過《我們仨》。1997年早春,女兒錢瑗先走一步。1998年歲末,錢鍾書緊隨其後。過了這些年,在2016年5月的一天,楊絳最終也去了,“我們仨”在天堂裡不再分離。 

  美國《僑報》5月26日載文《我們說楊絳 首先說的是風骨》,文章說,這一天,朋友圈刷爆,一條條微信微博,說的都是她。幾乎無一例外,人們向這個世紀老人致敬,向這位巾幗先生致敬。

  我們說楊絳,當然要談錢鍾書。楊絳,是錢鍾書眼中“最才的女,最賢的妻”。 1932年3月,他們第一次見面,“眉宇間蔚然而深秀”錢鐘書吸引了她,然後,他們一路走來,“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兩人的故事,豐富了中國歷史上才子佳人的傳說。

  我們說楊絳,當然要說她的才華,她的學問。 中國人往往說夫榮妻貴。而楊絳之貴,并不是借了多少錢鍾書的光環。她的成名,早於錢鍾書。作為翻譯家,她翻譯的《唐吉呵德》被公認為最優秀譯本;作為劇作家,《稱心如意》活躍舞台60多年;作為散文家,她的散文《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不僅叫好,還叫座。2014年,103歲的楊絳被授予“年度作者”稱號,在以年輕讀者為主的微信公衆賬號裡被高票當選。對她作品的愛戴,超越年齡,超越時代。

  但我們談楊絳,最重要的是談她的風骨,她的人格。這一位世紀老人,過去105年間,從清朝到北洋政府,再到民國和新中國。經歷了幾多風雨,幾多寵辱,還能保持一份知識分子的高貴風骨,一份文化人的完整人格。

  楊絳與錢鍾書,他們在中國抗戰的烽火中回國,以他們的方式,與這個苦難民族同甘共苦。他們更走過了文革的荒唐歲月。一本《幹校六記》忠實記載了下放幹校的點點滴滴。也許,她不像有些人金剛怒目,但以她的“怨而不怒”,記錄了大時代中的小插曲,在別情離意中,帶出政治運動對人性和生命的殘害,也透出了一個知識分子的高貴情懷。 《幹校六記》的第六記是“誤傳記妄”。她問錢鍾書,當初如果離國,豈不更好,錢鍾書說不,他引柳永的詞自喻,就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是的,楊絳和錢鍾書,都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他們所鐘情的事業,為他們所熱愛的國度,無怨無悔。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