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治霾先從“治官”開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2-26 06:20:46


2016年12月19日,在早高峰期間,位於天津市市中心的南京路上車輛明顯減少。新華社發
  中評社香港12月26日電/繼東北、華北後,華東也被未能幸免,隨即大半個中國“淪陷”。這一波來來勢汹汹的霧霾,持續時間久、影響範圍廣,一度讓5億中國人深受其害。

  美國《僑報》12月22日載文《治霾先從“治官”開始》,文章說,前幾年,美國駐華大使館率先公布PM2.5數據,引發了中國公衆對霧霾的關注。在霧霾頻繁騷擾下,中國決策層出台了一些列重拳治霾的舉措。比如,出台新《環保法》、扶持清潔能源發展、控制煤炭消費總量、關閉過剩產能企業、對企業開出高額罰單等等。這些思路和舉措與20世紀中葉洛杉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然而,目前中國不少地方想要看到藍天,要麼只能“等風來”,要麼則以犧牲大面積企業廠礦停工停產為代價。每每出現“霧霾圍城”,各地只能采取學校放假、車輛限行等無力地應對,這為各種“黑色幽默段子”橫飛提供了不少素材。

  霧霾的危害毋庸置疑,它不但是呼吸道、神經系統、心臟、血管等疾病的重要元凶之一,還會導致很多優秀人才“用腳投票”——選擇離開。這兩點在曾經的洛杉磯都得到了驗證。

  相較很多改革領域存在分歧,治霾則是中國普遍的共識。但令人遺憾的是,多年發力後,霧霾依舊在,藍天不曾來。中國治霾之所以存在這種“落差”,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執行、落實層面出現了問題。綜合來看,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地方存在空氣質量數據造假。近年的中國,很多地方官員晉升考核時,“藍天指數”是一項重要指標。地方評選旅游城市、魅力城市、文明城市時,空氣質量也往往是標尺之一。為了地方面子也好,為了個人政績也罷,信息不對稱下,一些官員便萌生了空氣質量數據造假的衝動。近期,陝西西安便出現環保部門給空氣采樣器戴“口罩”實施數據造假的醜聞。地方在空氣指數上的弄虛作假是可怕的,它不但會導致民衆毫無警惕暴露在惡劣空氣下,更會降低地方政府治理霧霾的主觀意願和能動性。

  其次,治霾資金被地方當成“唐僧肉”。為從源頭根治霧霾,中國財政每年會拿出一筆專項資金,用於鼓勵地方技術創新、產業升級,或給公共交通、舊車回收等給予補貼。不過,公帑公用卻在執行環節走形了。在地方眼中,治霾資金儼然成了“唐僧肉”。挪用、截留、占用治霾專項資金等現象接連發生,這些資金最終要麼流入了“三公”消費,要麼被用於提升官員政績。近日,天津、河南、安徽等地便因登上了中國財政部的通報“黑名單”。不難想象,治霾資金被頻頻“揩油”,治霾效果難免就打了折扣。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