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密特:歐洲人對中國前景的展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3-30 14:13:15  


歐洲人對中國前景的展望。
  中評社香港3月30日電/世紀情網3月29日載文《施密特:歐洲人對中國前景的展望》,全文如下:
對於像我這樣上了年紀的人來說,能被邀請為貴賓我感到萬分的榮幸。非常感謝大家。

  (一)
  我第一次來中國是在1975年,那已經是30年前的事了。我永遠不會忘記我第一次來中國時那種異乎尋常的複雜心情。一方面,中國大規模的貧困使我感到震驚。另外一方面,我被中國上千年悠久文化歷史的發展所深深的吸引了——與歐洲的文化歷史發展相比,中國的文化歷史更加源遠流長。同時,我也被鄧小平的個人魅力所吸引,在此後的時間裏我們有過多次會面。在此過程中,我成為了中國的朋友。我並不是狂熱的仰慕者,也不是溫和的評論者或是旁觀者,而是中國的朋友。在會見完黨內多位領導人和總理,並領略了鄧小平那切合實際的,通過改革一步步將中國的大門向世界打開的領導方法之後——我對鄧小平感到尤為敬佩。

  今天當一個歐洲人來到北京,廣州,上海或是中國的其他什麼地方,如果他知道這些地方30年前的樣子,他們一定會為這些城市面貌的巨大變遷感到吃驚。這20年來,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每年以8%的速度增長。如此之快的增長速度,世界上其他的經濟大國是無法與之媲美的。與此同時,有4到5億中國人已經實現了脫貧。

  中國在這方面的成功也引起了與之相應的心理上的變化。20世紀70年代,人們可以明顯感覺到中國在經濟方面的弱勢心理。但是現在對本國經濟的自信已經替代了這種心理,並且確信在未來的幾十年後,中國的GDP將趕上日本,並繼而超過後者;在這方面,現在中國已經快要超過英國,法國和德國了。在未來不到20年的時間裏,中國的GDP將位居世界第二;並且中國的進出口總量將趕上美國的貿易總量。中國與世界其他地方油輪及集裝箱的運輸往來將會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

  就在最近,有些美國人期待中國能夠成為他們消費品的又一個巨大的新興市場。繼而成為他們手工業品的市場。今後,中國在機械製造領域的所有產品,例如電腦,飛機,輪船這類產品的品質都可以與西方國家生產的產品相媲美。但是由於人工成本較低,因此這些產品的價格將更具競爭力。在我所居住的城市,德國漢堡的港口,所有電子控制的集裝箱都是從中國進口的。

  (二)

  我確信中國將會有更大的飛躍。當然,保持持續增長的勢頭是要有先決條件的。多數先決條件倚賴於中國自身的原因,不過這些條件中國自身都可以創造。其他一些條件是由外部因素所決定的,如世界政治和經濟的發展等。中國將會對整個世界及地區的發展產生影響,當然這些影響也只是局部的。

  先來說一說內部原因,我們首先看到的是,沿海城市居民富足的小康生活和內地居民(大多集中在中部內陸地區,東北地區和西部地區)貧困生活的差距正在拉大,並正在成為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誰也不可能創造奇跡,因此要想使中國的人均收入達到一定高度,並從此脫離發展中國家的行列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

  其次,我們可以看到,要使那些落後地區消除貧困,我們需要解決一系列困難問題。比如說,我們需要解決一些擁有上百萬工人,而各方面又相對落後的國有工業企業。現代化需要完善的體制和有效的管理,而這兩樣都需要長期的努力才可以實現。同樣,農業也需要現代化。現在中國農民的境遇已經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從長遠看,我並不希望看到中國的大部分人口都致力於農業生產。現代化的實現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失業。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確實需要一大部分人可以適應崗位變動。中國在教育方面的投入的確非常顯著,這也是使各個領域實現現代化必不可少的前提之一。

  (三)

  以歐洲的經驗來講,市場經濟體系確實需要一套可靠的能夠約束個人與公眾的法律,同樣也需要一部法律來打擊腐敗。我承認中國在這方面的確取得了一些進展。與此同時,我想強調的是,如果中國想吸引那些歐洲商業合作夥伴的注意力,就需要繼續在這方面做出努力。

  同時,中國還需要一個有效的銀行體系。中國在完善金融市場,改革銀行體系上下了很大的力度,同時中國在這方面的改革措施也很謹慎。中國沒有聽取那些美國的銀行家,經濟學家的意見是對的。他們建議中國開放金融市場,引進短期資金,放開人民幣匯率並使其自由浮動。但是,上個世紀90年代末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國並沒有因為受到外界的影響使人民幣貶值。即使是在最近,中國也沒有因為外界的壓力而使人民幣升值。人們會經常看到很多來自英國和美國關於此事的批評。而大多數對此事做出評論的人就是那些在上個世紀90年代末,出於一己之私,向俄羅斯提供武斷而又不完善建議的人。這些人妄想在一夜之間建立起一整套市場經濟體系。那個時候他們並不瞭解俄羅斯,同樣今天他們也不瞭解中國——即便他們頻繁訪問上海。

  在我看來,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在建立市場經濟體系的同時,逐漸減少從占主導地位的經濟體系那裏借鑒經驗的形式,現在運做的非常好。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這種形式會運做得更好。當然,和其他經濟實體一樣,中國經濟也會面臨危機。這種危機有國內的因素,也有全球性的原因,比如能源的供應。像其他歐洲國家和大多數亞洲國家一樣,中國也正投身到全球化的行列中來——這就使風險與優勢共擔。

  從金融方面的角度講,我對中國繼續奉行謹慎的匯率政策很有信心,正如我們幾個星期前看到的那樣。30年後,我們將看到美圓,歐元和人民幣作為三大硬通貨支撐起全球的貨幣體系。同時,我非常確信,中國政府不會讓貨幣成為外界金融中心投機的障礙。

  (四)

  在我看來,中國在經濟方面有很多問題,與之相伴的還有越來越多的意識形態和道德方面的問題。在大城市,很多年輕人喜歡那種西方式的消費方式—如電視,手機,網路等等——和新形式的經濟自由。當這一代年輕人的年齡稍長的時候,他們將要決定選擇何種方式教育他們的孩子。我想他們可能會選擇儒家思想作為道德標準,這種思想今後將被擴展延伸並被廣為接受。

  有人曾經告訴過我幾段孟子的話,其中有一句話使我印象非常深刻:“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現在,中國的領導者試圖在儒家思想,共產主義思想和現代化市場經濟體系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對於有些學者來說,這種尋求平衡的方式已經持續了很長時間了。那些曾經在美國或歐洲學習過的人們傾向於尋求一種儒家思想和民主思想的融合。另外一些謹慎的持異議者認為要使這些方式發展成熟需要時間。中國沒有一個統一的宗教信仰,我認為新形式的儒家思想或許非常合適填補中國在思想道德方面的空缺。我們歐洲人至今還從古典希臘哲學家那裏吸收思想。儒家思想要比這些思想的歷史悠久一些,而儒家思想的繼承者孟子又要比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和斯多葛派時間稍晚一些。同樣,我也從亞洲的文化歷史中學到了很多——因為那些詞句經常被我一個來自新加坡的朋友所引用。

  我們很遺憾的看到一些西方的政治家和學者打著道德的旗號職責甚至抨擊中國的民主和人權。他們對中國幾千年來發展形成的文化歷史缺乏足夠的尊重。並且他們也沒有認識到一種可怕的陰影正在使西方文明艱辛的發展出現停滯。

  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由於外國列強的入侵使中華民族遭受恥辱,以及20世紀在中國發生的內戰,這些都使中國人民死傷無數。我確信當今中國的政治體系所提供的穩定不僅有益於整個亞洲地區,對於中國本身也是非常有利的。

  (五)

  中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的確需要國內局勢穩定以及外部世界和諧的條件。我認為中國當前與俄羅斯及印度的合作關係將會一直持續下去,與東南亞各國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也將會一直持續下去。這些東南亞國家都從富有活力的中國經濟中受益匪淺。

  同樣日本也是如此。但是因為日本的軍國主義行為以及曾經對中國犯下的罪行,目前在日本確實存在一種潛在的,複雜的罪惡感。有些日本的政治家甚至害怕中國。然而美國和日本之間密切的軍事合作是美國在亞洲實現圈地的一部分,範圍包括從亞洲中部到南韓,沖繩,包括夏威夷,關島和美國在太平洋上的軍艦。美國在軍費方面的支出大於中國8倍。在我看來,中國在軍事方面看起來相對比較溫和,沒有擴張的態勢,並且在處理這種情況的時候相當審慎。因此當前的情勢並不十分危險。

  另外一個需要在這裏提到的很重要問題是臺灣宣稱自己擁有主權,並且美國及其同盟都承認其擁有主權。北京這方面認為使臺灣回歸是他們理所應當的權利。對此我也是這樣認為的。中國在今年出臺的反分裂法中明確指出臺灣的獨立將是很危險的。但是這並未引起任何改變。中國政府沒有其他選擇的餘地,所能做的也只有耐心的等待,並將希望寄託於中國大陸今後的繁榮昌盛以及在世界上愈發突起的重要地位。與此相應的,美國政府也必須制訂一個長期政策,保證不承認臺灣的獨立。亨利.基辛格是對的,正如他最近所說的:“我們必須把臺灣問題放在一個可以進行討論的框架內進行研究。”我們——歐洲人——將會不遺餘力的支持此份宣言。

  北朝鮮的核問題與中國、南韓、美國、俄羅斯、日本和歐洲之間有一種平行的利益關係。出於多種原因,看來北京比華盛頓更容易在政治方面對平壤造成影響。但是結果無法預知。我們所能預知的就是與北朝鮮之間的軍事衝突將會引發一場災難。

  (六)

  或許在未來的幾十年之後,美國依然是世界上的軍事強國。在其他領域他們也有可能淩駕於我們之上。但是我們—歐洲人清楚的知道,我們的那些美國朋友們應該明白,任何淩駕於中國之上的極權都是不可能的;也永遠不會成為可能。

  中國的崛起—或者說:繼印度和其他國家之後,中國的再度興起將會使全球的重心從大西洋地區轉向太平洋地區。歐洲的大多數領導者也都對這種變遷欣然接受。與此同時,我們也期待著與中國的友好合作。

  我衷心的向歐洲,美國,亞洲,特別是中國表示我良好的祝願。並向我們的東道主中國表示誠摯的敬意。(編者按:施密特為前徳國總理)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