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震後重建家園 不應只靠“國家保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10 10:04:26  


6月2日,北川縣擂鼓鎮放學的孩子走在回“家”的路上。
  中評社香港6月10日電/美國《僑報》6月9日載文《重建家園 不應只靠“國家保姆”》,摘要如下:

  大地震後的中國在嘗試向前看。4日,中國國務院通過《汶川地震灾後恢復重建條例(草案)》,汶川地震灾後重建規劃啓動,暫定八年完成重建;5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議,强調必須舉全國之力,按照“一省幫一重灾縣”的原則,合理配置力量,建立對口支持機制。 

  “舉全國之力”,當初正是在溫家寶這樣表態之後,救灾成爲國家爲主體,民衆大參與的行動。在生命大營救過程中,各種資金、政策迅速集中于灾區,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動員人力物力之巨、社會各界捐助款額之高均創歷史之最。中國人的民族資源頓時化爲戰勝灾魔的無窮力量,讓全世界驚訝于中國的速度和效率,就連某些一向挑剔中國的西方媒體也改口贊譽。 

  與救灾相比,灾後重建之路更漫長、艱辛,考驗更爲嚴峻。根據日本阪神大地震的經驗,重建階段投入的經費、人力等資源,是救灾階段的4倍甚至更多。尤其是汶川大地震破壞性之强、波及範圍之廣,均爲中國數百年來罕見。中國官方有關機構估計,地震造成的全部直接經濟損失或達5252億元人民幣。如果考慮生産恢復、心理干預等間接費用,則相應的重建賬單會异常龐大。因而,中國在繼續呼籲國際社會幫助的同時,自然更希望延續舉國體制的威力,集中力量辦大事。 

  不過,灾後重建牽涉面廣,如何用好“全國一盤棋”戰略,發揮合力,不致事與願違而形成掣肘,却需要厘清部分角色。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