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雅安地震彰顯中國式救災大進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24 14:21:13  


4月21日,四川雅安市第二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在護理地震災區的傷員。四川雅安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後,為了生命,爭分奪秒,火速行動,一場匯聚四面八方醫護力量的大救援在經受災難的土地上緊張展開。
  中評社香港4月24日電/法國《歐洲時報》4月24日載文《中國式救災在“中國道路”上進步》,摘要如下:

  4月22日,也就是四川雅安地震後的第二天,震區街頭出現一景:穿軍裝的解放軍,搭起軍用帳篷,為失去家園者生火造飯,兩菜一湯,熱鍋現炒,為的是讓災民在已經抵埠的方便食品之外,吃上一口“熱的”。而這,熱的豈止果腹,而是熱在人心。

  中國人愛吃熱的。尤其有家不能歸,身居帳篷的時刻,想吃“熱的”願望,會更加強烈。發動軍隊救災,視災情如戰爭,利用軍事裝備與物資,想盡方法救災,最終落腳到“熱”上,堪稱中國救災的“特色關懷”。這類關懷在災區可謂俯拾皆是。而這些貌似小事的背後折射出的是對死者與生者的雙重尊重,是中國式救災觀念與情愫的不斷升華與成熟。

  其實,此次救災,中國領導人快速反應,身先士卒赴災區督戰,不惜代價救人第一,已在公眾和世界的預料之中;中國軍隊的大規模投入也屬題中之意;醫院救人治傷集全國各地專家之力;各界及時伸出援手;也未出乎人們的預料。因為這些,都在5年前汶川大地震那場較今天更嚴峻之考驗之中,得到歷練,取得經驗。

  應該說,無論在哪個國度,在何種制度之下,任何救災方式都不可能臻於完美。因為災害本身,已經造成難以彌補的傷痛。作為一個政府,一個政黨,應該考慮的是在救災中如何不重複錯誤,如何積累證明經驗,如何使救災更加人性化和科學化。
  
  中國式救災在雅安,無疑正在取得進步。

  同日媒體報道,由於道路屢被塌方封堵,為“黃金援救72小時”“空軍首次向災區大規模投食物飲水”;“搶”字號救災物資專列首次開進災區”;這些都是進步。汲取汶川教訓,近年未雨綢繆開辟的大型帳篷區域,此次派上用場,減輕了道路不通物資運輸難的眼前困境,這也是進步。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