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120年後甲午還是一塊歷史警示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7-27 11:24:23


7月24日,兩名游客參觀鄧世昌墓。
  中評社香港7月27日電/甲午戰爭120周年之際,中日關系正歷經膠著,這為“歷史照進現實”提供了空間:百多年後,甲午還留給我們什麼教訓?中日之間各自發生了什麼變化? 當年的戰雲,還在黃海上空籠罩嗎?

  美國《僑報》7月25日載文《120年後甲午還是一塊歷史警示牌》,文章說,可以確信的是,120年間中國的變化要遠大於日本,畢竟甲午之役中日本面對的仍是一個傳統封建帝國。當時的中國中央政府缺少將經濟實力迅速轉化為軍事力量及戰爭財力的能力,以GDP上的絕對優勢敗於掌握了現代國家組織方法及戰爭經營方略的日本。而且,中央政權的衰落造成了國家治理結構的分裂,權力版圖出現了以各地軍政集團為單位的分裂,以至於讓甲午戰爭淪為了一場李鴻章派系與日本舉國之力間的肉搏。

  120年前,西方列強已經迫使清政府開埠、准許外國代表進京並免除跪拜之禮,他們用這種方式將傳統東亞國際關系體系“封貢體系”的制度內核——“天下共主”觀念及派生而來的“華夷秩序”衝了個七零八落。但清王朝最後一個藩屬國朝鮮的存在讓滿清統治者得以在精神上維持著“天朝上國”的迷夢,直到日本用這場戰爭摧毀了這最後一根稻草。日本遇到的是迷夢做到尾聲時的大清,與法國人交戰時的“不敗”還可以輕易地讓這個帝國飄飄欲仙,以至於迅速放棄了艦隊的建設及武器彈藥的更新和補充,讓日本海軍輕易擴大了優勢。

  而如今,“封貢體系”早已是歷史記憶,中國已是國際體系的積極參與者和重要成員。其關鍵表現是,中國人頭腦中用實利而非原則指導國際行為的觀念正在占據主要地位。城池得失固然重要卻難比生產生活的正常運轉更為人民必需的觀念深入人心。類似百多年前“天下共主”一般的意識形態似的觀念已經無法成為指導中國人對外交往的原則。

  如今中國在經濟總量上相對於日本享有優勢,而且在國內外金融市場上有著充足的融資手段,其中央政權擁有雄厚的財政積累,軍事建設正快速推進。從這一點上說,日本今日面對的中國完全不是昔日病獅能比。

  但從另一方面說,日本相對於中國的經濟實力差距卻在120年間大大縮小,甚至長期超出,中國也只是在近年中才迎頭趕上。而且,日本的科技實力及其產業級別遠非中國可比。按一般規律,這些科技和產業優勢也會反映在軍事實力中。而日本在外交、輿論和融入世界程度上或多或少的優勢同樣不容中國忽視。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