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步入降息周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1-23 10:01:26


中國自2012年7月以來的首次降息
  中評社香港11月23日電/11月22日的降息,不僅意味著中國央行終於開始放棄對於抵制刺激如“尾生抱柱”一般的執著,也標志著中國經濟政策轉折點正式到來。

  英國《金融時報》11月22日載文《中國步入降息周期》,文章說,這是中國自2012年7月以來的首次降息。根據官方信息,本次從11月22日分別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40與25個基點,同時金融機構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

  降息帶來中外分析師的分析狂潮,多數以“正如我們所預測的那樣,央行開始降息”作為開始。有趣的是,降息還是不降息,在市場與監管者的眼中一直是不同風景。

  對於市場而言,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中小企業,資金面偏緊是普遍的反應,可以說天下苦“錢荒”久矣,降息呼聲一直很高,FT中文網《貨幣政策》相關專題之中,沈建光、胡月曉、張明等觀察家已經數次強調分析降息的必要性。

  對於監管者而言,一方面,降息降准等寬鬆政策總是民間被理解為“放水”,中國央行似乎一直回避這類常規性政策操作。FT中文網在降息當日刊出的分析《中國央行應全面放鬆貨幣嗎?》,就部分分析了監管方對於降息降准的抵制與遲疑心態。另一方面,不願意放鬆則必然帶來市場流動性緊張,央行的應對之道是實踐大量創新性貨幣性工具,從SLO(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到 SLF(常備借貸便利)再到MLF(中期借貸便利)等等,事實上在全面寬鬆之前已在悄悄放水。

  這種矛盾的狀況,深究起來其實符合理性。對於趕超型國家而言,產業立國往往主導政策,信貸資源總被視為國家發展的寶貴資源,因此政府往往傾向於幹涉其分配。於是在這些國家,易於控制的銀行系統往往比起股市、債市更為發達;最大的債權人以及債務人不乏政府的影子,例如日本著名的“經連體系(Keiretsu System)”,銀行、企業彼此關聯,交叉持股,而政府也部分提供隱性支持。中國近年來出現了類似情況。

  金融抑制之下,其結果自然與效率背道而馳。其後果往往是滋生各類利益集團。一方面是享受管制利率保護的銀行業,以極低的成本吸收存款,而居民存款則受到近乎負利率的盤剝。另一方面則是各種體制內企業享受政府提供的信用背書,以極低價格拿到貸款,其中不少已成為僵屍企業,只是依賴新增信貸維持生命,更有部分企業拿到信貸之後轉手倒賣,成為事實上的“資金掮客”,體制外的中小民企也則不得借道高利貸。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