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從亞投行看美中“權力轉移”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3-27 09:20:17


3月17日,德國財政部長朔伊布勒在柏林與中國副總理馬凱共同出席新聞發布會。朔伊布勒當日表示,德國將加入中國倡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
  中評社香港3月27日電/從去年7月金磚國家簽署成立的“新開發銀行”(亦稱金磚銀行),到10月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會議期間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簡稱亞投行),到11月成立的“絲路基金”,其共同點是由中國主導且不包括美國。美國橋港大學(University of Bridgeport)東亞與環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衛純娟教授認為,這根本是毛澤東當年的“另起爐灶策略”。然就近年來美、中兩強競爭的發展而言,相當程度印證了國際關係上的“權力轉移”理論。

  新加坡《聯合早報》3月26日載文《從亞投行看美中“權力轉移”》,文章說,所謂“權力轉移”系由奧根斯基(A.F.K. Organski)於1958年在其所著《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一書中首次提出,1980年他和古格勒(Jacek Kugler)合著的《戰爭總賬》(War Ledger)一書,才算是該理論之完整建構。1996年由古格勒主編之《均勢與戰爭》(Parity and War)明白指出,中國因綜合國力不斷提升,而逐漸具備對國際現況表達不滿的實力,最終將成為美國霸權的挑戰者。千禧年出版的《權力轉移: 二十一世紀的戰略》(Power Transition: Strategies for the 21st Century)一書更指出:“只要中國大陸繼續對其在國際局勢中所擔任的角色不滿,將是美國唯一潛在的挑戰者。”

  “權力轉移”理論認為,綜合國力構成的要素有三:人口、經濟生產力和政治能量,每一個因素對權力有不同的影響。人口數量在短期內難以改變,經濟成長的改變相對較迅速,對國力的影響是中期的,而政治能量則可在短時間內因高度運作而提升。在權力轉移過程中,國與國之間會出現相互競爭的情勢,通常主導國際體系的強權企圖維持現狀,而崛起的強權則因對現況有所不滿,會設法改變現狀。台灣中央研究院政治研究所所長吳玉山教授認為:“權力轉移理論是完全適應著中國大陸追趕美國的國際現狀,此一高度適用性使這個理論產生了重大的實際影響……無論如何,權力轉移理論都還是最有力的理論分析工具。”以下從“權力轉移”觀點並以亞投行為例,探討美、中關係。

  奧根斯基在《世界政治》指出:“當某一國家被認定可能發展為強權時,別的國家會逐漸與之示好、靠攏,以便該國一旦成為強權後,不致被其列為敵對之目標。”去年10月,21個亞洲國家簽署籌組亞投行備忘錄,次月即有四個國家加入,包括紐西蘭。今年則有八個國家宣布申請加入,英、法、德、意大利等歐洲國家所以迫不及待地表態,實乃不願在3月底創始會員國申請截止前,失去向中國示好、靠攏的機會。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