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作為全球大國崛起邁入新階段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7-27 08:22:13


6月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出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協定》簽署儀式的各國代表團團長。
  中評社香港7月27日電/中國長期保持飛速增長,但在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中國的增長方式發生了重要轉變。從2002年到200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平均增長率達到約10%。在這段時間,經常賬戶盈餘不斷上升,超過GDP的10%。在全球危機之後的這幾年裡,外部盈餘驟降至GDP的2%至3%,但需求下滑幾乎完全被投資增長所彌補,近年來投資占GDP比重超過50%。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網7月20日載文《中國作為地區和全球大國的崛起邁入新階段》,文章說,與世界其他地方相比,中國的增長一直引人注目,但令人欽佩之餘,事實上中國的經濟增速已降至7%左右。因此,近期中國加大投資力度,以避免增速下降太多。

  這種增長方式暴露了三個問題。首先,從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來看,技術進步放緩。第二,資本的邊際生產力在下降(越來越高的投資產生越來越低的增長)。資本生產力下降的現實指標是,空蕩蕩的公寓大樓、閑置的機場,以及重要制造部門的嚴重產能過剩。中國增長方式的第三個問題是,消費水平非常低,尤其是家庭消費,僅占GDP的三分之一。

  中國從內外兩方面對這種增長態勢變化做出了反應。從外部看,在中國國內出現產能過剩的同時,中國大手筆發起新倡議,例如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以及“一帶一路”倡議,這絕非巧合。亞投行誕生的主要背景是,人們對現有國際金融機構治理改革進展緩慢感到失望。“一帶一路”倡議則尋求加強中國至中亞的西部陸地綫路,以及中國到東南亞、南亞等地海上綫路的基礎設施建設。

  中國的亞洲鄰國大都歡迎這些措施。然而,中國一些人認為這些倡議能成為中國產能過剩問題的主要解決方案,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些倡議對中國需求的總體貢獻很可能太小,不具備宏觀經濟意義。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