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上網看民意莫帶“圈子思維”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4-29 10:45:01


  中評社北京4月29日電/人民利益高於一切,只有遵從了這樣的“根信仰”,才能摒棄“圈子思維”,避免“圈子”淪為遮醜納垢的“保護傘”,從而更好地播散善與正義的陽光

  搞小圈子、小山頭、團團夥夥、拉拉扯扯的“圈子文化”之所以不能放任,是因為只要在圈子裡,往往“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甚至錯事都可以做,違法犯罪也能擺平。

  除了這種蠅營狗苟的小圈子,現實中還存在另一種“大圈子文化”。表現形式並不是幾個人抱團做壞事,而是以所謂的“地域形象”“行業形象”為標準,在頭腦中畫出圈子——凡事都在這個圈子裡斷是非、做取舍,不以社會公義、是非曲直為標準,而是以“小我”代替“大我”,以“局部”代替“全部”。

  比如,在基層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說法:某地一個突發事件或醜惡行為被曝光了,有人跳出來指責媒體“你這樣曝光給我們全省(或全市、全縣)人民丟了醜”;某個行業一名幹部犯了錯誤,要求“捂蓋子”“冷處理”的人就會說“不要給我們系統抹黑、丟醜”;要批評某一件事情不符合公序良俗,就有人提醒“這個圈子咱惹不起”“這個部門咱別得罪”……

  用一個人代替一個行業,用一個人代替一地,在這種思維下,不少社會問題初現端倪之後,一些地方部門不是積極面對解決問題,抓緊化解矛盾,而是努力粉飾、遮蓋,或阻撓記者採訪,或大搞媒體公關。抹來抹去,小問題拖成了大問題,小矛盾釀成了大危機。

  這種罔顧是非正義的“大圈子文化”,在一些官員和民眾身上,都表現得很明顯。比如,網絡上動輒以地域貼標簽的方式討論問題,以身份貼標簽的方式侮辱某些群體,讓許多無辜的人因此背負了不該承受的壓力。

  這種“大圈子文化”,也算其來有自。從歷史淵源上說,宗法制社會裡,一個個家族構成了封建社會的肌體,每一個家族都可以說是一個圈子。圈子裡的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一人犯罪,株連全族”,這些認識無疑加強了人們對圈子的依賴和依附心理。從社會心理角度來看,人作為孤獨的個體,需在茫茫人海中找到定位,從而獲得心靈的安穩。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