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新唐山“四十”輝煌 彰顯“中國力量”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7-28 09:19:20


這是唐山市區夜景(2014年9月7日攝)。1976年7月28日,一場7.8級的大地震使有百年歷史的工業城市唐山變為一片廢墟,奪走了20多萬人的生命。地震給唐山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唐山則在一片瓦礫上創造了奇跡。1986年,唐山恢復建設基本完成。1978年,新唐山大規模建設拉開序幕。唐山的經濟建設、改革開放和各項社會事業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201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100億元,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均居河北省第一位。新華社記者牟宇攝
  中評社北京7月28日電/一座城市的劫難與重生,包含著無盡悲歡,也見證著無數奮起。從曾被西方媒體預言“將從地球上被抹掉”的滿目瘡痍,到今天奮翅於冀東沃野的現代化城市,唐山40年的滄桑巨變,鐫刻著一座城市鳳凰涅槃的發展奇跡,詮釋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偉大力量。

  歷史不會忘卻災難與悲痛,也永遠銘記那些寶貴的生命、不屈的脊梁。40年前,當里氏7.8級的大地震猝然降臨,“地光閃射,地聲轟鳴,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數秒之內,百年城市建設夷為墟土,24萬城鄉居民歿於瓦礫……”那一刻,生命何其脆弱。轉瞬之間,生死兩隔;永別親人,痛何如哉!那一刻,生命又何其堅強!無論是廢墟下救出的幸存者,還是帶著傷殘堅持“活下去”的唐山人,他們直面人生最大的痛楚,用頑強生活告慰逝者,用生命的尊嚴與努力寫下一個個大寫的“人”字,刻印在民族記憶深處。

  強烈地震搖動著大地,卻撼不動唐山人民抗震救災的堅定信念,擋不住祖國大家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磅礴暖流。14萬名解放軍、5萬名幹部和工程技術醫務人員、數十萬噸物資馳援唐山,10多萬建築工人參與重建……同舟共濟、攜手抗災,從廢墟中挺立,於災難中崛起。無論是創造“大災過後無大疫”的奇跡,還是讓4000多名地震孤兒有了新家,重新體會到父母之愛的溫暖,或者是快速高效的重建成就,無不彰顯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巨大優越性,無不見證中國共產黨心系人民、排憂解難的為民情懷。

  震後不到半個月,重建唐山的規劃開始啟動;震後一個月,建築面積達20萬平方米的河北1號小區開工;1986年6月底,唐山複建完成,同年底,98.5%的居民搬入新居。“我姓的這個‘黨’,是中國共產黨的‘黨’”——這是“唐山孤兒”感恩的心聲。“社會主義拯救了唐山”——這是歷史的結論,也是唐山人民至為深切的感受。在唐山市中心,高高矗立的抗震紀念碑由4根直指蒼穹的混凝土碑柱組成,猶如伸向天際的巨手。正是因為有黨中央的堅強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強大支撐、人民的團結奮鬥,唐山才能驅散地震陰雲,開啟重建進程,實現奇跡般的崛起。

  時代總在記錄前行的探索與艱辛,把那些奮進的身影刻寫在史册之中。40年來,唐山人靠實幹苦幹,一磚一瓦打造文明現代、繁榮美麗的新唐山。無論是立改革潮頭重振工業重鎮雄風,還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依靠全面深化改革推動轉型發展,改革開放始終是唐山發展的不竭動力。近年來,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唐山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勇於面對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的結構性問題,著力破解“一鋼獨大”的“黑色產業”面臨的“藍色困境”,壯士斷腕、棄“黑”轉“綠”,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探求發展新路,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和“一帶一路”建設的大格局中找准定位、乘勢而進,進行著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新的鳳凰涅槃。從震後僅兩個月修復的“抗震號”機車,到今天製造時速487公里的“中國第一速”動車,從曹妃甸由荒島變成產業重地,到百餘年形成的采煤沉降區蛻變為2016世界園藝博覽會會場,唐山人民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不斷交出應對挑戰、無愧時代的發展答卷。在一片廢墟中浴火重生、巍然屹立的唐山,是“中國夢”的生動樣本,恰如中國從改革開放之初的百廢待興逐漸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一個縮影。人間萬事出艱辛。銳意改革的奮進力量,讓這座自強不息的城市大踏步趕上時代潮流,充滿自信地走向未來。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