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為什麼預言中國危機老是出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7-24 11:16:20


中國保持著經常賬戶盈餘,受外匯借款風險的衝擊也低得多。
  中評社香港7月24日電/本月是亞洲金融危機20周年,今年也是全球性金融危機10周年以及1987年股市崩盤30周年。因此,熱衷危機預測的人士自然想要在這個時間點來預言世界經濟是否會在今年出現崩潰。

  澳大利亞《金融評論報》7月23日載文《為什麼預言中國危機老是出錯》,文章說,不少預測者似乎認為中國是全球不穩定的源頭。他們眼盯著中國的債務與其國內生產總值水平比——這種誤導性的數字,固執地認為GDP增長放慢將造成銀行業危機,和1997年金融風暴那種危機類似。當然,歷史不會一成不變地重演,將軍們卻總是執迷於上一場戰爭。可以說,我們未能預測到2007年危機的原因,在於一味注重不去重演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而今天的亞洲整體、特別是中國的處境已迥異於1997年時。最為重要的是,他們現在保持著經常賬戶盈餘,受外匯借款風險的衝擊也低得多。

  許多觀察人士只看到風險,看不到回報的機遇。來自中國的最新數據顯示,第二季度實際GDP增長率為6.9%。而按名義價值計算要高出11.1%,這似乎反映了整個經濟的強勁有力。消費者信心仍然高企,房地產的財富效應加上工資的強勁增長,推動了居民消費。現在零售增長為11%,達到18個月最高。出口增長也超過11%,進一步削弱12個月前那種認為刺激出口進而刺激中國經濟需要人民幣貶值40%的說法。實際上,發動機全都在運行,固定資產投資,尤其是基礎設施投資仍然強勁,連預計會減速的房地產都增長7.6%。

  中國的現實是,總的GDP可能相當於歐洲整體的GDP數字。畢竟,中國在體量上與歐洲相當,地理、氣候和方言也具有相同的多樣性,只不過人口是歐洲的兩倍多,一些地區的經濟體量也如歐洲的主權國家一樣。當然,中國的股票和債券投資者有必要專注於具體的領域甚至公司,因為“強勁的”GDP數字未必意味著全都盈利。正因為如此,我們喜歡談論中國2.0版,即從出口和生產向進口和消費的轉變。現在,出口和生產依然強,而進口和消費更強。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