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寇健文看馬習會:降低以武力改變現狀的企圖
http://www.CRNTT.com   2020-11-08 00:06:31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寇健文。(中評社 倪鴻祥攝)
  中評社台北11月8日電(記者 倪鴻祥)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寇健文7日出席“馬習會5周年研討會”時表示,兩岸關係是不對等的競爭,比較小的行為者要比較大的行為者付出更多心力去維護和平與安全;單靠增加自身政經資源與嚇阻實力,要付出的總體成本極高,只有降低較大一方以武力改變現狀的企圖,兩種謀略搭配運用,才是較小的一方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的重點之一,“馬習會”可說是後者思維下的一種作為。

  馬英九基金會與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7日下午2時𠠰時50分在文化大學大夏館合辦“馬習會”5周年研討會,邀請學者專家分別就“馬習會的意義”與“大選後的美中台關係”兩個議題進行探討,馬英九出席提出專題演講。寇健文在第一場討探“馬習會的意義”時“從國際外交看馬習會”提出見解。

  寇健文表示,從國際外交看“馬習會”,不只要看雙方說了什麼、做了什麼,也要看雙方沒說什麼?沒做什麼?“馬習會”的第一個意義是中共同意選擇第三國做為在雙方領導人會面地點,這突破原認為兩岸領導人不應藉助國際場合互動的立場。

  他指出,中共認為,領土主權的完整是他的核心利益之一,所以在任何國際活動場合是非常強調的,這也是為何兩岸雙方在國際場合經常是“零和遊戲”。1995年1月30日“江八點”就提出中國人的事我們己辦,不需要藉助任何國際場合。1995年4月8日台灣“李六條”指兩岸領導人在國際場合自然見面,對兩岸關條有正面意義,由雙方看法不一,沒有會晤的可能,這個背景正好可襯托出“馬習會”的意義。

  他說,“馬習會”上雙方領導人以“先生”互稱對方,但同時被定調為“兩岸領導人”而新加坡實質上就是“另一個國家”,所以實際上的過程,“馬習會”已突破過去。

  寇健文表示,雙方官方雖未言明,但“馬習會”具體安排透露出雙方“我不能公開承認你的合法存在,但不會否定你實際存在的現實”的意涵。對中共來說,還沒放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戰略目標,但起碼在戰術上願意做出彈性調整,繞開兩位領導人官方身分的問題,並對會晤地點做出讓步。

  他指出,兩岸建立初步互信互諒的情況下,周邊國家在處理兩岸事務的彈性空間也隨增加,也能增加“中華民國”以“元首外交”方式拓展國際活動的機會。也就是說,當周邊國家不用擔心兩岸議題會增加其困擾時,會比較願意與台灣互動。

  他說,中共過去長期壓縮“中華民國”的國際空間,舉凡過境的地點、是否可公開行程?與哪些政治人物碰面?除了訪問數量不多的“友邦”外,中共都會計較,非“邦交”國也會順從中共的壓力,或者會採私下活動,非“邦交”國更常回覆“不方便”,這就是考慮到兩岸關係的因素造成的影響。

  寇健文說,新加坡在安排“馬習會”時也非常小心,例如新加坡派員接機時並非同一人,但都是官方代表且不失禮,更重要的是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透過臉書公布與馬英九茶敘合照。事後中共官方沒有抗議,沒有報復,官方媒體讚揚“馬習會”的舉行,就是因為兩岸有互信互諒。

  他表示,不可否認,兩岸關係是不對等的競爭,一大一小,比較小的行為者要比較大的行為者付出更多心力去去維護和平與安全。比較小一方在維護和平安全的謀略不出兩大類型,第一類型為增加自身政經資源與嚇阻實力,就是縮小雙方綜合“國力”對比差距,如建立更強大的“國防”嚇阻力量、厚植經濟實力、對外尋求結盟等等,但只靠這第一種策略負擔太重。

  寇健文指出,比較重要的是第二類型謀略,就是降低較大一方以武力改變現狀的企圖;若單靠前者維持和平安全,需要付出的總體成本極高;兩種謀略如何搭配運用,適度降低中共動武之急迫性,應該是“中華民國”要維持兩岸和平穩定的重點之一,“馬習會”可說是後者思維下的一種作為。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