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舍弗勒事件”背後是供應鏈污染
http://www.CRNTT.com   2017-10-11 15:02:37


  中評社北京10月11日電/城市與人

  綠色供應鏈管理,涉及供應商數量大,而高風險環節又常常在供應鏈上游,加之地區、行業標準複雜,即使對多年開展社會責任管理的跨國公司而言也是挑戰。

  面對空氣、水和土壤污染的嚴峻形勢,中央環保督察已全面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環保督察不僅查處數以萬計的違規企業,更使地方官員感受到壓力,對污染企業的地方保護終於開始鬆動。

  在此背景下發生的“舍弗勒斷供風波”,因其CEO宣稱污染供應商斷供將造成3000億元損失而引發各界關注。雖然天量損失說法最終證實鬧了烏龍,但環境執法力度大幅加強,顯然讓長期疏於管控供應鏈污染問題的汽車行業措手不及。

  過去企業需要自己組織生產,但部分企業後來逐漸形成生產外包模式,但生產的污染並未消失,只是轉移到更上游的企業。環保組織在此前調研中,就發現多家知名車企的輪胎、輪轂、發動機、傳動系統、鋼材、玻璃等零配件供應商存在環境違規。然而在與品牌的溝通中,只有豐田、大眾等能夠就個案做出被動回應,此次“斷供風波”涉及的通用汽車等多家中外品牌,都選擇了沉默以對。

  究其原因,是長期以來誰污染誰治理的成本偏低,導致供應商企業因擔心提高成本而不願投入治污,也讓綠色採購在經濟上承受壓力。而面對中國強化環境監管的大趨勢,繼續忽視供應鏈污染問題,不只是違背企業社會責任要求,更會給企業經營帶來實際風險。

  以IT電子行業為例,在近期中央環保督察中,18家上海市城鎮污水處理廠出水重金屬超標,其中6家長期超標。面對強力問責,污水廠指出“病灶”是納管企業無證排污、超標排污,而兩家大型電子廠由此將面臨關閉。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