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顔色革命“遠東波”直指中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11-25 15:48:20


  新世紀,“顔色革命”這種圖謀顛覆合法政權的街頭政治運動席捲多國多地區。顔色革命講究出其不意,屬於一種“非對稱作戰”,它往往能夠實現從翼側和後方突破,直陷“巴黎”。細究起來,我們發現從根源看,策動顔色革命的動力源於世界體系核心區與邊緣區的矛盾對立關係,具有必然性。從權力變更過程看,低強度暴力,代價小,收益大,效費比高,作為服務於霸權政治的新手段,無疑是最佳選擇。從國家間政治聯繫看,顔色革命的發生發展有規律可循,表現為連鎖、啟動和輪動三種效應。

  地區範圍內的顔色革命往往具有連鎖效應,或沿著中間夾縫地帶呈鏈條狀反應,或繼一國之後,在地區多個國家呈現並發反應。2003年的格魯吉亞“玫瑰革命”成為獨聯體地區鏈條狀反應的第一張多米諾骨牌,波及南高加索、新東歐和中亞三段弧線上的多個國家。發生在北非中東地區的“阿拉伯之春”則呈引爆發式的並發反應,2010年底由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開始,迅速波及埃及、利比亞、敘利亞等多個國家,表現出明顯的並發特點。可以說,是相同相似的地緣政治條件,導致了顔色革命在地區範圍內連發、並發和多發的特點。一個國家的淪陷迅速導致鄰近周邊多個國家的秩序瓦解,形成地區性的制度坍塌。出現這種連鎖效應的原因首先由於霸權國家統一的地區戰略所致,同時從對象國本身看,也由於相同條件下的示範效應。

  從連鎖反應的方向看,顔色革命具有啟動效應,每一輪革命最終都指向特定大國,指向世界霸權的地區對手。先期引爆的國家往往分布成大國的外圍據點或戰略支點。一旦關鍵環節失守,就會破壞大國賴以生存的體系完整性。蘇東劇變從作為緩衝區的東歐國家開始,引發蘇聯加盟共和國的獨立浪潮,直至俄羅斯聯邦的獨立給蘇聯的最終解體和整個蘇東變局打下基礎。新世紀初獨聯體國家的顔色革命浪潮不斷衝擊俄羅斯國內政治,延續至今的烏克蘭危機,包含了第二次“橙色革命”。而“阿拉伯之春”的浪潮最終衝擊伊朗,敘利亞是通往伊朗的引信,美國希望從這裡打開衝擊伊朗的外部缺口。

  顔色革命在世界範圍呈現地區輪動效應,不同歷史時期發生在不同地區。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蘇聯和東歐變化被稱為“蘇東波”,本世紀前10年的獨聯體國家政治動蕩可稱為“歐亞波”,2010年末開始的“阿拉伯之春”可稱為“北非和中東波”。導致這種地區輪動效應的根本原因在於霸權國家的全球戰略調整。美國每一次戰略調整都帶來特定地區的政治變化。

  新一輪顔色革命將出現在哪裡,不難確定。隨著美國戰略重心東移和亞太再平衡戰略的推開,新一輪顔色革命主要在遠東,圍繞中國展開。這一輪顔色革命可以概括為“遠東波”。發生在周邊多個國家的政治變動,發生在台灣的“太陽花學運”和香港“佔中”更是鮮活的例證。2011年一度在內地嘗試的“中國茉莉花革命”和今年境外策動準備和計劃在內地實施的“天下圍城”行動,指明了“遠東波”顔色革命針對大陸中國的最終導向。

  (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楊育才是國防大學危機管理中心教授)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