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張亞中:和合是邁向統一的唯一路徑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5-30 11:05:24


  中評社台北5月30日電/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30日在旺報發表文章說,二次大戰結束以後,有143個新國家獨立,而統一後的國家只有兩個,分別是越南和德國。這意味著獨立成為潮流,統一相對並不容易。

  文章說,台灣也進入這個潮流,隨著台灣的民主化,在地的聲音逐漸取得主流,原有的中國情懷隨著時間日漸減弱,再加上1971年退出聯合國以後,台北政府失去國際上代表中國的談話權,國際孤立日深,台灣主體性需求的聲音愈來愈大。少數政客把台灣的主體性操弄成“台獨”的需求,並刻意進行去中國化,造成今日台灣民眾在身分認同上有近7成以上認為自己是台灣人而非中國人,也有近半數青年,在政治立場上傾向“台獨”。
 
  兩岸分治已近70年,跨越兩個年齡世代,在政治制度不同,認同又分歧的情形下,要台灣民眾馬上接受統一,可能並不務實。因此在思維上,應非從兩岸現有的“分治”立刻跳到“統一”,而是一方面防止台灣走向“分離”,另一方面推動兩岸走向“和合”。

  文章說,雖然在馬英九執政的8年以來,兩岸關係進入大交流,但是由於雙方並未簽署和平協議,也未共同宣布結束敵對狀態,因而從法理上來說,目前兩岸仍然處於內戰狀態。處於內戰狀態下的兩岸,難以建立真正的互信。沒有和平協議,兩岸就難建立穩定的和平發展架構。依靠聯繫所建立的關係,極有可能在一夜之間,因為人的因素而瞬間瓦解。520以後,民進黨政府上台,兩岸關係重新回到“冷內戰”的狀態即為一例。

  與其向台灣民眾傳播統一的好處,不如告訴人民,長期處於兩岸法理內戰,甚而走向“台獨”會對台灣有何不利?如果兩岸能夠簽署和平協議,台灣會得到什麼好處?有了和平協議,台灣才能有個長治久安的和平環境,不僅有利於台灣的經濟發展,只要台灣遵守和平協議,大陸就必須放棄使用武力威脅,台灣的國際空間也才能很根本改善。

  文章說,兩岸能夠做到第一個階段的“和”以後,就可以進入第二階段的“合”。兩岸可以在相關議題上,例如海洋、農業、經貿等事務上成立共同體,行使共同治理。共同體是一個雙方均“各有主體”,但是又“共有主體”的機制。共同體類型數量愈多,表示兩岸“合”的密度愈高。“合”的機制確保台灣有主體性與發言權,並可提升台灣的影響力。本人長期主張的“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就是這種“和合”機制的設計。兩岸以共同接受“分治不分裂”為基礎簽署和平協議,然後在這個基礎推動統合。

  統一需要路徑。“反對分離、接受分治、推動統合”的“和合”路線,既滿足兩岸的核心需求,又能夠為兩岸創造更大利益,應該是一條最理想的路徑。“和合”有助於兩岸民眾認同的強化,時機成熟時,兩岸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共議統一”。

  文章說,如果我們要選擇“和平統一”,那就必須要有耐性與智慧。兩岸誰也不消滅誰,誰也不離開誰,是和平的基礎;兩岸誰都需要誰,彼此逐漸合為一體,是統一的條件。兩岸如果要避免歷史上的武力統一模式,“和合”是唯一的路徑。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