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馬超:台灣中期選舉透視三大矛盾
http://www.CRNTT.com   2018-12-04 22:45:31


韓國瑜的“去藍化”,焦點放在發展,給大家一個不一樣的高雄,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韓流”。
  來源/超訊 文/馬超

  台灣經濟上依賴大陸卻也呈現自給自足;政治上厭倦藍綠中間力量卻還未成型;台灣社會需要瞭解和溝通大陸,然兩岸關係又不確定。

  台灣中期選舉落下了帷幕,透過民進黨執政下的選舉,可以看當下、知未來,亦可分析當下台灣存在的三大矛盾。

  經濟上,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大陸,與台灣呈現自給自足態勢之間的矛盾。

  一方面,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大陸。

  台灣外匯儲備高度依賴大陸,外滙90%以上來源於中國大陸,來自東盟佔不到10%。台灣和大陸貿易保持順差,其他主要交易夥伴,如美國、日本、歐盟都是逆差。

  近些年,特別是民進黨上台以來,雖然兩岸交流停擺嚴重,但台灣外匯儲備仍然攀升。從2015年的4100多億美元,到近日的約4600億美元,不到三年時間,提高了接近11%。特別是2017年,對大陸的進出口額分別增加了13.8%和16%,今年截至10月份也分別增加了9.1%和10%。

  另一方面,台灣經濟呈現自給自足態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上半年發佈的台灣最新人均GDP達到52304美元,這在2017年的全球排名中,處於10名左右的水準。相比較來說,中國的人均GDP將超過9000美元,在全球處於70名左右的水準。龍應台提出的台灣“小確幸”,這一點非常能夠解釋得通。

  台灣產業佈局相對合理,GDP產業佔比來看,約35%是製造業,相對穩定。65%左右的服務業中,各個產業散落佈局,沒有一個產業獨大,產業分工也相對細化。特別是對大陸依賴嚴重的旅遊業,也僅佔台灣GDP總量約2%。這是台灣經濟呈現自給自足態勢的產業基礎。

  此外,台灣新南向政策效果初見端倪。從數據上來看,台灣近10年對東盟的進口維持基本穩定的基礎上,出口穩步增加,台灣對東盟順差因而呈現拉大的態勢。台灣的外匯來源中,東盟逐漸增加佔比,從過去的5%左右,升到了如今的10%左右。特別是近兩年,進出口呈現穩步增長態勢,最高增加值還分別出現了2017年2月份的49.2%和27.4%。新南向的實踐和落地,有助於台灣降低對大陸經濟的依賴,實現經濟增⻑多元化。

  而且,今年受到中美貿易戰影響,據一些台商對《超訊》表示,台灣在大陸的中低端製造業,被美國企業要求轉向越南,而且已經呈現必然趨勢。中美貿易戰成為台灣“新南向政策”的助推器。

  此外,中美貿易戰,美對中核心技術的制裁,讓台灣的晶片等相關產業,找到了大陸依賴台灣的產業空間。

  政治上,台灣民眾對執政民進黨、在野國民黨厭倦,與中間力量尚未完全成型的矛盾。

  韓國瑜、黃文玲分別在高雄市和彰化縣候選階段,提出要跳出政黨的束縛、不想被顏色綁架。二者都提出,要站在更高的層次上,為台灣發展服務,為百姓福祉服務,不糾結於政黨。韓國瑜的“去藍化”,焦點放在發展,給大家一個不一樣的高雄,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韓流”。

  不能以為,韓國瑜勝利是國民黨的勝利。其實他在選舉中塑造出的,恰恰是中間派的形象。有評論指出,韓國瑜如果不代表國民黨,可能對選戰更有利。這說明,中間力量雖然未成形,但已經是滾滾江水勢不可擋。

  前不久到高雄採訪韓國瑜,驚歎他的霸氣、匪氣和意氣。他跳出固化的藍綠兩黨圈層,打一場人民的戰爭,從不做作,討厭國民黨的“窩囊廢”式的溫良恭儉讓。他能夠五天突破10萬粉絲,火速超過蔡英文和柯文哲的粉絲數,而且大部分粉絲是年輕人,年輕人代表著未來的方向。

  這不是偶然,而是歷史的必然。島內對於政黨束縛和顏色綁架,早已厭倦有加。台灣年中一項民意調查顯示,近半數民眾是中性選民,還有57%的民眾希望有新政黨取代民進黨及國民黨。所謂台灣最大黨,暗流在民間。韓國瑜的選舉造勢活動,更是顯現了台灣最大黨應該是“討厭民進黨”。民進黨表現欠佳,不代表國民黨能夠此起彼伏。於是,中間選民需要一個“非民非國”的新政黨。

  2014年,柯文哲脫下醫生白褂,參選台北市長,形成一股“白色力量”,種下了一顆新力量的種子。隨著民進黨執政表現不盡如人意,白色力量為代表的中間力量愈發有市場。當然,中間力量形成政黨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不過,世界潮流也是這個大方向。正如不按常理出牌、我行我素、利益優先的特朗普在美國有市場一樣。由於全球化分工過程,貧富差距加大導致了全球對於利益再分配的需求。台灣的階層固化也非常嚴重,國民黨代表的資產階級,民進黨代表的獨派,都可以犧牲民眾利益為代價,為政黨謀福祉。當民眾覺醒,認識到根本之所在,中間派才有市場。以白色力量為導火索的中間力量愈發崛起,將是台灣政治的新走勢。

  社會上,台灣需要瞭解和溝通大陸,與兩岸關係不確定的矛盾。

  台灣的民眾,對大陸的認知和溝通存在矛盾。

  從台商來看,一方面希望瞭解大陸,到大陸賺錢;另一方又受到兩岸關係的不確定的影響。據中國商務部的研究,在大陸的台商為台灣創造的GDP,已經超過了島內台商。不過,受到兩岸關係的影響,加上中美貿易戰的影響,很多台商在大陸的業務受到影響。之前能夠協助兩岸之間特別是台商的溝通管道幾近斷鏈。

  從年輕人來看,一方面希望到大陸工作,另一方面在大陸難以安居樂業。在台北的服務行業和年輕人聊天,大多希望到大陸,比如上海深圳去工作。賺錢多,有前途。不過,台灣年輕人樂於工作的地方以深圳、上海為主,兩地房價高,他們不能長期定下來,是影響他們長期停留的重要掣肘。

  從傳播媒介來看,台灣人瞭解大陸的媒介在島內幾乎都是民進黨掌握的“官媒”,內容可想而知。台灣人喜歡用的line和facebook,需要更多關於大陸的中立聲音的正能量。香港媒體,也是台灣瞭解大陸的重要途徑。不過,香港媒體的極端化非常嚴重,非左即右,要麼為吸引眼球語不驚人死不休,要麼為服務個人訴求而呈現口號式的篇幅。香港媒體需要給年輕人更多的發聲平台,能有更多中立客觀的內容。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