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退場又如何?巴黎協定不需要這樣的美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6-05 10:12:06


  中評社香港6月5日電/毫不誇張地說,美國6月1日退出《巴黎協議》的決定,將歐洲和中國的未來更加緊密地捆綁在了一起。

  多維新聞分析報道,對中歐而言,雖然這意味著更沉重的負擔,但是在主張全球能源轉型和發展清潔能源的共識之下,中歐大可尋找到更多的共同語言。對中國而言,原本就越發急迫的環境治理問題,也正好可以迎來另一個著重發展的契機。

  而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和歐洲都大有機會進一步帶動新能源產業的迸發。原本一個沉重的包袱,或許到最後卻反而能夠開花結果。

  特朗普政府的決定,令美國喪失了參與未來幾十年全球最重要的議程之機會。那麼,為什麼會這樣?特朗普為何會作出這般抉擇?

  留給巴黎協定背影的美國並未摧毀他國改善地區環境的決心(圖源:新華社)

  反智的政治決策

  除了特朗普在班農(Stephen Bannon)等顧問的建議下,謀求草根支持的長期政治策略之外,在環境治理這個問題上,美國其實於過去幾十年來一直在氣候治理這個問題上來回搖擺,甚至包括很多國會議員(主要是共和黨)至今依舊不承認溫室效應的存在,不承認氣候變化對地球和人類生活環境所造成的巨大影響。

  因此,美國的政治決策也往往悖逆世界潮流。20年前,美國在克林頓(Bill Clinton)政府時期拒絕簽署《京都協議》,令氣候與環境治理這一全球工程擱置了十多年,當時便招來國際社會的不滿。

  十多年後,氣候環境治理的必要性早已得到全世界的共識。

  中國作為正處於碳排放上升期的發展中國家,也以破釜沉舟般的決心簽署了2015年的《巴黎協議》。當時的美國卻依舊徘徊不定,雖然有大量國內的學者、精英和普通人士呼籲美國應當參與其中,卻也有不少基層選民、政治群體、以及利益組織予以反對。最終在時任總統奧巴馬的堅持之下,美國得以成功簽署。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