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一貫道在台灣:一個值得研究的宗教現象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3-24 13:33:21  


中評社高層訪問團拜訪高雄縣六龜鄉一貫道道場,圖為與一貫道總會理事長李玉柱(右五)一貫道神威道場前人林再錦(右六)等合影。
 
  --關於一貫道在當代台灣社會成功發展的根本原因。認為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為幟志,是一貫道得以在台灣成功發展的根本原因。台灣光復後,以傳播中華固有傳統文化自居的一貫道適時入台傳教發展,迎合了台灣人民痛恨日本殖民統治“皇民化”教育和對中華文化仰慕與渴望的心理需求,符合時代需要。及至1970年代,台灣社會因經濟繁榮,漸次恢復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掀起了文化尋根的“復振運動”,一貫道以弘揚中華文化之教而吸引了眾多青年學子。

  --關於台灣一貫道信仰特質。台灣一貫道的信仰核心,基本上是沿襲明清以來“無生老母”信仰,其中很重要的思想是“三期末劫”的劫變觀,認為天地運數已走到“白陽期”,會有大的災劫刷洗,“無生老母”思念天下兒女,因此降下道來救劫,唯有入道者才能得救。這樣的教義雖為同時代各民間教派所用,但是一貫道的救劫說更進一步融合求道“點玄關”儀式,形成一貫道特有的一種救世思想。一貫道又以“扶乩”方式宣教,以“借竅”方式為普渡證驗,讓人與神佛之間有了溝通媒介,加深了信徒對神佛信仰的作用。而乩訓內容多為勸善道理,在宣教上又強化了教義作用,令信眾對教義產生信心,從而對一貫道的信仰更加堅定。

  2、相關研究論文日益增多。近年來,隨著一貫道在台灣和海外傳播與影響越來越廣泛,台灣學界對一貫道的關注日益重視,研究論文越來越多,內容也更加廣泛。台灣一貫道組織近年在台灣和海外,還舉辦過多次有關一貫道的國際學術研討會。

  關於一貫道義理與儀式方面的研究。輔仁大學劉怡君的《內盡其誠外盡其禮--一貫道禮儀的信仰意義》(2006年)認為,禮儀是信仰者具體展現其信仰的宗教行為,信仰者藉由有系統、有結構的象徵性語言及身體動作,既表達個人和群體對信仰對象的情感與態度,也借此與信仰世界發生聯繫溝通。該文從宗教神學角度,對一貫道禮儀加以綜觀,探討一貫道禮儀的由來、特性與涵括範圍,並以拯救論對一貫道數種禮儀文本進行詮釋,解讀其中所蘊含的啟示內容,配合實際訪談,對禮儀在道、啟示、信仰與人之間的作用加以闡釋,說明禮儀對信徒在皈依歷程中如何發揮作用,協助眾生完成個體與群體的終極關懷,突出一貫道如何開展解決人類“末後一著”。真理大學李紀勛的《當代一貫道的發展與變遷--以教義、求道儀式與三寶詮釋為分析焦點》(2006年),以宗教團體因自身發展需求或對應於現實環境之變化,所產生的內部自主性的因應調適模式為論述架構,探討一貫道教義體系與儀式的變動現象與轉化情形,並藉由信徒與道場、社會情境的互動關係,顯現一貫道教義與儀式的發展過程與影響。台北科技大學林鈺勝碩士論文《台灣一貫道佛堂儀式空間之研究--以發一崇德雲林道場為例》(2004年),以台灣一貫道佛堂與儀式為研究對象,認為佛堂對保持一貫道秘密宗教屬性、儀式行為等的影響很大。以1987年一貫道合法化為界,佛堂空間發展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求得生存而變化空間,第二階段隨著合法化後領導核心與組織結構展現其影響力,逐漸發展出某種約定俗成的建築觀念,進而形成現今一貫道佛堂空間的面貌。儀式方面,重點論述一貫道佛規禮節、法會禮節與“三表五願”禮節等儀式的展演概況,並以佛堂空間與儀式空間為基礎,就其宗教教義神聖宇宙觀下,對所形成的佛堂建築、儀式行為、活動情形與空間性的展演等現象加以詮釋,進一步探討在神聖宇宙觀與佛堂及儀式的關係。

  關於一貫道與當代社會關係方面的研究。南華大學楊弘任《一貫道如何契應當代社會》,針對一貫道道義形象、禮節儀式與日常實踐等方面,分析其傳統基礎、現時狀況與未來展望,認為當今時代交通與科技發達的因緣,跨國界與不同文化思想交流處處可見,而一貫道的“三寶”要義已由昔日強調對外在的躲災避難,轉變為強調面對內在的修道修心,彌勒理天淨土的許諾,也逐漸轉型“富而好禮”的儒家境界。國際商工林東生《一貫道的哲理及在現代社會生活的啟示》認為,一貫道的哲理是一個繼續形成與界定的發展過程,且必須轉化為每天的生活智慧。一貫道的哲理將幫助人們的人格及生活型態有個更美好的生活規劃模式,幫助人們培養出溝通的美德,幫助人們考量到別人的立場,能建立一個更合理的規範,進而完成普渡收圓、化人間為淨土。林源平的《一貫道與文化創新》認為,宗教形式和信仰本質是人類文化中最深層的底蘊,一貫道的宗教追求,既有理性思考也有感性行動,它從三教合一的文化根源,到現代社會的成長茁壯,在不斷的宗教文化衝突中融合併創造新的宗教文化形態,這樣的文化創新正是宗教的實踐和信仰的辯證過程。

  關於一貫道生命與社會關懷方面的研究。東海大學謝金汎《從一貫道“道之宗旨”的哲學詮釋談社會關懷》認為,社會關懷的內在根據乃是“敬天地的心”,一貫道社會關懷的主要方式是“社會教化”,除了推己及人、普渡眾生的道德實踐外,“禮神明”的活動也在一貫道裡佔有相當大的份量。葉永進《一貫道的社會關懷》認為,一貫道的社會關懷,廣義說是對人類生命、生活及靈性的全面性關懷,不只要所有生命活得自在、快樂,更關心其靈性的提升與超越,若要全面性實踐一貫道的救世關懷,就必須同時驅動其“入世間”與“出世間”關懷的兩輻轉輪,齊頭並進,相輔相成。中正大學周尚志《一貫道社會關懷:新作法新思維》認為,一貫道社會關懷要而言之,一為物質方面的急難救助,另一為精神方面積極正己化人的淨化人心工作。一貫道場對關懷世界各弱勢團體與族群不遺餘力,經常發出善不欲人知且實際上的幫助。除了愛心援助之外,更對信眾施與教化仙佛與聖賢經典,旨在化渡人心為良善,使社會趨於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境界。

  研究台灣一貫道應重視的內容要點和方法

  (一)研究內容要點

  應以宗教社會學、文化學、政治學為理論基礎,以田野調查為研究方式,通過對台灣地區一貫道組織、人士的訪談和對一貫道佛堂、儀式的考察,重點考察一貫道在當代台灣地區發展現狀及其社會影響,並就在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重視和發揮民間宗教作用,向當局提出意見和建議。

  主要研究內容應包含以下六個方面:一、通過對海峽兩岸對一貫道研究狀況的回顧與分析,探討對一貫道研究的意義。二、通過對一貫道源流分析,瞭解一貫道從反清秘密結社到成為反動會道門並在大陸覆滅的過程。三、通過對一貫道在台灣合法化前後發展際遇、過程分析,瞭解台灣一貫道生存與發展的社會背景與文化生態。四、通過比較研究當代台灣社會與過往大陸時期一貫道信仰異同,瞭解當代台灣一貫道教義、組織、傳道方式及其信仰特質。五、通過分析一貫道在當代台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民生中的作為,瞭解一貫道對台灣社會發展的作用和影響。六、總體分析台灣一貫道,並以一貫道在台灣的演變及其作用發揮為例,就恢復、培育大陸民間宗教文化生態和在發展兩岸關係進程中發揮台灣宗教作用,提出意見和建議。

  (二)研究方法

  牟鐘鑒老師在一篇介紹湯用彤先生治學態度的論文中提出:“研究宗教的最佳位置和態度便是在信與不信之間”。我以為牟老師的這一論斷非常精彩,是我們研究宗教問題應參考的態度。所謂信與不信之間,第一個含義是進得去也出得來,也就是要進行心靈的溝通和客觀的評價;第二個含義是有所信取也有所剔除,也就是要從中汲取智慧而棄其虛妄,在尊重宗教信仰的同時保持清醒的理性。宗教既然是一種立體化的社會文化體系,研究方法便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可以用唯物史觀的方法研究宗教的社會根源,用人類學的方法研究宗教的發生,用一般史學的方法研究宗教的發展,用文化學的方法研究宗教的文化意義,用心理學的方法研究宗教感情,用社會學的方法研究宗教的社會功能,如此等等。這些方法之間又可以互相交叉,綜合作用。

  因此,我們研究台灣一貫道,應交叉採用文獻分析、歷史比較、田野調查、理論闡述等多種研究方法,運用社會學、文化學、政治學等學科理論,來分析和闡述台灣一貫道的發展過程及其社會影響。同時,鑒於研究一貫道在大陸是敏感議題,要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對其評價盡可能做到客觀、公正,當然,還必須遵守政府政策,維護民族利益,對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有利。

  (三)研究難點及解決之道

  1、一貫道被黨和政府定性為邪教、反動會道門,是研究禁區。對台灣一貫道的研究還涉及台灣問題與兩岸關係,非常敏感、複雜,因此,本研究是一項政治性、政策性非常強的工作,稍不注意就有犯錯誤的危險。為此要認真掌握黨和政府的宗教政策、對台政策和國家相關法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

  2、與其他宗教研究議題相比,大陸有關一貫道的文獻資料、專著和論文非常少。大陸方面有關研究多為政治批判,台灣方面有關研究多為信徒對教義闡釋,可資吸收、參考的論點、論據稀缺,給本研究帶來很大難度。同時,鑒於兩岸關係現狀,大陸人士要到台灣從事本議題實地田野調查也有相當難度。在理論上,要全面、真實闡述一貫道在當代台灣社會發展的狀況、特點與影響,本研究將涉及宗教學、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兩岸關係學等多門學科知識和理論,對研究者的學識要求和整體把握都是嚴峻挑戰。解決的辦法,一是要進一步加強對研究資料的搜集與佔有,並對其進行全面、客觀、公正地分析研究;二是進一步加強學習,以科學、嚴謹、創新的精神對待本研究,不畏定論,以事實說話;三是要克服困難,想方設法去解決政策、時間、資金等問題,務必爭取兩岸當局同意從事研究的學者到台灣島內進行實地田野調查,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

  (四)研究預期目標

  1、通過對台灣一貫道教義、宗旨的分析和教團發展脈絡的梳理與研究,進一步論證兩岸民間宗教源流關係,認識當代台灣一貫道已脫離“秘密宗教”原型,轉變為公眾合法信仰。一貫道以自命代表中華文化道統而為自身存在求取合理性來源,以推行傳統倫理道德規範作為社會宣傳資本,以佛、道教神學觀念和神秘主義操作技法為誘導手段,成為近代儒教失去“國家宗教”地位後,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一種多元混合信仰,顯現出民間儒教統緒在當代社會需求面前的復興樣式。

  2、通過對一貫道在當代台灣社會政治、文化、民生等層面發揮作用與影響的分析研究,為大陸決策部門評估一貫道在台灣政治生態條件下標榜堅持中華傳統文化的客觀積極意義,切實重視一貫道在促進中華文化傳播和族群凝聚方面的作用提供理論思考。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3月號,總第147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