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政黨政爭走向及其成因的基本分析
http://www.CRNTT.com   2018-02-27 00:14:24


“时代力量”所展現的是近年来台灣社會思潮與民意走向的新變化
  中評社╱題:台灣政黨政爭走向及其成因的基本分析 作者:仇長根(上海),華東師大兩岸交流與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

  民進黨重返執政一年有餘,朝野政治爭鬥一直未停,台灣民眾不滿當局施政時有抗爭,兩岸關係持續“冷凍”且有對撞,民調顯示蔡英文和民進黨執政的滿意度持續下降。客觀評析,蔡英文及民進黨沒有放棄“台獨”黨綱,繼續漸進推動文化、教育等“台獨”路線和“去中國化”小動作。同時,從策略上看蔡和民進黨利用大陸堅持既定的對台方針政策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及保持台海穩定和平大局,以穩定台灣的社會與經濟;穩住民進黨的執政地位;抵抗並疏緩大陸的壓力。如果這個判斷沒錯,未來民進黨仍將以此為基本策略,繼續利用兩岸和平,繼續封殺國民黨,繼續與大陸僵持下去,爭取連續執政。

  一、民進黨執政首要是“鞏固並穩定政權”

  2000年民進黨首次取得政權,全黨上下都沒有想到“不可能”的事情競成事實。因此,執政的思想準備和各項工作都沒有佈局而倉促上台,當時台灣媒體稱之謂“小人玩大車”。2008年民進黨下台,2016年再次贏得政權,此時己建黨30年的民進黨逐步走向成熟,為圖謀2020 年“連續執政”,吸取昔日教訓,對國民黨採取更為兇狠的手段,試圖讓其永不能“翻身”。 

  (一)剷除國民黨在台重要行政權力。目前,民進黨政權對行政團隊己三次實施“換血”,原無黨籍“閣揆”張善政(之前國民黨籍毛治國),由無黨籍林全過渡到“台獨政治工作者”賴清德。“國安、國防、外交、兩岸及衛福、科技、農委會”等多個部門和“中油”、公股銀行等公營企業董事、董事長等要職,已逐步清理、撤換。“台灣日本關係協會”(原亞東協會)改派前民進黨籍“總統府”、“國安會”秘書長邱義仁;駐日代表改派前民進黨主席、“行政院長”謝長廷;中華總會會長改由蔡英文親自擔任。甚至把手伸進“蔣經國基金會、郵政協會、電信協會、婦聯會”等財團法人,均要收歸公有、官派董事甚至董事長。未來還要“修法”斬斷國民黨基層的“手腳”,將“直轄市”區長、農田水利會長和全台鄉鎮市長改為官派,全台17個農田水利會數以千億的資產,也將全數歸公。 

  (二)壓縮藍營地方縣市財經資源。全台22個縣市地方政權,國民黨現在僅剩6個。2016年民進黨拿到執政權後,打著“改革”的旗號擴大其執政資源。第一項改革大動作就是推動“前瞻基建計畫8年8800億新台幣(下同)”,本意擴大公共建設,拉動台灣投資,振興台灣經濟。但民進黨將此經濟“計畫”與政治“掛鉤”,擬向2018年民進黨各地方縣市參選的政治人物散錢。“藍綠有別”、“瘦藍肥綠”的資源配置,完全是赤裸裸。如民進黨執政的高雄市核定1821億元,核准比例為90%;台中市核定1597億元,核准比例99.8%;台南市核定1400億元,核准比例82.35%。而國民黨執政的台灣人口最大縣市新北市僅核定821億元,核准比例低至18.24%。雖遭國民黨反對之後,將年限、預算“砍半”,但依“法案”第七條規定,四年後的後續執政者,可以“特別預算”的方式繼續舉債4200億元。

  (三)兇狠清查、追殺國民黨的黨產。陳水扁執政時企圖“清算”國民黨黨產,但因為力度不夠,也因為自己深陷弊案,難以自拔。客觀上民進黨在“立院”席次又是少數,故無法實現。蔡英文執政後吸取教訓,大耍手腕,先在“立院”強推“不當取得財產處理條例”表決過關,建立清算國民黨黨產的“法源”。然後設置專門機構“不當黨產處理委員會”配合,展開新一輪全面的包括清查國民黨產“土地、房屋、股票、車輛”,乃至凍結銀行賬款。民進黨進一步清算藍營,還一路追殺馬英九所謂的九大“弊案”,雖暫未能得逞,但仍舊不放棄,中影、中廣、中視等“三中”案,己經抓捕過國民黨前政策會執行長、中影董事長蔡正元。後續還要透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對國民黨進行政治大清洗,包括對泛藍統派新黨青年軍製造迫害事件。民進黨評估,大動作追殺國民黨,並不會引起特別太大的民憤,相反可煽動民意對付國民黨,因此肆無忌憚。而“打馬、抓人”並非重點,政治意圖是要百年“老店”倒閉關門,徹底打垮國民黨。最終目的,切斷在台中國國民黨與大陸的連結。

  二、國民黨期待重新出發但步履維艱不樂觀

  如果說,民進黨沒有想到會有今天的全面執政,那麼國民黨也沒有想到會有今天如此慘景。百年老黨,被選民拋棄,說明這個黨已經沒有黨魂、沒有號召力、沒有凝聚力,不得人心。更重要的問題是,“病”得很嚴重,但還不知病因在哪裡。國民黨內有人發聲,質疑“國民黨還活著嗎”?

  (一)元氣大傷,很難回復。2014年“九合一”選舉和2016年“總統”大選,國民黨全面潰敗,至今政黨支持度,仍落後於民進黨。“兩岸政策協會”2017年10月30日民調顯示:“維護主權和台灣利益”、“兩岸關係主張”、“最能抵抗大陸壓力”三項,蔡英文43%、44%、36%;吳敦義23%、28%、26%。國民黨沒有因敗選而“止血”,百年老黨失去理念,號召力弱化,黨內鬥爭仍然暗潮洶湧。多個派系,各擁其主;利益角鬥,矛盾突出;泛藍內耗,整合無望。56歲的朱立倫不會甘心政治生涯打住,新成立的“挺柱”中華泛藍聯盟動作頻頻。國民黨很難再出現蔣家父子那樣的政治強人,也不可能出現所謂的泛藍“共主”,吳敦義雖強勢領導國民黨,但困難重重,有待努力。

  (二)路線不明,論述混亂。吳敦義現在基本延續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更突出強調“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讓泛藍陣營產生質疑,國民黨的未來“路在何方”。國民黨誤判,以為生存靠“本土化”,向“本土”靠攏,即可爭選票、贏政權。但路線不清,目標不明,可能的結局是,既守不住“基本盤”,也難吸引“中間票”。現今兩岸交流產生的正能量,卻變成了國民黨沉重的政治包袱。台灣民眾對兩岸和平有感,對和平紅利則有感不普遍。相反,民進黨操控、誤導民眾,栽贓兩岸交流是“圖利財團”、“政商勾結”、“利益輸送”。民進黨宣傳、誤導民眾,兩岸交流、經濟合作是“掏空”台灣。民眾“恐共”心理和“反中”情緒,由此而生。

  (三)浴火重生,有待努力。2000年國民黨丟掉政權,2008年又重返執政,2016年又敗於民進黨手下,政黨輪替,政治常態,任何政黨不可能永遠執政。政黨取得政權,既與政黨努力相關,也與社會經濟相連,而且主要因素是民意取向。台灣多年積累的社會矛盾與民生問題,不論藍、綠哪個政黨執政,四年或八年無解,民意“求新思變”,必然選擇“換人換黨做”。當然,人民在選舉中會被政黨“綁架”、政黨被政治“綁架”、多數被少數“綁架”,但最終選民要生存、要錢袋子鼓起來、要過上好日子,不會、也不可能接二連三受騙上當。未來國民黨能否浴火重生,有待觀察,但政黨政治趨勢及規律,足以證明短時間內國民黨不會消失。未來的政治走向沒有絕對的“鐘擺”或“骨牌”效應,一切由綜合政治環境所決定。

  三、第三勢力小黨仍有生存空間但總體難成氣候

  台灣政治從威權時代的國民黨“一黨獨大”,到開放黨禁以標誌性的最大反威權政黨民進黨1986年成立,並隨著政黨政治運作及政黨利益的縱橫交錯、政黨分化、分裂、分解,小黨像雨後春筍破土而出。目前台灣確實存在小黨活路的社會土壤和政治空間,300多個小黨,遍佈南北各個地區,社會各個領域,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一定作用的政治影響力。

  (一)第三勢力小黨或無黨派仍是台灣政壇關鍵性少數。台灣第三勢力小黨,或稱為第三勢力,或稱為第三力量,實際一直存在著。從國民黨分裂出的新黨、親民黨、台聯黨,剛成立時實力不小也是事實。2014年“九合一”選舉結果,第三勢力收穫不小:22個市縣長選舉,無黨籍獲3席,得票率11.7%。市縣議員獲230席,佔總席次25%;鄉鎮市區長70席,佔34%;村里長5654席,佔72%。僅以親民黨為例,提名的36名縣市議員當選9名;另有2名親民黨籍、3名親民黨黨友以無黨籍當選。2016年“立委”選舉113席中,親民黨獲3席;傾泛藍“無黨團結聯盟”和未經政黨提名的各獲1席;2015年9月才成立的時代力量獲得5席,一躍成為“立院”第三大黨。新黨雖未拿到席次,但獲選票51萬張,得票率4.18%。

  (二)第三勢力小黨仍是台灣政黨爭取拉攏的對象。在台灣數百個政黨中,新黨、親民黨、台聯黨、民國黨等,都曾經有過比較突出的政治實力表現和政治影響力。再仔細觀察,第三勢力小黨都是從國民黨內分裂出去的,百年老黨國民黨已名副其實“四分五裂”。但國、親兩黨也有過“連宋”搭檔參選“總統”的合作。而民進黨內部儘管長期存在著派系鬥爭,但至今基本沒有分裂脫離民進黨另組政黨的,深綠台聯黨每次都與民進黨合夥對抗國民黨。如今,白色力量、無黨政治力量站上第三勢力舞台,與國、民兩黨既有合作,也有鬥爭。國、民兩黨也不敢輕忽小黨。2016“總統”大選獲157萬多票、得票率為12.8%的親民黨宋楚瑜,被民進黨所“委用”。時代力量既被民進黨利用,又與民進黨針鋒相對,爭搶曝光、爭搶選票。台灣政黨政治決定,除國、民兩大政黨外,總會有第三勢力小黨在台灣政壇上存在、發展,第三勢力小黨在台灣也不可能被消滅。

  (三)第三勢力小黨得以發展主因是民眾厭惡藍綠。台灣政黨政治進程中,國、民兩黨30多年持續政治惡鬥,使得中間選民向第三勢力小黨傾斜,或向沒有政黨包袱的無黨籍人士靠攏。最典型的案例是台北市長選舉,“政治素人”柯文哲大贏國民黨候選人連勝文25萬票,其策略是主打“超越藍綠”。以年輕世代為主的“公民運動”興起,也為第三勢力小黨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得到了反對執政當局的青年學生、社會底層基本群眾等弱勢群體的支持。時代力量的主要支持者,多數來自“太陽花學運”中的年輕人。因此,台灣民眾厭惡藍、綠,希望有幾個理性的在野黨能監督執政當局,這給第三勢力小黨生存提供了發展空間,多數“中間票”和青年選票便流向小黨。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