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台灣新世代的統獨分化及其前途
http://www.CRNTT.com   2018-04-04 12:09:42


太陽花學運受“台獨”催化生長,反映出統獨民意在台灣社會新世代的發展。
圖1:關於無條件的統獨偏好的民意調查;2002,2015年
圖2:台灣民眾的統獨偏好分佈(2008-2017年),單位:百分比%
圖3:對有條件統一的民意分佈(2015年)
  中評社╱題:台灣新世代的統獨分化及其前途 作者:鄭振清(北京),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清華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博士;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研究員

  太陽花學運受“台獨”催化生長,新黨青年軍因“統一”遭到非難,兩者起因不同,但共同反映出統獨民意在台灣社會新世代的發展。激進的理念在任何時代都有,但是務實的選擇永遠是歷史的主流。因此,只要大陸保持良好的發展和穩定態勢,今天台灣新世代的統、獨力量對比一定會發生此長彼消的走勢。

  2017年12月19日,王炳忠、侯漢廷、林明正、陳斯俊等四位新黨青年党工(媒體稱為“青年軍”)被台灣檢調機構拘捕的消息引發兩岸民意洶湧澎湃。台灣的網路輿情受到此事引爆,呈現“綠色恐怖”對“共諜活該”的兩極化局面,大陸的輿情則一邊倒痛批民進黨當局對統派青年的恫嚇。當天我正在台北調研,很多來自大陸、台灣乃至遠在外國的朋友通過微信、臉書詢問安全,打聽事件進展,讓我直接感受到事件的轟動效應。因此,當幾乎所有人都聚焦到拘捕事件本身時,我則思考事件背後的台灣民意變化。對2014年3月太陽花學運的觀察經驗告訴我,台灣社會的導火線固然重要,但是它的引爆效果很可能超出社會事件或司法事件本身,對兩岸政治、經濟、社會乃至國際輿論產生深遠的影響。

  統獨新世代

  幾十年來,台灣的統獨鬥爭與世代命運緊密相關。當老一輩的統派和獨派逐漸凋零之後,新的青年世代由於國家認同與人生際遇的差異而產生了統獨分化,有的繼承了老獨派的香火,例如很多太陽花學運人士;有的延續了老統派的信念,例如新黨青年軍。六年前,我曾應邀在台灣大學演講,結識了一批熱情的台大學生,後來知道他們有的成了統派新世代的中堅力量,也有的後來加入了太陽花學運。這是一個社會分化和統獨分野的年代。近年來,台灣的貧富差距、階層固化、勞資矛盾、認同對抗、統獨分化與世代因素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今日台灣多元複合、分歧縱橫的社會分化形態,一有導火線就容易沿著某幾條社會分歧線引燃一場社會烈火。

  新黨青年軍與太陽花學運分子同時崛起於2012年以後的台灣政壇,代表了統獨對峙的新世代。我認識王炳忠也有六、七年了,近年多次和他在央視“海峽兩岸”節目中同台評論,他出身民間宗教信仰濃厚的台灣本省人家庭,先後在台大、政大等校學習,性格爽直,經常舌戰綠營名嘴。侯漢廷是台大學生領袖,主持台大中華復興社,辯才無礙,但歷練尚有不足。林明正比王、侯二人年長,文史素養強。陳斯俊則是後來者,擔任王炳忠助手。王、侯、林等人結識於2012年的“反旺中媒體壟斷”事件,為旺旺中時集團辯護。2014年太陽花學運期間三人攜手反對“反服貿”的學運,屢上街頭和媒體平臺對抗獨派青年、綠營名嘴。王、侯二人衝鋒陷陣,在台灣政壇和輿論場嶄露頭角,一躍而成新黨和台灣統派的青年意見領袖,新黨青年軍於焉成型。

  太陽花學運受“台獨”催化生長,新黨青年軍因“統一”遭到非難,兩者起因不同,但共同反映出統獨民意在台灣社會新世代的發展。蔡英文率領民進黨重新上臺之後,太陽花學運的“天然獨”力量繼續攪動台灣政壇和兩岸關係,但是新黨青年軍也開始了宣揚統一的奮鬥之旅。2017年12月中,新黨主席郁慕明率領包括上述四人在內的代表團訪問大陸,與中台辦對接,宣佈將在大陸成立台商服務據點,這是新黨在兩岸關係發展中扮演的積極角色,青年軍諸位也有了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的平臺。

  可以說,這次新黨青年軍事件與三年半前的太陽花學運是台灣統獨民意變化的兩個關鍵節點,共同形成驅動台灣政局和兩岸關係變化的新世代震撼力。太陽花學運是兩岸經貿合作制度化和自由化背景下台灣社會“逆全球化”、“拒中”、“反馬”運動在“台獨”思潮刺激下的產物,新黨青年軍被拘事件是在統一聲勢上升的背景下台灣當局的壓制舉措。

  統獨民意的分化

  不過,兩岸統一或者台灣獨立,在當前的台灣社會都不是主流民意,只有維持現狀才是。根據2002-2015年亞洲社會動態調查(Asian Barometer Survey)通過面訪收集到的多年度台灣民意數據(如圖1所示),在不給予任何條件提示時,台灣民眾的主流民意是“維持現狀”,主張“維持現狀”者的比例在2002年是52.6%,到2015年增加到65.9%,而主張統一者和主張獨立者在2002年都是14%多一點,到2015年前者(偏統)下降到6.3%,後者(偏獨)則上升到27.8%。這些數據是在太陽花學運發生不久調查得到的(2014年底到2015年初),比較準確地反映了當時台灣民意的統獨分化狀況。

  圖1:關於無條件的統獨偏好的民意調查;2002,2015年
  (數據來源:ABS-I-Taiwan, ABS-IV-Taiwan,http://www.asianbarometer.org/)

  可以看出,經過台灣民主化、本土化和所謂“台灣主體性”思維的多年塑造(2000-2015),偏獨的民意大幅上升,加上台灣貧富差距擴大、就業不穩以及中下階層相對剝奪感的因素,2014年3月終於爆發了以反服貿協議為旗號、以“拒中”、“恐中”、“仇富”為特點的太陽花學運,“台獨”的理念和主張滲透到這些旗號和訴求之中,產生極大的社會衝擊力,影響了此後藍消綠漲的台灣政局,改變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節奏。

  但是,台灣社會經歷了多年的選舉動員和統獨較量,基本的民意結構趨於均衡,特點就是主張維持現狀的比例始終居於主流地位,且統獨各有自己的非主流生存空間。因此,當台獨聲浪和獨派勢力的影響力上漲到一定程度之後,統派的聲音和能量也需要釋放,台灣社會民意於是形成了新的統獨抗衡局面。對此,有兩套比較科學的民意調查數據頗有參考價值。一套是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多年度民意調查。如圖2所示,最近十年來(2008-2017年),台灣民眾的主流民意都是維持現狀(包括“維持現狀再決定”和“永遠維持現狀”兩類),比例都在60%左右浮動,而偏統民意(包括“儘快統一”和“偏向統一”)和偏獨民意(包括“儘快獨立”和“偏向獨立”)分別在10%和20%左右浮動,此外還有10%左右民意不願表態或不知如何表態。從圖2還可以看出一個有趣且重要的變化:雖然統獨民意的分佈都比較穩定,但是自蔡英文執政以來,偏統的比例緩慢上升,比2014年太陽花學運時的低谷提高了2.6%,而偏獨者則比學運時下降了1.3%。總的來算,今天台灣統獨民意的差距比太陽花學運時減少了4個百分點。這是在民進黨執政下發生的微妙的民意變動,正是統一聲勢觸底反彈的跡象,也是統獨矛盾進入新的抗衡階段的表現。

  圖2:台灣民眾的統獨偏好分佈(2008-2017年),單位:百分比%
  (數據來源: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2017年11月發佈)

  另一套數據是2015年亞洲社會動態調查(ABS)在有條件情景下調查台灣民眾是否贊同統一的數據。“有條件”是指提問“如果大陸與台灣在經濟社會政治等各方面相當,是否同意兩岸應該統一?”調查結果顯示(如圖3所示),39%的台灣民眾選擇了贊同(包括“同意”和“非常同意”)。雖然這個數字與61%的否定比例(“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相比仍屬少數,但是較之於圖1顯示的6.3%的統一支持比例已經是大幅度提升了。這是同一年度(截面數據)民意調查的新發現,意味著有很大比例的台灣民眾意識到兩岸發展的現實條件約束後,會大幅度地改變原有的純粹的統獨理念,轉向務實地支持兩岸統一。

  圖3:對有條件統一的民意分佈(2015年)
  (數據來源:ABS-IV-Taiwan,http://www.asianbarometer.org/ )

  這種現實主義的統一觀,是在大陸全面發展與崛起的時代背景下台灣民眾對兩岸統獨前景的條件性偏好和理性選擇,也是新黨青年軍的統一訴求能夠在台灣社會獲得生存空間的社會土壤。

  新世代統獨分化的趨勢

  在新世代中形成統獨對抗的結構,不是台灣人民之福,但卻是台灣政治經濟動盪發展下的一種社會現實,無法逃避。結合今天的亞太政治經濟格局和兩岸關係結構,我們可以探測這種統獨民意結構的演化趨勢。

  從中美政治經濟關係格局來看,隨著特朗普“美國優先”旗號下對中國經濟貿易層面的反制,以及2017年《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對中國作為美國主要戰略對手的再確認,台獨勢力存在著一種“歸隊”的心態,亦即要求明確回歸到以美國為宗主國的戰略與安全陣營,繼續以“反統”、“拒中”思維來處理兩岸關係和內部政治和社會矛盾。在這種背景下,台灣社會的統獨對抗只會加強,並且與2018年地方縣市長選舉和2020年大選的選舉動員相互影響,使得台灣政黨的惡性鬥爭進一步加劇。

  從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趨勢來看,隨著大陸主動對台灣企業與社會分享經濟發展機遇和居民同等待遇,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特別是青年世代,紛紛西進大陸,尋找人生發展的新世界。在兩種不同政治體系和社會制度下推進經濟社會融合,這是史無前例的事件,成就與風險儼然並存。在大陸這個融合發展的“主場”,我們有望看到融合與認同的共生,有望看到兩岸融合的新世代對民族復興和國家統一的助力,統一的聲勢將會得到融合發展的支撐。另一方面,在融合發展的台灣“客場”,我們也應注意留守台灣的多數新世代青年很可能成為台灣經濟衰退、社會分化、福利萎縮的犧牲品,而且他們之中部分人很可能受到激進台獨思想的誘惑。

  在兩岸關係中,統獨理念作為純粹偏好其實是不穩定的,很容易受到兩岸政經社狀況的影響,而作為一種現實條件約束下的統獨選擇則必然是現實主義的理性選擇。激進的理念在任何時代都有,但是務實的選擇永遠是歷史的主流。因此,只要大陸保持良好的發展和穩定態勢,今天台灣新世代的統、獨力量對比一定會發生此長彼消的走勢,今後兩岸統一的最佳路線圖就是在兩岸融合發展中共同締造一個更加美好的大中國。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2月號,總第242期)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