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蔡英文辯論會申論 以維護台灣主權為主軸
http://www.CRNTT.com   2019-12-29 15:28:38


蔡英文批對韓提出政見不抱希望。(中評社 黃筱筠攝)
  中評社台北12月29日電(記者 黃筱筠)2020大選辯論會29日登場,蔡英文在電視辯論會上申論強調“抗中牌”,以及民進黨執政“中華民國”不會消滅。她還調侃中國國民黨2020候選人韓國瑜,“我不會把國號當口號”,“人民要選“總統”,不是選會不會用膝蓋走路,而是遇到中國是否膝蓋挺不住的人”。

  蔡英文說,再過十三天,台灣即將選出,未來四年,帶領“中華民國”的“總統”。我相信,一月十一號的那一天,全世界的媒體,都會來到台灣。他們來觀察、來報道,2020年,面對中國的步步進逼,台灣人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一月十一號那天,我們可以選擇對九二共識、一國兩制妥協,把年輕人的未來整個賭進去。我們也可以選擇,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捍衛主權,捍衛“中華民國台灣”。 

  蔡英文強調,這是我第三次參選“總統”,辯論會對我來說,並不陌生。但是我此時此刻的心情卻是沉重的。看完之前三場政見會,以及剛剛韓市長的申論,我相信,不只是我,全台灣的大多數人,對於要從韓市長的口中,聽到具體可行的政策和政見,已經不抱任何希望。 前面三場政見會下來,我向全體“國人”同胞,分別闡述了:國家“元首”的條件、兩岸關係的發展、能源轉型的現況、區域均衡的計劃、司法改革的成果、社會照顧體系建構、社會安全網的強化,對社會弱勢者的協助,以及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目標。 

  接下來,蔡英文批評韓國瑜,對照韓市長,他只有一個政見,就是恢復特偵組。國家的其他面向,不管是兩岸的、外交的、國防的、經濟的、社會福利的,他完全沒有提出任何具體的解決方案。今天的辯論會,我對他的期待也不高。我只希望他不要再扭曲事實、不要再講假訊息、不要再抹黑,不要再信口開河。可是,我聽完了他剛才的申論跟四個欺騙說,讓我覺得:又來了。 

  蔡強調,這裡,畢竟是“總統”大選的電視辯論會,我們三個人都有責任,為台灣人民留下一個,值得驕傲的民主選舉過程。我在前天的政見會提到,每一次選舉,國民黨都會說,民進黨執政,“中華民國”就會滅亡。各位,民進黨已經執政兩次了,“中華民國”並沒有滅亡,我們現在選的,就是“中華民國”第十五任“總統”。我不會把國號當作口號。但是我知道,“中華民國”要萬歲,就先要落實國防自主。“中華民國”要萬歲,要先做好我們的經濟轉型。“中華民國”要萬歲,就要堅守我們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 

  蔡英文接著暗諷韓國瑜,人民關心的,不是“總統”會不會用膝蓋走路;人民關心的,是“總統”會不會遇到中國,膝蓋就挺不住。這次選舉過程中,韓市長和國民黨,很愛批評我說“這個國家”。其實我講“這個國家”,是要提醒他們,心裡不要都是“那個國家”。韓市長被問到“哪個國家”最危害台灣的安全時,他第一時間,總是支支吾吾,不敢講出“那個國家”的名字。我告訴你,“那個國家”就是中國。 

  蔡英文針對兩岸關係說,對岸已經講得很明白,很清楚也很直接,台灣的主權已經面臨重大挑戰。然而,我的競爭對手還在跟我談,非洲的水牛跟豬八戒。親愛的國人同胞,九二共識裡,並沒有“中華民國”。韓市長在政見會中,高喊的那三聲 “中華民國”萬歲”,也被中國央視刪去了。國民黨到底要自欺欺人多久?“中華民國”要萬歲,靠的不是九二共識。靠的是團結人民,靠的是堅實的國防,靠的是自主的經濟。這些都是蔡英文一直努力在做的。 

  蔡英文說,一個分裂的台灣,無法面對中國的滲透威脅。這一點,我相信,我們兩位競爭的對手都很清楚。我們都是台灣人,我們之間不是沒有共識的可能性,也不是不能對話。剛才宋主席提到的團結,我記得過去的這三年,我曾多次向他請益,我也請託他去參加APEC的領袖會議,他也肯定我這個團結的信心。只要我們有共同的認知,對未來有共同的方向,沒有人可以欺負我們。我們在第一場的政見會中,我曾經提到,團結台灣,必須要有共同的認知。 

  同時蔡英文也再把之前說過的“四個認知”說一遍: 

  第一、破壞台海現狀的是中國,不是台灣。所以,當中國壓迫我們的時候,我們必須要一致對外。 

  第二、中國利用“九二共識”,正在掏空“中華民國”。所以,我們必須要更加堅定捍衛主權。 

  第三、不能以主權交換短期經濟利益。所以,我們要有一條底線。任何人做“總統”,都不能超越那條線。 

  第四、要警覺中國正在全面的滲透,分化台灣的社會。所以,我們必須要把民主的防衛機制,做起來,建立起來。例如我們現在正在討論的反滲透法。 

  蔡最後說,這場選舉一定有輸有贏。如果我們對國家的主權,沒有一致的想法,那不管誰贏了,國家終究會輸了。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