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石峁遺址 刷新中華文明認知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29 10:13:46


石峁古城遺址。(來源:人民日報)
  很意外,能在陝西神木縣遇見付巧妹。這位利用古DNA繪制末次冰期歐亞大陸人群演化譜圖的女科學家的名字,如雷貫耳。直到她演講時,很多來晚的人才意識到,整個上午主持單元討論的年輕美女就是她。

  近日,由陝西省文物局、榆林市人民政府主辦,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神木縣人民政府與美國斯坦福大學承辦的“早期石城和文明化進程——中國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神木縣舉行。這個會議,讓來自英國劍橋大學、牛津大學,美國斯坦福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日本九州大學和國內文博考古機構、高等院校的學者們有了面對面切磋的機會。其實,很多研究者都在圍繞石峁遺址做著不同專業領域的工作,大都是彼此久聞大名而見面不識。

  “在有關中國文明形成過程的宏觀思考中,來自北方的作用始終受到忽視,但石峁古城的綜合研究已然在相當程度上顛覆了傳統認識,極大豐富了中國文明形成過程的細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趙輝認為,正是由於諸多學者通過多學科合作研究,才使得我們對這個4000年前的聚落遺址有了越來越清晰的認識。

  紝木、銅器、石範……新發現不斷顛覆傳統認識

  雖然付巧妹研究的是末次冰期歐亞不同人群個體的基因組數據,但她認為石峁遺址的人骨同樣具有意義。“通過對石峁遺址人骨的古DNA進行檢測可以了解石峁遺址保存的下限,還可以解答石峁和周邊遺址人群的關係。”

  2011年,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等相關單位對石峁遺址開展了系統考古調查和發掘,最終確認石峁遺址是一座面積約400萬平方米的龍山晚期到夏早期時期的城址,由皇城台、內城、外城組成,是目前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史前城址。

  在隨後幾年的考古工作中,石峁遺址不斷帶給學術界驚喜。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長孫周勇介紹,在皇城台區域發現了4300多年前結構複雜的大型建築遺址,甕城、廣場保存完好。在皇城台的底部,發現了一條用石頭砌出的通向內城和外城東門的主幹道。在進入皇城台之前,發現了多重結構的甕城,旁邊還有大墩台和廣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