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古人春節也面臨回家難 古代“春運”什麼樣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01 12:55:20


古代春運“大巴”畜力車 資料圖片
  “春運”一詞最早出現在1980年的《人民日報》上,是隨著改革開放對人口流動的限制放寬後,中國出現的特有的社會現象。因此,從狹義來說古人是沒有春運的,但從廣義上來講,從春節出現開始,春運現象就存在了,即所謂春節期間的出行。古人春節是怎麼回家的?古代的“高鐵”和“大巴”又是什麼樣的?

  古人春節也面臨“回家難”

  春節,是一年中最重要、持續時間最長的節日,民間俗稱“過年”。每年過年,家家戶戶歡聚一堂,吃年飯、守歲,迎接新年到來。

  與今天一樣,大家爭著回家過年,便是古代春運的源頭。據考證,周代出現了現代春節的雛形,古代“春運”也應運而生。然而,受自然、政策,特別是封建時代“父母在不遠游”等禮俗因素的限制,古時候人口流動的數量並不大,距離也不太遠。與今天不同,古代春運的主體並非“外出務工人員”,而是公務人士和商人。

  在古代,由於路途遙遠、交通條件所限,許多人無法回家過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對發達的隋唐時期,“回家難”現象也相當普遍。

  隋代詩人薛道衡的《人日思歸》有雲:“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薛道衡是河東汾陰(今山西萬榮)人,他從北方來到南方,沒能及時趕回去與家人團聚,看著南方歡快的節日氣氛,自己卻獨在異鄉,所以詩中流露出他心中無限的惆悵和思鄉之情。這從側面說明了古代春運“回家難”的現象。到了唐代,詩人王灣更是留下了“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的千古名句。

  為了解決薛道衡、王灣這類“人在旅途”者回家過年的難題,古代官府也盡量不在過年時安排公務人員外出。而外出謀生者、經商人士,則會早早動身起程上路,避免延誤了回家的時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