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文藝女神林徽因與抗日空軍戰士的一段奇緣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13 10:43:52


  中評社北京1月13日電/關於“文藝女神”林徽因,我本來不打算寫文章,因為近年來一波一波的“發現”熱潮已經讓很多讀者對她的故事爛熟於心了。幾年前看電視劇《血戰長空》,裡面有個女性人物叫雋芬,是一位飛行員的遺孀,後來為另一位弟弟級的會拉小提琴的飛行員劉毅夫所愛,並成為一班航校學生的“名譽家長”。雋芬這個人物在《血戰長空》中不是主角,也不太出色。但後來讀《梁思成傳》時,我驚訝地發現,梁思成夫婦在抗戰中曾與航校學員結下深厚友誼,並充當他們的“名譽家長”。《血戰長空》中雋芬的原型,看來是部分地來源於林徽因了。雋芬是一個富於母性的女人,這一點林徽因與她明顯不同。但單是飛行員們的“名譽家長”身份落到年輕的林徽因身上,就夠匪夷所思的了。更多資料顯示,林徽因的抗戰歲月確實與一群年輕的空軍飛行員緊密相連,林徽因的三弟林恒也是其中一員。林徽因與抗戰時期的空中戰士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所以我想寫出來。

  1937年11月,日寇轟炸長沙,暫居長沙的梁思成、林徽因一家險些遇難,只得乘汽車取道湘西,逃往昆明。行至晃縣,已經無車可乘,林徽因又患上急性肺炎,高燒40度。晃縣小城裡到處是難民,他們不過是這難民大軍中的普通一家。林徽因的兒子梁從誡回憶:為了投宿,父母抱著我們姐弟,攙著外婆,沿街探問旅店。走完了幾條街巷,也沒能找到一個床位。就在那走投無路的時刻,竟發生了一個“奇跡”:從雨夜中傳來一陣陣優美的小提琴聲,全都是西方古典名曲。令人頗有“如聽仙樂耳暫明”之感。誰會在這邊城僻地奏出這麼動人的音樂?父親想:這位拉琴的一定是一位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或許能找他幫一點忙?他闖進了漆黑的雨地,“循聲暗問彈者誰”,貿然地敲開了傳出琴聲的客棧房門。樂曲戛然而止。父親驚訝地發現,自己面對的,竟然是一群身著空軍學員制服的年輕人,十來雙疑問的眼睛正望著他。父親難為情地作了自我介紹並說明來意。青年們卻出乎意料地熱心,立即騰出一個房間,並幫忙把母親攙上那軋軋作響的小樓。(梁從誡:《悼中國空軍抗日英烈》)

  梁從誡在另一場合也說:就在雨夜中,聽到有人拉小提琴,而且拉的是世界名曲,我父親說這樣的人肯定是一個外省人,可能還能夠找到一點共同語言。憑琴聲相認,這是逃難途中難得的浪漫。在彼時中國的窮鄉僻壤,小提琴、世界名曲,當屬文明的異質符號,那其實是一種文明與文明之間的相認。

  1938年1月,經過39天的跋涉,梁家終於抵達昆明,與北平的好朋友金岳霖等重新聚首西南聯大。晃縣遇到的空軍學員也來到昆明,經常三五成群來到梁家,加入他們的周末聚會。作家蕭乾回憶到他們在昆明的聚會,說徽因就像往時談論文學作品那樣,充滿激情地談論著空軍英雄們的事跡。不久,林徽因的弟弟林恒也進入空軍學校,那些學員與梁家的友誼因此更加密切了。他們把梁和林當作兄、姊看待,無話不談,包括傾訴他們的委屈和痛苦。有時他們還一起去郊游、游泳、唱歌、拉琴。1939年的林徽因才35歲,比這些飛行員其實大不了多少,何況她又是那樣的“不老女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