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國古代如何選擇“陪都”?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16 14:49:21


清朝陪都盛京沈陽故宮內的“大政殿”,清太祖努爾哈赤所建。
  中評社北京1月16日電/近來,有關中國將建政治副中心的話題被炒得火熱。所謂“政治副中心”,即古代的“陪都”。陪都的地位僅次於首都,古代如何選擇陪都的?這裡選幾個典型朝代,來嘗試解析一下。

  東西控制型“兩京制”——

  兩漢時期

  長安與洛陽的角色互轉

  漢朝是劉姓王朝,有劉邦(高祖)建立的前漢和劉秀(光武帝)建立的後漢之分,後世史學家習慣將前漢稱為“西漢”、後漢稱為“東漢”,此叫法即因各自都城方位不同而來。

  公元前206年,劉邦受封“漢中王”。在“楚漢相爭”中,劉邦打敗了項羽,於公元前202年定鼎天下。當年2月28日,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初都洛陽,群臣擁護,認為“其固足可恃也”。

  但不久,劉邦改變了想法,將洛陽設為陪都,而定長安城為首都。原來,謀臣張良的分析起了決定作用。《漢書·張良傳》記載,張良認為洛陽“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長安則“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到了建武元年(公元25年),洛陽終於迎來轉機,由“著名陪都”轉正為東漢的“著名首都”。這年冬十月,劉秀與王莽的更始政權決裂,在鄗(今河北高邑)登基稱帝,為表明自己的劉姓正統和漢家重興,仍以“漢”為國號,此即東漢。劉秀確定洛陽為首都(東都)後,設長安為陪都,稱為“西都”。

  解析:兩漢都城,是古代中國都城制度中“兩京制”的代表,進一步說是東西控制型“兩京制”的代表。所謂“兩京制”,就是設一首都一陪都,是古代中國前期都城制度的主體,其始於上古三代時的周朝,周前期以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為首都,另建陪都洛邑(今河南洛陽)。

  劉邦設首都於長安,而立陪都洛陽,劉秀反其道而行之,長安、洛陽角色互轉,這實際上是上古周朝實施的中國都城東進戰略的繼續。劉邦之所以選擇長安作為都城把洛陽作為陪都,是因為當時秦朝的舊勢力並未從根本上消失,都城設於秦朝舊都附近有利於穩定國勢,傳統的堪輿術上叫作“壓王氣,鎮龍脈”;劉秀選擇都洛陽而陪長安,是因為長安乃劉姓漢朝開基肇始之都,不忘舊都即不忘根本,這在講究正統的古代是相當重要的。還有一個重要因素,關中的物產資源已不能夠支撐首都長安的消費需求。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