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八旗兵何以由盛轉衰
http://www.CRNTT.com   2018-01-24 15:27:06


   1644年由東北入關的滿清八旗,其中滿洲兵不過6萬人,卻在兩年內如狂飈般橫掃華夏直打到廣州。總數超過200萬人的李自成大順軍、張獻忠大西軍和南明軍各部,都相繼被其擊潰和收降。清朝之興在政治上是利用了天下大亂,在軍事上又靠八旗之強悍。

  八旗制度由努爾哈赤創立,各旗集軍事、政治、生產三位於一體,將女真部落(後改稱滿洲)的男女老少全部編組起來,相當於一個大家庭。旗內青壯男丁為“披甲人”負責打仗,女人管家務,全民由旗內供養,所需物資主要靠繳獲。八旗兵將征戰當成謀生致富手段,家人和傷殘者又能得到照顧供養,衝殺時就無後顧之憂。滿洲勇士在從小放牧和漁獵中就練出騎射技能,從軍後弓馬嫻熟,單兵素質在入關前甚至就高於明軍中最強的吳三桂“關寧鐵騎”,加上又學習掌握了“紅夷大炮”等技藝,連蒙古各部落都被其懾服而甘為驅使。

  在奴隸制社會基礎上建立的強悍八旗組織,正好又遇到明朝崩潰時的難得歷史機遇,便能以小吃大,一統江山。入關時八旗人口不過60萬,關內人口卻近1億,征服者倒落入了被征服者的汪洋大海中。清廷擔心本族被同化,讓各旗集中駐扎,一半在北京,一半鎮守在各大城市,並禁止同蒙古族以外的各族通婚。由於和平時期不能再掠物捉奴,清廷便用國家稅收將八旗的生活全包下來。

  原來能刺激征戰的包養制度,到和平時期很快成了腐蝕八旗的溫柔殺手。按規定旗人都吃皇糧,除當兵外不許經營他業,“披甲人”父老子繼,家屬也有一份人稱“鐵杆莊稼”的供養銀。不少八旗子弟出娘胎就有官銜或兵籍,滿頭白髮時仍照拿全餉不離營,這樣不出兩三代,各旗幾乎都成了老少參差不齊的養老扶幼機構。滿族作家老舍曾對自己親歷的旗內生活有入木三分的描寫:“旗人的生活好像除了吃漢人所供給的米,與花漢人供獻的銀子而外,整天整月的都消磨在生活的藝術中。”寄生制度導致旗兵不願操練,家屬更無所事事,他們終日提鳥籠遛彎,鬥蟋蟀、唱京戲、泡茶館。這支世襲軍隊在清朝後期已成了最腐朽無用的群體,“八旗子弟”成了紈絝的代稱,“旗人”等同於閑人。

  從康熙、雍正、乾隆直至嘉慶的幾代清帝,都憂心忡忡地告誡八旗要保持“騎射本色”,卻不敢改動“祖宗成法”,因而制度性腐朽靠說教無法糾正,且愈演愈烈。清廷把最好的武器發給八旗,旗兵卻不肯操練,校閱時雇人應替。由於人口激增,清廷讓大批漢人、蒙人出旗,至清末旗內仍需供養250萬人,其中有軍籍者22萬,耗費政府稅收近1/3。時人感嘆每年“養此數十萬無用之兵,耗此數千萬有用之餉”,旗人費成了壓垮清朝財政的重要禍根。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