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3歲開始人生計劃 美國家長如何教孩子理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09 13:21:19


在美國,理財教育被視為生存教育的一部分
  在大多數中國人的觀念中,孩子只要好好學習就足夠了,賺錢是大人們的事。

  而在美國卻是另一番景象,雖然我們的文化存在差異,但美國父母在教育孩子理財方面,的確有著獨到之處。那麼,美國家庭是如何對孩子進行理財教育的呢?

  “從3歲開始的人生計劃”

  美國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係,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對於兒童理財教育的要求是:3歲能辨認硬幣和紙幣,6歲具有“自己的錢”的意識。

  康奈爾大學約翰博士有4個孩子,每個孩子出生時,他都拿出1000美元,為他們分別立了戶頭,然後,在孩子還不懂事時,幫著他們保管各種各樣“屬於他們自己”的錢,即孩子從親戚朋友處所得的禮金、孩子的工作所得、獎勵所得,以及每月父母給孩子的固定投資,等等。當錢存到夠買一股或兩股股票時,他們就為孩子購買股票。日積月累,當孩子年滿18歲時,就可支付昂貴的學費。

  理財教育是生存教育的一部分。美國學校也重視“錢”的教育,認為這是把孩子從“象牙塔”中“請”回到社會現實中來。

  在美國學校里,你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景象:同學們自由組合組成各種各樣的公司,在同學、老師間做生意,看誰能賺更多的錢。孩子們的“公司”或是白手起家,或是自籌資金。或者,讓幾個班的孩子組成一個“工貿”性質的公司。孩子們各有自己的角色,有當工人的、有當設計人員的、有當管理人員的。公司內部用假錢流通,把個人的工作角色同報酬聯繫起來。學校里還會舉辦真正的“拍賣會”,學生以自己的成績換算成拍賣的資金,拍賣物都是孩子聯繫各個贊助公司得來的。

  美國學校開展的這些活動很注意讓孩子們學習社會上的“生存競爭”的技巧,也讓孩子看到社會競爭的殘酷的一面。這樣,有關“錢”的教育也就隨之進入到另一個層次,即把“賺錢”的行為演繹得更貼近生活了。

  “要花錢打工去”

  美國家長們有一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美國很多小孩都會將自己用不著的玩具擺在家門口出售,以獲得一點收入。這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應該有工作的欲望和社會責任感。

  因此,大多數美國孩子很習慣打工,小至在家洗碗、掃地或幫鄰居作臨時保姆,大到去做兼職等,只要是可以賺錢的活兒,家長都會鼓勵孩子去做。在每年的感恩節,童子軍們就會外出籌募經費。在美國,經常會看到拿著手工餅幹或慈善餐券到住宅區按門鈴兜售的小朋友。

  很多社區每年暑假也會組織短期宣傳隊,讓學生們參加,他們甚至可以前往墨西哥幫助當地居民蓋房子,或是教來美國過夏令營的小朋友學英文。但這些活動所需的一切費用都是要由他們自己籌募的。因此,孩子們會通過舉辦說明會、義賣或幫家長們洗車等方式來籌集這些費用。

  為什麼美國父母不直接給孩子所需的費用?孩子們不是在做善事嗎?他們一致的觀點是,通過這種用勞力去實現目的的生活經驗會讓孩子們更有成就感,同時,也能從賺錢不易的切身體會中懂得並珍惜勞動所得的每一份回報。這樣,孩子們每花一分錢都會多些思考,會更懂得把金錢運用在最值得的地方,這對孩子們一生的金錢觀會有很正面的幫助。(來源:解放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