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靖江精緻小康故事 以百姓獲得為標誌
http://www.CRNTT.com   2017-09-26 18:14:54


靖江街邊一家餐廳門口滾動牌寫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靖江人崇尚時尚。
  中評社香港9月26日電/香港《超訊》發表紀碩鳴、陳雨萌的文章說,中國制定的全面小康目標,不僅是脫貧,更是要走向全面現代化;另一重要指標則是習近平總書記提的“獲得感”,強調要讓人民擁有並切實感受獲得感。依全面小康的標準,長江邊的小城靖江已基本達標。靖江在全面小康中更注重時代感、現代化,也注重百姓的幸福獲得感,這裡的生活不斷演繹著如上海、香港般海派文化的細膩和精緻。

  文章說,離開上海進入蘇南,沿江高速公路向北,路途都是勃勃生機的江南風光。至長江邊,江南的蓬勃富裕並沒有在此嘎然而止,一座大橋飛江而過,高架南北,把蘇北蘇南二座重要的城市挑起。這座大橋從南到北或者從北向南,標示的都叫“江陰大橋”,但橋的兩端卻是長江下游兩座經濟重鎮。南邊的江陰市綜合競爭力列全國百強縣市第一梯隊,在中國樹起了製造業品牌。北邊靖江市,也是中國的百強縣之一,人口不及江陰市一半,一座深藏不露的小城在全面小康中脫穎而起。

  精緻小城的別致文化

  靖江原是長江中的一片沙洲,宋代移民墾殖,以後逐漸與北岸連接,形成現在的靖江平原。不斷生長的土地,也吸引來新居民。656平方公里土地,養育著68萬靖江人。於是,靖江成為內陸新型的移民城市,移民集聚的特點不僅多元,而且取之各家所長不斷演繹如上海、香港般海派文化的細膩和精緻。

  歷史上隸屬常州府,吳文化與江淮文化交融的靖江人很潮,身在江北,眼睛向南,“寧往南一尺,不向北一丈”,骨子里崇尚上海、江南的小資生活。這種對文化的追求,在中國“全面小康”的大潮中,讓靖江更顯示其全面小康社會精緻品質的特性。

  小康生活是富裕的生活,更是有品質、有品味,還要有感覺的生活。中國制定的全面小康的目標,不僅是脫貧,更是走向全面現代化。靖江這座小城,全面小康中更注重時代感、現代化。靖江人崇尚時尚,他們對上海觀察仔細,路程二個小時的上海,是靖江市民的生活目標。上海潮興的服裝,靖江一周後絕對流行。走在靖江街頭的小城美女,衣著講究,時尚打扮,如果站在上海繁華的淮海路看,絕對就是申城時髦女郎。

  在靖江,有一家知味坊農家餐廳,打出的滾動標語都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共建文明城市等與全面小康有關。菜單就在大螢幕上,看上一道菜,抽出圖片下的籖,放到你所屬包房的竹籃中,把小籃子交給服務員,點菜就完成了。很有創意的點菜程式,做得非常細緻。包房都是以上海的徐匯、黃浦、虹口區命名。老闆娘表示:“上海有文化,是我們追尋的目標”。一位正用餐的外地人對《超訊》說,“靖江,好有家國的小城,好有情懷的小城人。”

  靖江是中國著名的美食之鄉,擁有三張國家級美食名片:“中國湯包之鄉”、“中國江鮮菜之鄉”、“中國河豚美食之鄉”。靖江美食,以“刀魚最鮮,河豚最香,鰣魚最肥”的三鮮最具代表性。色香味韻俱全,其菜形也充滿了品位和審美,堪稱藝術品。

  不少人深入了解靖江美食之後均感歎,“中國餐飲在江蘇,江蘇餐飲在靖江。”靖江這座地處長江下游北岸的小城,何以代表中國餐飲?或許,作為一個縣級小城,靖江的城市名片還未在神州深入人心,但是說起靖江的代表美食,卻早已飄香神州大地。靖江味道曾經走進人民大會堂,靖江湯包曾經讓香港人民欣喜。

  靖江人民,無論是普通老百姓,還是有身份和地位的人士,都推崇靖江美食的三個獨有特色:“一菜一味、一碟一形、一品多樣”。即使是烹飪絲瓜、青菜、黃瓜這樣隨處可見的生活蔬菜,靖江人都可以用廚勺變出自己的“花樣”。每一位品嘗靖江菜的食客,都可以感受到屬於靖江獨有的味道、形狀和氣氛。

  生活的現實告訴我們,一座城市的人民可以在餐飲上花功夫精雕細琢,有空餘的時間精心研究食的文化、吃的藝術,這座城市起碼是小富、是小康的。走入靖江,可以感受到靖江人生活的舒適和靖江安逸的城市生活氛圍。

  全面小康注重百姓獲得感

  讓百姓生活安心,這種變化在農村都可以感受到,依國家全面小康的標準,靖江已經達標。2016年靖江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04.8元,高於全省同類三線城市平均值,同比增長8.6%。2016年靖江開始新一輪的幫扶,通過五年的時間,確保一些低收入的農戶和一些經濟欠發達的村達到一個致富的要求。江蘇省確定貧困對象每戶人均收入低於6000塊錢,靖江定的是7500。通過排摸,確定約有5188戶,11836人,沒有達到標準。其中,低收入農戶因病致貧的比例大概達到54%。靖江政府立下軍令,2019年基本消除農村人均年收入7500元以下的低收入人口。

  靖江馬橋鎮是讓人休憩的後花園,是農村卻乾凈整潔,因為村村有保潔員。不去看不相信,村里還設置了廣場。中國有廣場的地方就有大媽,馬橋也不例外。2014年建成的神一馳園,將“岳文化”歷史保留下來,匯集了各類休閒娛樂活動。

  走訪馬橋的低收入戶孫萬明,一家四口,因戶主和女婿患病欠債而成為貧窮戶。村里展開救助,家中三畝多土地交由村里集中耕作,每畝收入1100元,女兒進入企業工作,每月有1000多元的收入。主婦接編幟活在家加工,村里送上每月300元的低保補助,現在一家的年收入達到將近25000元,離靖江的脫貧目標還有些距離。孫家樓上樓下有數間寬敞的住房,戶主還想,有錢裝修一下,趕上城里人來渡假,可以出租,又是一筆收入。2019年,孫家人均年收入一定要超過7500元,這是鐵定的目標。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