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任勞任怨的大陸媽媽 竟從港主流媒體中消失 
http://www.CRNTT.com   2017-11-09 10:34:25


  剛來香港的時候,每天吃早餐都去吉野家,時間一長,點餐大姐都認識我了。我聽她的廣東話跟我這個北方人不相伯仲,就知道她是新移民。大姐每天的工作簡單卻又無聊,看我來點餐,特別愛在等餐的時候跟我聊幾句。她問我從哪裡來、現在在香港哪裡做事,我說了工作地點,她驚訝道:“你在寫字樓里工作,真好啊!”

  原來,早些年不少新移民來到香港時,但凡有點手藝的,南方人做小籠包酸辣湯,北方人烙餅包餃子,再不然就去給人理髮。總之是體力勞動者居多。在寫字樓里工作的大陸人,在大姐眼中就是文化人,屬於“人生勝利組”。

  又有一次,樓下看門的保安大姐看到我跟室友說普通話,就跟我聊天,說自己從某省嫁來香港,“女兒已經是香港人了,今年還考上了公務員”,成了“公家的人”。公家人,是我們北方人常說的,就是鐵飯碗,每天坐辦公室,風吹不到雨淋不著。大姐多年做苦工,頭髮灰白,想必她在香港辛苦大半生,省吃儉用供女讀書,才終於讓女兒從基層家庭抽身,成長為香港寫字樓里的優雅小淑女。

  每每我跟這些大陸來港的大陸媽媽聊天,聽到她們用帶鄉音的廣東話詢問我的生活,或是絮絮叨叨地聊起自己的兒女,都覺得她們樸實而又熱忱。身為母親,她們為了孩子可以捨棄自己的一切,生活再難再苦,也能安貧樂道,永遠“打不死”,有種傳統中國勞動婦女的生命活力,令人尊敬。

  但不知怎麼,這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大陸媽媽,竟然會在香港主流媒體中集體消失。特別是在中港矛盾比較激烈的這幾年里,我幾乎從未看到哪家媒體敢正視這一話題。每天充斥在電視、網絡、報紙上的新移民婦女常常跟家庭倫常、社會風化等負面新聞相聯繫。這種巨大的落差,讓我不禁去思考,為什麼很多吃苦耐勞的大陸媽媽們會在媒體上集體失聲,以至於一提到新移民婦女,民眾們普遍想到的是性服務從業者、為了一張身份證騙婚等負面新聞。我幾乎從來沒有看到有人站出來為這些勤勤懇懇的新移民大姐正名,全社會好像都心不在焉地眼看著“新移民”這個字眼被慢慢污名化,這些大姐們好像也沒有要站出來為自己說話的意思。

  直到有一天,我無意中看到20來歲的香港本土派梁天琦接受傳媒的採訪。當時他剛剛被爆出不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母親是武漢人,而他本人也在武漢出生,小時候持單程證來港。他對傳媒解釋說,雖然自己的媽媽是武漢人,但是媽媽在家從來不說普通話,很早就來了香港,所以不是新移民。

  我無意去仔細分辨這段概念不清的答案,只是關注到那句“媽媽在家從來不說普通話”。因為透過這句話,我似乎開始有一絲絲體會到梁媽媽的用心良苦,也終於有點了解大陸媽媽們在香港集體失聲的原因:作為一個大陸女人,一個無論背景如何、只要一來香港就已經因為被貼上不少標簽的異鄉人,與其張揚自己,不如選擇沉默,收斂起自己的過去,不要讓下一代的身上刻上“大陸人”的烙印,讓小朋友自由地、做個堂堂正正的香港人。

  多麼隱忍的中國女人。

  我到此刻全然理解了大陸媽媽的沉默。她們的個性傳統、堅忍,既來之則安之,努力地融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特別是一些來自大陸基層家庭的婦女,她們可能不懂計算機不懂英文,也沒有錢自學,所有生存技能全靠自己在生活中摸爬滾打。她們當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回自己的老路,所以她們比任何人都更積極地想要融入這座陌生的城市,比任何人都更希望自己的下一代能掙脫原生家庭的影響,成為真正的香港人。

  這些早期來港的大陸媽媽,其實不就是香港人引以為豪的獅子山精神的寫照嗎?無論是目不識丁的農村婦人,還是城市里的小家碧玉,她們來到異鄉,落地生根,白手起家,被甩到生活的泥淖里仍舊奮起拼搏,為了兒女的幸福苦熬大半生,無怨無悔。這些從香港主流媒體上消失的大陸媽媽身上有真正的香港精神,值得所有人的尊敬。(來源:港漂求生記)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