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吃素還是不吃素 這是個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8-06-29 13:23:44


奧斯陸素食節上的非洲素食攤位作者供圖
  昨天,我以有限的烹飪水平在家接待了一位挪威的朋友。他是個素食者。這既不是因為他有特殊的宗教信仰,也不是為了養生。他不是反對吃肉,他反對的是密集式養殖和工業化肉類生產。當然,順帶也有環保的因素,畢竟牛群是全球暖化氣體排放量大戶。

  歐洲最近幾年特別流行吃素,背後的原因各種各樣,但我覺得,它更多的成為了一種階級象徵。當一個歐洲人輕描淡寫地說出“我都不怎麼吃肉”這句話時,莫名地散發出一種高人一等的洋洋得意。為了了解一下他們的素食主義,我跑去參加了一個奧斯陸當地的素食節活動。

  素食節開在河畔小公園裡,艶陽下,不大的小公園裡掛滿了“有機”、“素食”、“拒絕殘忍”的招牌。口號都特別俏皮,一個賣豆腐乾的在宣傳單上寫著“素食發展到今天,它已經不再跟這張紙一個味道了。”我抱著獵奇的心態來了一份,結果發現這哪是什麼跨時代新口味產品,這跟梁武帝時代就出現在江蘇常州、目前在廣東地區也頗為流行的“素雞”,根本別無二致。

  雖然豆腐乾做得沒我們的爐火純青,但在素食奶製品的研發道路上,歐洲人算是遙遙領先。在“哦,沒有牛哦”(Wow No Cow!)的口號下,當地一家生產燕麥的食品公司研發出了燕麥奶和燕麥冰激凌。眾所周知,東亞是全球乳糖耐受不良人口最大的地區,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本人就是其中一員。雖然這間挪威公司的初衷在於解放奶牛,但它的產品也解放了乳糖不耐受的我。竟然能在沒有使用任何奶製品的前提下做出如此香濃稠滑又有綿密感的冰激凌,讓我自甘加入“後牛奶時代”(Post Milk Generation)的隊列,順便關心了一下奶牛的福祉。

  康樂在《佛教與素食》中澄清佛教鼻祖釋迦牟尼並沒有說過不能吃肉,他只是強調不能吃“為了你而殺的動物”,因為殺生是罪過。這主要是由於古代和尚上街化緣,慣於吃剩飯,施主給什麼吃什麼,施主若是給了肉,小和尚還敢挑三揀四不成?後來佛教分家,大乘佛教才新加了不吃肉的規矩。近代營養學,也沒有讓現代人放棄吃肉的權利,但確實主張少吃。美國飲食專欄作家邁克爾.波倫在他最有名的那本《為食物辯護》中就主張大家“要吃家裡做的飯,多吃菜,少吃肉。”

  從大數據來看,發展中國家的肉消耗量仍處於上升階段,但很多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的肉類消耗量已經停滯,甚至開始減少。一方面是出於對健康的考慮,另一方面也是對氣候變化的憂慮。BBC最近的一期紀錄片叫《肉的真相》,其中列出了不同類別牲畜養殖對氣候變化、環境污染及消耗土地方面造成的負面影響。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也不需要完全戒掉肉類,但為了天更藍水更綠,明天大家都能有飯吃,我們最好每人每天不要攝取超過一盎司的肉類,並且多吃雞肉,少吃牛肉。

  美歐這兩年流行吃素,一來是當年快餐發展培育出來的肥胖一代有關,二來也跟他們愛地球愛動物的人文主義情懷有關。在麥當勞的金色大M下成長起來的一代美國人,聽肥胖二字即色變,如今流行吃素也是一種姿態,在他們看來,說“我很少吃肉”,基本等同於“我拒絕懶惰和速食”。與其說是飲食選擇,不如說是在向生活表態。

  挪威的素食節裡除了食品攤位,也有保護動物協會的攤位,他們自帶AR設備,讓參觀者體會密集式養殖的不人道。宣揚吃素,重點不在降壓減脂上,更多的是一種意識形態上的教育。素食節上,不乏明顯超重的胖子,穿著麻布褲選購“cruelty free”(拒用動物測試)的生活用品。

  香港,作為一個美食之都,雖然肉價高居全球第三貴,但叉燒牛腩葱油雞,一樣都不少。它也是全球人均肉消耗量最高的城市。是不是很驚訝?當然,這其中很大一部分肉是變成了湯渣的。但二○一七年的報道仍指,半數港人超重,呼籲港人重視高膽固醇問題。無論是為了自身健康、為了地球的可持續發展、還是為了培養尊重動物權益的高尚人格,適度都是關鍵。作為一個無肉不歡的人,我從不主張全素人生,但為了三十年後還能在藍天白雲下吃五花腩,我願意有所節制,細水長流。(來源:大公網)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