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緊隨“當代李時珍”元朗登高尋茱萸
http://www.CRNTT.com   2020-10-26 10:33:44


李甯漢教授帶著大公報記者上山尋茱萸,邊走邊談茱萸的典故,吸引不少登山者圍觀細聽()圖片來源:大公報
  中評社香港10月26日電/據大公報報道,“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詩人王維筆下的重陽節,特別提到“茱萸”,它是一種可以入藥的植物,相傳可消災避難及預防瘟疫。

  昨天重陽節,大公報記者跟隨著名老中醫師李甯漢教授,到元朗登高尋茱萸,為節日添上一股探古尋幽的風情。“現在有很多人可能連茱萸生成乜嘢樣都唔知!”李教授十分健談,提到“吳茱萸”或有抗疫作用時更滔滔不絕,他指出香港雖然沒有正宗的“吳茱萸”,但有同科的“楝葉吳茱萸”靜悄悄地生長在元朗河背水塘一帶。\大公報記者 苑向芹(文)調查組(圖)

  香港有不少山地,但哪里才能找到“楝葉吳茱萸”?帶著疑問,大公報記者昨日拜訪被人譽為“當代李時珍”的李甯漢教授,跟隨著他的腳步,前往元朗河背村沿路走上河背水塘一帶,一睹香港的茱萸真容。

  分辨茱萸 要聞葉香

  現年87歲的李教授,幾乎大半輩子都在通山跑,十幾年前,為了出版著名的《香港中草藥大全》,當時70歲出頭的李甯漢特地去學習攝影,成為植物攝影學家。對於尋找“楝葉吳茱萸”,他自然熟門熟路。到達河背優遊聚腳點士多後,記者一路緊跟著李教授上山,15分鐘後經過河背露營場,再行大約10分鐘便在路邊找到獺子樹果(楝葉吳茱萸)植物。

  李教授介紹說,中草藥里有兩種茱萸,一名“山茱萸”,一名“吳茱萸”,前者主要補肝腎;後者果實辛辣,可以化寒濕、祛穢濁。據他了解,本港并無種植“山茱萸”的地方,但各大藥材舖里可以買到已製成中藥的“山茱萸”。至於正宗的“吳茱萸”,李教授說,早年赴四川省峨眉山尋藥時見過,香港只有同科不同種的“楝葉吳茱萸”。

  “要分辨這些茱萸,就要先觀察植物型態,再用嗅覺去聞植物葉的香味。”他說,楝葉吳茱萸的植物葉型態為“單數羽狀複葉”,一條葉柄上長了單數5至11片的小葉,排列出來的形狀似羽毛。葉子聞起來味道辛辣,有些少刺鼻感覺。

  李教授表示,“楝葉吳茱萸”常生於樹林中、山澗邊,其果實、根、葉都有藥用價值。果實在每年的10至12月結出,重陽只可採到未成熟的果實。“古人在重陽節就會登高採茱萸,將其插在家門前及戴在頭上,認為可以消災避難及預防瘟疫”。

  遊客偶遇 邊走邊聽

  也正是古人的風俗,啓發了李教授。今年新冠肺炎肆虐期間,李教授在全港首次提出“吳茱萸”或可預防新冠肺炎的概念。他將“吳茱萸”研成幼末,以凡士林調勻為百分之十五的藥膏,塗於鼻孔外,取其辛烈之藥味以用於防疫。“我自己每日都搽,覺得就相當於‘禦敵(新冠肺炎)於國門之外’。”當然,他強調迄今為止,這個藥膏仍停留於與業界共同探索階段,藥效仍待醫學數據證實。

  李教授在山上大講茱萸故事期間,吸引不少登山者圍觀,他們對香港有“楝葉吳茱萸”生長、身在寶山不識寶深有感慨,紛紛拍照留念,算是今年重陽登高的一大收穫。秋風陣陣,夕陽下三三兩兩的行山客陸續下山,年近90的李教授繼續邊走邊談,仍然沉浸在與茱萸相關的知識和傳說中……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