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文化扶貧——告別“富饒的貧困” 
http://www.CRNTT.com   2017-10-05 10:57:48


  中評社北京10月5日電/作者:齊勇鋒(中國傳媒大學協同創新中心教授) 來源:光明日報

  消除貧困是人類社會千百年來的夢想,也是國際社會面臨的普遍難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扶貧先扶智”的要求,中宣部、文化部作出“文化扶貧”的計劃安排。
 
  文化扶貧有多種方式,其中,特色文化產業以開發區域和民族文化資源為對象,融遺產保護、產業發展、創業就業與文化扶貧於一體,具有內生性發展、造血型扶貧和心智啟蒙的功能特點,在文化扶貧中是最具代表性和實效性的一種方式。大力發展特色文化產業,不僅有利於開發轉化經濟落後地區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資源,推動貧困人口從中學習和掌握脫貧致富的文化和工藝技能,而且能夠從中汲取文化營養,改變不思進取的精神狀態,打破“貧困代際傳遞”的文化鏈條,增強文化自信和對文化經濟價值的理解,激勵他們從“等靠要”向自己動手、有所作為轉變,實現從依靠外出打工的自發性發展向在地化、創新性發展和脫貧致富的自覺性飛躍。可以說,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脫貧攻堅的新形勢下,探索精准扶貧的一條有中國特色的有效途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做法。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作為歷史悠久、文明璀璨的發展中大國,我國中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貧困人口基數大、數量多,同時也因而保留了原生態的文化遺產和自然資源,不僅富有區域和民族特色,而且與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開發潛力大、前景好。但長期以來這些寶貴的資源開發程度低,是名副其實的“富饒的貧困”“抱著金飯碗討飯吃”。
 
  近年文化部出台多項政策措施,鼓勵各地通過創意轉化、科技提升、教育培訓和市場拓展等方式,從當地資源優勢出發,發展文化、旅遊、健康和休閑等特色文化產業,從而既有利於貧困人口通過就地創業就業,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告別貧困,同時也有利於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價值,推動區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
 
  貴州作為我國13個成片貧困地區和脫貧攻堅的主戰場,該省文化廳採取政府+市場+社會力量參與的推動模式,立足文化育民、文化勵民、文化惠民、文化富民,實施八大文化工程,僅非遺培訓就實現近萬人就業脫貧,其中,位於武陵山區的銅仁市僅苗綉一個項目就帶動了1800名綉娘就業。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