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戲劇的未來在東方
http://www.CRNTT.com   2018-01-13 16:05:11


(來源:網絡)
  中評社北京1月13日電/中國傳統表演美學是我們的藝術寶庫,可惜我們不是死守西方老傳統就是滿足於表面上的移植粘貼。我們不能光學別人的戲劇,應該回到傳統的源頭,一步步挖掘,建立起自己的東方戲劇敘述語言

  這麼多年下來,有一個問題是我一直思考的:什麼是戲劇。做了幾十年戲劇,居然還不懂戲劇是什麼。對此,我心裡是高興的,這代表我對自己過去的戲劇認識是有反思的。但有一點我比較明確,導演的變革如果只在舞台形式層面,不能解決戲劇本質問題;戲劇核心是表演,任何花招都解決不了這個根本問題,戲劇還是靠人去表演。

  上世紀80年代我在歐洲看了一些戲,回國後我說了一句狂話:戲劇的未來在東方。表演上的自由是東方戲劇特有的,它能打破表演者主客觀意識界限,同時打破舞台上的時空概念。這種自由的表演狀態是中國戲曲和民間說唱藝術的傳統,成就一代代表演大師。話劇演員如果能達到這一點,不管演什麼風格的戲都能勝任,更重要的是可以把自己要表達的東西強烈地傳遞給觀眾。遺憾的是,我們今天的話劇包括歐洲戲劇,都還離這種自由境界很遠。

  中國傳統舞台藝術的表演早就進入自由境界。比如,戲曲演員在表現主觀的同時可以表現客觀,表現客觀的同時也可以表現主觀,演員在舞台上“既是這個角色,又不是這個角色”。比如他在唱著滿宮滿調的正宮調或者表演高難度武戲時,還能清醒地知道自己是在演戲,他會和台下觀眾一起欣賞自己的表演:“我今天拿下來了!”評彈表演更自由。評彈演員和角色之間哪有什麼進、出、主觀、客觀這些界限,演員根本不去分辨,這樣才能審視自己的表演。比如,“我走在一個花園,突然看到一個小女子,眉清目秀的”,評彈演員可以在客觀描述過程中,突然間就把這個小女子給表現出來,人物形態和語言、演員敘述之間的轉換自然得很。話劇表演如果能夠達到這樣的境界,是一種突破和飛躍。

  受惠於傳統表演藝術,“既是又不是”“表演的雙重結構”,是我這些年有意尋找的舞台表演狀態。上世紀80年代初我就已經開始這種嘗試,當時這個概念還不是很清晰,只是要求演員試著把回憶和現實重叠起來。他們理解,但表演上沒辦法達到。我在《棋人》《三姊妹·等待戈多》《理查三世》《趙氏孤兒》等戲裡,繼續摸索表演的雙重結構,這是實現導演第二主題的手段,劇本原意是第一主題。我有的戲沒有第二主題,也希望演員的表演是“在體驗當中敘述,在敘述當中體驗”。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