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陳宏:繁簡字體可和合共生
http://www.CRNTT.com   2018-09-30 13:38:14


  中評社香港9月30日電(作者 陳宏)前段時間,位於台北市信義區一條通往機車(摩托車)停車場專用道,標示“机車入口”四字,其中“機”居然使用了簡體字,簡體字事件立刻在社交媒體上引發台灣網友熱烈討論,也挑動了綠營媒體敏感神經。而事實上,漢字爭議自近代以來便綿延不絕,如今由於政治因素台灣、香港繁簡之爭更是屢見不鮮。

  漢字演變乃大勢所趨

  古人造字,仰觀於天,俯察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倉頡造字至今,漢字數量已近十萬,哪怕你是博學鴻儒,即便全是簡體漢字,若想全部熟知也幾無可能,故而漢字由繁趨簡有其客觀性必然性。

  漢字經歷了由簡(象形文字)到繁、由繁到簡(人文符號)的演化過程。自誕生之日起,漢字發展從未停止腳步,漢字形態也非一成不變。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其形有書法美,講造形布局;其音通音樂美,有韵律節奏;其義富哲理美,蘊思想內涵。由繁化簡,變的就是漢字的形。最古老甲骨文象形程度高、書寫難度大,過渡至金文、篆書、隸書後即大為省事,瘦身至楷書、行書、草書更顯方便。從殷周之古體到宋元之簡體,一直向著簡化方向發展,最終形成繁簡並存漢字體系,漢字簡化本身就是華夏文明重要組成部分。

  繁體字筆劃繁多、結構複雜,學習困難、書寫費力,所以古人也常繁體簡寫。長期以來,古代民間開藥方、寫唱本用的“俗體字”,與官方寫史書、習書法用的“正體字”並行存在。“俗體字”即古代民間流行的簡體字,始於春秋,甚至更早,興於宋元。春秋時期《詩經》之中“於”寫作“于”,出土敦煌漢簡之中“書”寫作“书”。东、岂、为、时、见、当、与、长、乐、来、万、发、杨、学等字亦非現代簡體字,而是出自於“書聖”王羲之手筆。這些民間流行的“俗體字”儘管曾遭扼制,但漢字由繁趨簡潮流難以阻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