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如何讓更多人“看懂”“聽懂”戲曲
http://www.CRNTT.com   2019-07-19 15:18:56


(圖片來源:網絡)
  中評社北京7月19日電/任何一門藝術的道理都包含在作品表達中,因此長期大量欣賞優秀藝術作品,永遠都是“懂”這門藝術最佳的途徑。傳統藝術的道理也不例外

  戲曲的道理是民族藝術道理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理論總結與美學闡釋,既要基於普通人的審美經驗、承接古代文人和藝人的智慧結晶,還需要和當代文藝理論體系完美對接

  中華民族先人留下無比豐富、光彩奪目的傳統藝術瑰寶,千百年來在中國人精神生活中占據頗為重要的地位。戲曲就是中國特有且古老的傳統藝術樣式之一,它在普通民眾的歷史認知、道德建構與文化養成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然而,無論對當代中國普通觀眾還是對國際藝術界同行來說,戲曲藝術卻處於“有道理,說不清”的階段,這與戲曲理論建設薄弱不無關係。

  具體來說,我們尚未在藝術家經驗式、個人化、零散的藝術感悟基礎上將它們“轉譯”為學理化、系統化的當代藝術話語,沒有將戲曲特征與規律納入當代文藝理論體系;也沒有找到符合公眾日常審美經驗的闡釋路徑,通過“講清楚道理”拉近戲曲與普通民眾的心理距離;戲曲是中國文化走出去重要載體,如何讓世界“聽懂”戲曲也是待解的問題。

  新世紀以來,戲曲在當代中國及世界上的認知度迅速提升,我們更應當在世界“看到”“聽到”戲曲基礎上,讓更多人“看懂”“聽懂”戲曲。“懂”包括不同層次,簡言之,就是指能夠在理智與情感兩個層面無障礙地欣賞藝術、體會作品表達的意趣、理解作品傳遞的內涵,並且有能力判斷作品優劣。

  讓當代人“懂”傳統藝術,需要適應新語境的新話語

  任何一門藝術的道理都包含在作品表達中,因此長期大量欣賞優秀藝術作品,永遠都是“懂”這門藝術最佳的途徑。戲曲的道理也不例外。在戲曲風行的千百年裡,無數目不識丁的農民扶老攜幼在鄉村戲台下津津有味地欣賞,從來沒有生發過“不懂”戲曲的感慨。戲曲之所以曾經擁有廣泛的受眾,就是由於這些觀眾有長期欣賞戲曲的經驗積累:他們既熟悉戲曲演繹的故事,亦熟悉戲曲敘事方式和舞台表演手段,所以才能與舞台上戲劇人物的喜怒哀樂產生共鳴,才能為生旦淨醜的唱念做打鼓掌喝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