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邵來特:中國—中東歐合作的期待與現實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2-05 17:19:29


“16+1合作”與“一帶一路”結合或將提升雙邊關係國際影響。(資料相)
  中評社香港12月5日電/《紫荊》雜誌2016年12月號發表蓋爾蓋伊.邵來特的文章認為,中國—中東歐合作仍處於初始階段,不應僅著眼於當下成果,而應放眼未來。他還提出雙方目前仍有尋求共贏的空間,應該平衡預期,避免期望不切實際。

  以下為蓋爾蓋伊.邵來特文章主要內容:

  2012年4月,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在波蘭華沙舉行會晤並發表新聞公報,共同倡議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16+1合作”)。目前,“16+1合作”已經走過了近5年時間。中東歐國家如何看待這段時期內合作取得的進展,認為過程中出現了哪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以及他們對未來的合作展望如何?本刊特約匈牙利帕茲馬尼.彼得天主教大學(PázmányPéter Catholic University)中國研究系主任蓋爾蓋伊.邵來特(Salát Gergely) 就此撰文分析。邵來特認為中國—中東歐合作仍處於初始階段,不應僅著眼於當下成果,而應放眼未來。他還提出雙方目前仍有尋求共贏的空間,應該平衡預期,避免期望不切實際。

  “16+1合作”雙方處於學習過程初始階段

  “16+1合作”像是中國在中東歐地區開展的一個實驗,並沒有預先設定具體目標,各方通過中國特色的方式“摸著石頭過河”,在過程中調整各自的期待。實驗中取得的經驗對北京而言可能會非常有價值,當中國計劃將其他地區的一些國家當做一個整體來對待時,在中東歐地區取得的經驗或許就能派上用場了。

  同樣,這對中東歐國家來說也是一個練習的機會,中東歐的決策者們需要學習如何與中國合作。絕大多數中東歐國家與中國關係起步很晚,這些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就幾乎只專注於歐洲—大西洋地區一體化以及與西方的關係。因此當老牌歐盟成員國在過去幾十年間已經和中國發展出非常深入和成熟的關係體系時,絕大多數中東歐國家不得不在21世紀,才幾乎“從零開始”地發展與中國的關係。他們非常缺乏與中國交流合作的知識和經驗。

  因此,各方都處在一個學習的過程中,更準確來說,是學習過程的初始階段。

  雙方應調整預期 避免期待不切實際

  從目前來看,由於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起步晚、主要成效尚未顯現,因此引發了中東歐國家的一些失望情緒。其中包括,這些國家普遍希望的來自中國的綠地投資(又稱創建投資,指跨國公司等投資主體在東道國境內依照東道國的法律設置的部分或全部資產所有權歸外國投資者所有的企業。——編注)較少;絕大部分中國提議的大型基建項目也尚未啟動;由中國主導建設的道路、鐵路、口岸,以及增加就業等項目進展不顯著等。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人們應該明白,中國—中東歐合作僅起步於5年前,而且目前所做的一切是為了給未來的合作打下基礎並建立框架。鑒於雙方此前的合作經驗極少,加上中東歐地區環境複雜,短短的5年時間根本不夠做出更多的成績。

  另一個應被各方重視的問題是,各方對彼此不應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中東歐方面,一些國家領導人頑固地持有一種幻覺,即在國際金融危機和歐元區危機後,中國將會接過西方未能完成的任務,為中東歐市場提供投資、市場機遇和金融支持。這種把中國當做一個偉大的救世主的觀點注定是錯誤的。另一方面,中國認為,其為中東歐地區提供的大型基建計劃必將受到相關國家的熱烈歡迎。然而,中東歐國家最為擔憂的問題,並不是缺少基建,而是失業率和低效問題。因此,當並非迫在眉睫的基建項目如此耗費財力,並且中國提出的項目定價和財務狀況不如預期一樣有利可圖時,中東歐國家傾向於在決定合作前再三考慮。

  由此可見,雙方對彼此的預期都需要再平衡。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