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款消費居高不下 財政體制亟待改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7 23:07:08  


中國的公款消費居高不下,財政體制亟待改革。
  中國一年的公款消費究竟是多少?中國國家行政學院竹立家教授近日在《學習時報》上載文稱,公車消費、公款伙食費和幹部出國費用三項支出加起來總額達9000億元之巨;針對這一說法,財政部預算司有關負責人予以否認,認為根據各項統計,中國2004年的公款消費合計為1201億元。無論公款消費是9000億抑或1201億,財政部這一最新資料已經引發輿論對大陸公款消費高企的憂慮。本社匯選有關論點,供讀者參考。(評論員:季實)

  一、公款消費9000億是否屬實不重要?

  1、財政部資料難消公眾疑慮 
  4月10日,國家財政部預算司有關負責人在接受《人民日報》專訪時表示,2004年全國公款消費中公車消費1000億元,公款伙食費172億元,幹部公費出國費用29億元,三項支出總額約1201億元,實際生活中估計會略高於這一數字,但遠遠沒有達到竹立家教授所說9000億元的水準。(北京新華網) 

  眾所周知,2006年3月13日,國家行政學院竹立家教授發表在《學習時報》上的《政府管理改革的幾個切入點》一文中提出:“2004年,中國至少有公車400萬輛,公車消費財政資源4085億元,大約占全國財政收入的13%以上。

  與公車消費相聯繫,據各種資料顯示,全國一年的公款吃喝在2000億元以上,二者相加總數高達6000億元以上,如果財政收入按3萬億元計算,幾乎相當於財政收入的20%左右。”“據2000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1999年的國家財政支出中,僅幹部公費出國一項消耗的財政費用就達3000億元,2000年以後,出國學習、培訓、考察之風愈演愈烈,公費出國有增無減。”按照竹立家教授的推算,三項支出總額約為9000億元。(上海東方網)

  對於全國公款消費總額,一個說9000億,一個說1201億。於是,立即引發了一場何真何假的爭議。面對兩組天壤之別的數字,民眾到底應該信誰的,這恐怕是個難題。事實上,這種圍繞數字上的爭議並沒有多大實際意義。

  其實,無論是竹立家教授故意誇大了也好,還是財政部人為縮小了也罷,這都不是問題的實質所在,值得公眾密切關注的則是這些數字的背後,即如何看待政府行政成本?怎樣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如何珍惜納稅人的錢?(湖南紅網)

  財政部駁斥竹立家的說法,稱9000億元這個資料不實,其依據的是《2004年度行政事業單位決算》中的有關科目資料。但是,用每年的《行政事業單位決算》來衡量全國公款消費的數量,不能令人信服。筆者只需用4月5日《中國青年報》題為《一名普通納稅人的公益訴訟》的報導中透露的有關資訊,就可對“1201億元”這個數字的權威性進行質詢。 

  報導中說,湖南常寧市財政局2005年違反財政預算,違規購買了兩台價值近40萬元(嚴重超標準)的小車,被當地農民告上法庭,經律師調查完全屬實。該局的車輛編制只有4台,等於說他們一次就超出編制的50%,一次就超出40萬元。類似的情況在各級行政事業單位並不鮮見,一個市可能有上百家行政事業單位。請問,全國諸如此類的超預算的公車消費,能否進入《2005年度行政事業單位決算》? 

  真實的情況是,行政事業單位花在吃喝、車輛、旅遊等方面的公款消費,大部分出自用亂罰款、截留上級撥款、挪用直接管轄企業的利潤等辦法設立的“小金庫”,出自下級部門和企業為了獲得審批而給予的回扣或“贊助”,這一切,都處於國家財政監管系統之外。這種情況下,根本不能以每年的《行政事業單位決算》為主來衡量全國的公款消費總量。所以,由此得出的“三公”支出,也就讓人質疑。(北京《中國青年報》)

  2、公款消費問題已經很嚴重
  由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刊登文章說,公車消費和公款吃喝一年的總數高達6000億元以上,幾乎相當於財政收入的20%左右。文章要求從公車改革切入,推進政府管理改革。文章提到的政府管理改革的切入點還包括公費出國改革等等。

  據資料顯示,2004年,中國至少有公車400萬輛,公車消費財政資源4085億元,大約占全國財政收入的13%以上。與公車消費相聯繫,據各種資料顯示,全國一年的公款吃喝在2000億元以上,二者相加總數高達6000億元以上,如果財政收入按3萬億元計算,幾乎相當於財政收入的20%左右。

  文章說,近幾年來,借培訓為名,公費出國幾乎成為各級政府和公共機構的一種普遍現象,有些地區甚至把出國培訓搞到鄉鎮一級。據2000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1999年的國家財政支出中,僅官員公費出國一項消耗的財政費用就達3000億元,2000年以後,出國學習、培訓、考察之風愈演愈烈,公費出國有增無減。(香港《文匯報》)

  從近一年來各大網站及部分媒體的對公款消費的頗多議論,從今年3月13日竹立家教授在《學習時報》上發表文章後公眾對公款消費的謾駡和指責,人們應當反思的是,即使9000億的說法“嚴重失實”,為什麼公眾會寧可信其有,而不信其無?因為民眾耳聞目睹的事實早已給了他們充分的自信,9000億基本被這種自信所認可,“問題嚴重”已成為全社會的基本結論。(廣州《羊城晚報》)

  從《學習時報》披露的資料中,讓我們的確感受到了中國公款消費問題的嚴重和負擔之沉重。13億人一年創造的財富也就30000萬億元,結果被各級官員從嘴巴上、屁股上、考察學習上就花掉了三分之一,這是十分可怕的事。(北京中國改革論壇網)

  3、亟待遏制過高的行政成本
  最近一段時間,這類官對民的反駁似乎特別多,總是巷間先流行某個讓輿論譁然的資料,然後相關部委連忙“闢謠”。顯然,這是政治資訊不對稱下必然出現的部門與輿論的衝突。如果政務資訊很透明,每一輛公車費用,每一筆出國費用,每一次招待費用,政府花的每一筆錢公眾都能清楚、方便地查到、看到,就根本不會出現這種衝突了。 

  公眾的知情權得不到制度支撐時,就會根據自己的直覺和零散的資料進行推理運算,運算的結果更多帶著的是價值判斷而非事實判斷。比如,公款消費近9000億這個輿論推理結果,它更多描述的是一種納稅人對“行政成本過高”的反感,而非基於數理統計的事實判斷。(山東《濟南時報》)

  無論實際消費多少,許多官員的揮霍和制度約束的乏力就是給民眾留下了“9000億元”的印象。9000億元不是一個實在的資料,而是表達“高昂”的價值符號。它更多表達了民意:中國的行政成本太高了。所以,財政部門應該更多地從9000億元的輿論估算中解讀這種民意,而不是急於將其作為謠言和“不實報導”去澄清。 

  財政部還應該意識到:財政收入來自公眾納稅,財政花錢請公務員打理政府,公眾自然有對行政成本進行監督的權利。可既有的制度並不能滿足公眾的這種監督訴求,公眾既不能在源頭上控制這些費用,也無從知曉最終到底花了多少錢。看到報紙上公款吃喝氾濫的報導,感覺著身邊公務員濫用公款的現象,肯定會把這個混沌的費用想像得很高,把官員想像得更貪,把公款花費想像得更無節制。這是納稅人補償自身權利弱勢的一種正當防衛。 
(廈門《廈門晚報》)

  據瞭解,中國政府行政成本支出大致可分為三部分:用於支付公務員工資的人力成本、行政部門日常運作成本(如辦公經費、公車費用、採購費用等)以及政府部門用於支付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等有形和無形公共產品的費用。雖然說,公車消費、公款伙食費、出國費用等在發達國家也列入政府預算支出,是政府成本的組成部分。但是,在中國公款消費年約9000億或1201億元是不是也符合“國際慣例”呢?

  其實,中國高昂的政府行政成本是世界少有的。據披露,從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間,中國行政管理費用增長87倍,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由4.71%上升到19.03%,且近年來還在以平均每年23%的速度增長。從經濟視角考察,即通過公務員與GDP的比例指標來看,中國是39人/百萬美元,大大高於發達國家(美國為2.31人/百萬美元),這表明中國公務員數量相對國民經濟發展而言確實較多。(湖南紅網)

  目前的現狀是,一方面,由於許多地方的財政供養人口過於龐大,“官民之比”居高不下,使地方財政不堪重負,甚至捉襟見肘;另一方面,文山會海、“餐桌腐敗”、“車輪腐敗”、公款旅遊等,在大規模地侵吞有限的財政資金。

  事實上,中國公務員工資普遍不高,購買公共產品的成本不足,然而由於中國各級政府是按一種高消耗的模式來運轉的,因而導致政府部門日常運作成本居高不下。而在虛高的費用中,公車使用費用、接待費用、政績工程、形象工程費用是核心。四川省委黨校公共管理教研部羅振宇教授的《西部地區縣級政府行政成本分析》披露:“一個國家級貧困縣在不到20年間,行政部門使用車輛增加了60輛以上,每輛車每年駕駛員的工資+養車費用+使用費用約為5至6萬元。有的鄉鎮配3輛公車,但許多地方的鄉鎮衛生院每年的投入僅3萬元左右。”人們足以窺“斑”而知一般。(廣州《羊城晚報》)

  4、必須跟公款消費數額較真
  財政部預算司如此確切詳細地分析,是一種認真負責的態度。但說實話,對於公款消費這一社會問題,廣大民眾在意的是其整體發展的趨勢,以及其整體給人的消極感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廣大民眾較為反感的,無疑是那些“出則前呼後擁,警車開道;住則豪華賓館,服務配套;食則山珍海味,煙酒全報;去則土特產品,大包小包”的公款消費行為;無疑是那些“下來像辦事的樣子,進出像貴賓的樣子,吃喝像過年的樣子,返回像打獵的樣子”的公款消費人員;無疑是那些“上午輪子轉,中午盤子轉,下午骰子轉, 晚上裙子轉”的公務人員。而對於那些正常的公務消費,是納稅人許可的,誰還去較真呢? 

  正所謂“謠言止于智者,爭論止於公開”。同樣,要想消除公眾對公款消費的質疑,有效的措施恐怕不在於由誰出來進行論述和否認,而在於進一步加大對現有公款消費行為的制度約束和規範,在於進一步使公務消費的財政預算公開化、透明化,在於進一步加大對各種公款消費腐敗行為的打擊和查處力度。因為社會各界最不滿的,不是公務消費本身,而在於不透明、不公開的公務消費,以及夾雜其中的腐敗行為。(陝西《華商報》)

  二、公款消費不能是筆糊塗賬

  1、公款消費資料出入巨大值得警惕
  竹立家提出的資料與財政部預算司官員的推測資料相差之遠,令人吃驚。前者估算2004年公車有400萬輛,公車消費財政資源4085億元,全國一年公款吃喝在2000億元以上;後者根據《2004年度行政事業單位決算》有關科目資料的初步估算,2004年末全國共有各種公車180萬輛,全年公車消費大約為1000億元(包括交通費、交通工具購置費、司機工資),2004年全國行政事業單位公款伙食費推測為172億元,而幹部公費出國一項消耗的財政費用一曰3000億元,一曰29億元。

  財政部預算司有關負責人表示,上述資料是根據中央和地方決算報表所列資料統計的(未包括轉嫁到企事業單位的相關開支),實際生活中估計會略高於這一數字。實際會高一些,那麼,高多少呢?看來,中國的政府成本仍處於盲人摸象階段,怎能怨民眾會疑慮叢生。(上海《每日經濟新聞》)

  關於中國公款消費的確切資料,一位元是行政管理學專家,一位是國家財政部官員,究竟誰說的可信度更高?前者引用的資料來自國內主流媒體,如《參考消息》、《學習時報》等;後者則是根據中央和地方決算報表所列資料統計的。一般說來,官方確認的資料似乎更權威一些,但具有權威性是否就逼近真實?應該說未必。

  一則“官出數位,數位出官”至今仍被一些人奉為從政的不二法寶,誰也不會傻到將公款消費情況如實逐級上報;二來將截留、挪用的巨額專項資金用於購車吃喝、出國考察什麼的,完全可以另找由頭悉數報賬,大可不必列入行政成本。所以,財政部官員提供的資料是否準確,還真不好說。(北京中國經濟網)

  那麼,媒體與官方列舉的相關資料為何懸殊如此之大?

  首先,政務公開沒有落實到位,媒體很難掌握公款消費實際情況。近幾年,就如何建設透明政府問題,從中央到地方沒少強調。但到底落實得如何?我以為很不理想。公共資金全是納稅人的血汗錢,按說這方面的預決算文本是必須公開的。然而,事實上,很少有省市政府向公眾逐筆說明三項支出的具體數額。

  其次,統計機制可能存在漏洞,媒體無法通過相關資料分析行政成本。據稱,2000年《中國統計年鑒》中沒有幹部公費出國消耗3000億元的內容。竹立家教授說,有些資料《中國統計年鑒》這類出版物中可能沒有。據揣度,那些地方領導將數以億計的“公款伙食費”之類資料和盤托出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如果不幸而言中,那上述三項由公款買單的天文數字般的支出,不知被併入了統計學中的哪個科目?所以,統計工作中存在的報喜不報憂,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公眾、媒體與政府之間的距離,並很有可能導致媒體對行政成本的“說法不實”。(北京《中國經濟時報》)

  2、公款消費存在“灰箱”操作空間
  武漢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焦建國曾撰文,把包括公車在內的公費接待、公款參觀學習等職務消費,比喻為一個模糊的“灰箱”。在這個“灰箱”內,既有公務人員履行公務必須的消費,也有履行公務需要,但不需要那麼多或那麼奢侈的過度消費,還有利用職務之便或假借履行公務用於滿足個人需要的個人消費。 

  事實上,所有公款消費就是一個巨大的“灰箱”。在這個“灰箱”內,列入財政預算的,恐怕只占小頭,很大一部分是繞開預算的說不清道不明的資金。想想看,個別官員“一擲千金”,“白條收據假髮票”,會走正常的財政賬嗎?那些曝光出來的用慈善捐款買公車,用救濟資金大吃大喝,肯定也不會列入公款消費賬。名目繁多、屢禁不止的小金庫,各種正當的和不正當的支出,預算內和預算外的資金,同時攪和在這個“灰箱”內,可謂魚目混珠,公私難分,財政部如何拎得清? 

  “糊塗賬”裏哪有虛實?只要“灰箱”不破,高昂的行政成本讓各級財政步履維艱,寄生於此的腐敗現象難以消除,財政部也永遠不會有一個准數。(北京《中國青年報》)

  3、公款糊塗消費暴露財政體制弊端
  財政部負責人所稱“公務消費1201億元”,用語謹慎,言辭閃爍,“初步估算”、“實際生活中估計會略高於這一數字”等等這些明顯含糊言辭不難看出其對公務消費所知不詳,底氣明顯不足。財政部作為國家的管家婆,如果真的對公款消費的數目不明白的話,無疑是失職的。

  中國的財政體制的弊端一直被人詬病,其中最大的兩個原因:一是預算外資金總額過大,支出高度不透明,再者,就是中國財政預算的編制和執行,都是財政部門,這使得財政預算容易含有水分,缺少監督,即使是糊塗帳外人也無處可查,這與許多國家的財政編制和執行都是分離的體制不同。(中國江西網)

  從媒體和學者談論公款消費的資料看,至少存在“三不”:

  一不全面。公款消費是行政成本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形式和名目繁多,不僅僅是媒體或一些學者列舉的那幾種,還有很多項目,如國內考察學習費、業務培訓費、會議費、獎勵費等等。因此,在統計或測算公款消費時,首先要明確公款消費的內容、標準、規模,搞清楚公款消費中有多少浪費,摻入了多少“私務”消費,這樣才能確定公款消費的數量。

  二不客觀。公款消費不能一概而論,有的是行政公務運行必需的行政成本,有的是體制、機制、機構帶來的問題,有的是公共財政支出的程式問題,有的是腐敗行為。人們在談論公款消費時,不能把正常的公款消費看成是浪費,看成有“貓膩”。如:把按規定接待說成是大吃大喝,把公務車輛說成是領導私車,把正常的出國考察、學習、培訓說成出國旅遊,把一些年輕幹部送到發達國家培訓說成是浪費納稅人的錢,等等,這些認識都是脫離國情,脫離客觀實際的。

  三不科學。國家這麼大,各地的經濟條件不一樣,消費標準也不相同,全國公款消費究竟有多少,不能隨意進行測算或推算,如每年公車消費,有的測算為3000億,有的是4000億,誰的數字準確,說不清楚。每年公款消費有多少,必須由法定部門、法定機構組織調查統計,嚴格進行科學論證,統一發佈,否則,缺乏權威性、科學性、可信性。(北京國際線上網)

  4、各級財政應對公款消費黑洞負責
  如果姑且信任財政部負責人所依據的報表數位的真實程度,然而,無論是9000億還是1201億的“三公”消費,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公車消費、出國公費,公款吃喝等早就被“乘客、遊客、吃客”們挖成了一個驚天“黑洞”矣!

  在這個幽深無底的“黑洞”前,作為公共財政之守護神的各級財政部門來說,是難辭其咎的。隨著全球行政文明里程的向前推進,隨著地球村莊的納稅人對公權的約束和監督意識的不斷加強,而今,公款消費的恣意放縱行為,也愈來愈成為納稅人眾口喊打的一隻過街老鼠。拿中國來說,備受公民詬病的“官車意識”、“公家款一喝萬金不惜,私人錢排一文都難”、“出國儼然已成官員待遇”的不良思潮一天不被蕩滌,公權人在群眾心目中的威信,便一天不如一天。(北京《中國經濟時報》)

  三、公務消費制度已成腐敗溫床 

  1、公款消費制度淪為改革絆腳石
  目前,中國以實物分配、統收統支、先開支後報帳為特徵的現行公務消費制度,已完全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則,在很大程度上已異化為權力消費,助長了鋪張浪費之風,是滋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的重要土壤,已到了非著手改革不可的地步。

  現行的公務消費制度,是中國改革大潮中唯一較完整地剩存的計劃經濟體制的老古董:

  ①差旅費伙食費多年不變 實際根本無法照此執行

  以差旅費報銷和伙食補貼標準為例,財政部門規定住宿標準為:省部級幹部60元/晚,廳局級幹部50元/晚,縣處級幹部40元/晚,科及科級以下幹部30元/晚,伙食補貼標準統一為12元/天(一些沿海發達地區有所例外)。這個多年一貫制的標準,已嚴重脫離現行賓館酒店的住宿和用餐收費標準,實際中根本無法照此執行。

  ②隱性消費“搭便車” 公家付費私人消費

  由於出差住宿費用和伙食補貼標準太低,導致了上級部門的幹部出差由下級部門補貼(補差額)的現象,造成幾乎人人(包括紀檢監察和財政、審計部門的幹部)在住宿、用餐標準等問題上“超標”的現象。由於存在公差人員派出單位只需付極低標準(象徵意義)的差旅費用支出,剩下的全由接待單位予以補貼這麼一種隱性消費機制,容易“搭便車”公私不分,公家付費私人消費,進而導致了不少派出單位放鬆了對出差人員的管理,使得公費旅遊現象普遍存在。

  更嚴重的是,有的單位以接待住宿補貼和用餐招待開支為藉口,開假髮票套取預算內資金,設立小金庫,用於請客送禮、吃喝玩樂等違紀違法開支。

  再看現行公務用車制度,導致公車越來越多,坐專車的人越來越多,車子越坐越高檔,更新週期越來越短,而公車的使用效率越來越低,用於辦公事的時間越來越少。有的單位甚至以小車修理和換配件為藉口,開假髮票套取大量現金用於違紀違法開支。

  ③中國政務成本日益膨脹 行政管理費用居高不下

  有專家經統計比較後指出,中國是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國家之一;1999年全國地方行政管理費中公務員人均開支的辦公費、差旅費、郵電費、會議費之和達到近3000元,占公用經費總額的58%。

  據前不久對中部某省的5個地級市的調查,其財政預算行政管理費用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分別是22.09%、21.28%、14.97%、33.53%、32.6%,上述比例較低的三個市的經濟較發達,財政支出總量較大;比例較高的兩個市的經濟較落後,財政支出總量較小。

  實際上,公務消費等政務開支的實際數字遠遠高於上述比例,因為,中國的財政預算支出並不能準確反映公務費用的真實情況,中國黨政機關(包括人大、政協、審判、檢察機關和人民團體)的費用支出,還存在著財政給政策,單位自己籌票子的現象,不少單位的基建費用、辦公用具、交通工具的購置費用以及福利補貼費用等開支都是靠自籌。(北京《瞭望週刊》)

  2、職務消費成揮霍公款合法外衣
  “公款消費”雖然令人眼花繚亂,但它離不開這樣一個特點,那就是用公款辦私事,個人的什麼私事都可以用公款來辦;辦起私事來從來也不心痛,極盡鋪張浪費之能事,甚至中飽私囊。無論是哪一項“公款消費”,算起來每年都是一個天文數字,納稅人的血汗錢就這樣消耗在一些官員的“通體舒泰”中了。雖然“公款消費”一直為社會所詬病,令一些地方的財政不堪重負,然而,人們很少見到因“公款消費”而被嚴肅查處的事例。(北京新華網)

  種種“公款消費”的醜行之所以都能明目張膽、肆無忌憚地進行,關鍵就在於它們都是在“職務消費”這個合法外衣下進行的。“職務消費”又如同一個沒有門的寶庫,只要你是有一定職務的公務人員,你就可以隨便進出,門衛不攔你。因此,根治“公款消費”,首先要弄清什麼是職務消費。 

  職務消費有幾個先天性的弱點:第一,公務與私務的界限並不十分明晰;第二,職務消費的初衷是要求公務人員講求道德,事事規矩,不亂花一分錢。實踐證明,這樣的基礎十分薄弱;第三,職務消費的自由裁量權太大,消費多少基本是領導一句話的事,什麼樣的公務行為,該花多少錢,並沒有一個公平的、科學的測算機制;第四,職務消費的多樣性和隨意性使有關制度制約失去天然效力,怎麼花、花多少很難定量定性。第五,沒有有效監督,基本上由一把手說了算。凡此種種,已然侵害了職務消費的原本良性。嚴格規範職務消費,中國才能最終根治“公款消費”。(北京人民網)

  3、公款消費本質是濫用公共權力
  以實物分配、統收統支、先開支後報賬為特徵的現行公務消費制度,已完全不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則,在很大程度上已異化為權力消費,助長了鋪張浪費之風,是滋生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的重要土壤,已到了非著手改革不可的地步。(上海東方網)

  公款消費的問題,事實上人們早已經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這表明了公共財政權力正面臨著被濫用的嚴峻考驗。

  我們知道,目前的中國,還是大政府小社會的格局,由政府所掌握的公共權力威力巨大,在它的卵翼下,政府花錢的手幾乎覆蓋了所有涉及到公共開支的專案。而由於政府的強勢地位和財政監督體制的薄弱,使得政府在花錢的時候大手大腳,毫無顧忌。

  但是,中國雖然在諸多法律法規中明確了作為代議機構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審查預算、批准預算、監督預算執行情況以及審計、任免等獨立職權,但是在事實上執行得並不到位。對於政府的預算開支基本上是說多少就是多少,而政府內部,對一些部門和公務人員的消費行為也是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例如一些地區的“形象工程”,公款追星以及公車消費公款吃喝等等,錢是越花越多,尤其是公車消費,改了一輪又一輪,最後都搞成了為官員變相漲工資和提升福利待遇。(吉林《城市晚報》)

  4、“公款經濟”虛假繁榮危害大
  看看兩則報導。一則是不久前的:西北某地有一個縣政府遷出,頓時該地百業凋敝,蕭條冷落,仿佛一個人被抽去了主心骨。一則是一年前的:國家審計署審計出廣東西部吳川市的教育局一年就吃掉六百萬。

  兩則報導聯繫在一起,正好互為因果。第一則說的是一個現象,後一則說明了其原因。前一個事例說的是:公款消費支撐著地方的經濟。如果沒了公款消費的支撐,經濟就癱了。後一個事例則說的是:公款消費的支撐的力度有多大。

  兩則新聞合起來正說明一個內容:中國經濟的是公費經濟,經濟的運營都圍繞著公家轉,官場轉,公款消費維持著國家經濟的運轉。(四川線上網)

  “公款經濟”的突出表現是,經濟繁榮不是依靠工業、農業和商業貿易的發展來支撐,而是依靠公款消費、幹部消費來推動。這種經濟是表面的繁榮,是虛假的繁榮,最容易蒙蔽人們的眼睛,其危害性十分巨大。在中國還有部分地區也存在著類似情況,必須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如果放任這種情況存在,將會給中國的國民經濟發展造成很大危害,最終損害的還是民眾。(北京人民網)

  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正確地考核各級幹部的政績。要像打擊形象工程、眼球經濟一樣,打擊“公款經濟”。當然,“公款經濟”的隱蔽性更強一些,更容易蒙蔽人們的眼睛。關鍵是在考核幹部政績時,在經濟指標上,必須考核實實在在的工業增加值等實業發展情況,不能以GDP為惟一指標。

  其次,對“公款經濟”暴露出的公款消費等問題要加大解決力度。公款消費、職務消費已經成為一本糊塗賬,也已經成為腐敗的藏身地和一個頑症。在公款消費、職務消費後面已經有許多不能見陽光的東西,借助公款消費、職務消費所搞的腐敗多種多樣,同時,還導致經濟的虛假繁榮,這背後是巨額的財政赤字和政府巨額的債務,解決這個問題已經刻不容緩。

  再次,採取措施解決地方政府債務居高不下的問題。目前中國一些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實際上已經超過金融風險,成為威脅當地經濟安全與社會穩定的頭號殺手。一方面必須想方設法精簡機構、減少人員,在此基礎上,解決地方政府經費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必須嚴禁地方政府利用手中權力,向銀行貸款,向建築商等企業欠款,向飯店、賓館賒賬等行為。對於以前的債務,必須分清責任,在短時間裏歸還。這也是政府部門能否維護政府信譽,能否帶頭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問題。(廣東《珠江時報》)

  四、亟待改革公務消費制度 

  1、改革以限權為依歸 遏制公務消費
  除了公車消費的浪費巨大外,官員公務支出嚴重浪費還有五大形式:一是由來已久的形式主義的浪費,如節日工程、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甚至各種名義的“公款追星”。二是豪華辦公的浪費。三是公私不分的浪費,除了公車私用之外,還有私人請客辦事、公家買單;父母做高官、子女辦公司,官商一體等現象。四是迎來送往的浪費,全國招待費用支出每年達數千億元,遠遠超過教育支出。五是出遊培訓的浪費,全國每年公款出國旅遊或考察花費2000億元。 

  長期以來,皇糧國庫的概念在不少領導幹部觀念中比較嚴重,他們認為,花的是國家的錢,不花白不花,沒有必要珍惜。這從側面反映了一個現實:觀念落後。也就說,這些幹部根本沒有認識到,財政資金來自于納稅人,政府每花一筆納稅人的錢,就有義務讓納稅人知情,對納稅人有利,接受納稅人的監督。我們看到,與觀念缺失同時存在的是公共財政制度的缺失。沒有科學合理制度安排,財政支出和公務花銷只能永遠如同一鍋糊塗粥。 

  如何解決公務消費出手大手大腳的問題?委員建議建設“節約機關”。筆者認為,提倡節約固然重要。但從根本上杜絕公務浪費,還是應該建立完全透明的公共財政體制,每一個機關的公務預算必須詳細列出,經人大審議通過後認真執行。對所有財政預算專案實行責任追究制度,讓每一筆花銷都在陽光之下接受監督。這些制度規範最好通過落實為法律法規,以充分保證預算實施效果。 (廣州大洋網)

  要遏制公款消費之風的勢頭,就必須來個“釜底抽薪”。公款消費之風之所以能夠越演越烈,其根本原因就在於那些黨政官員手中握有大量的可自由支配的金錢。只要官員手中握有很大的財權,其開支範圍又難以制約,就很難保證其使用是否合理。(北京CCTV)

  中國迫切需要制訂一部《預算法》,對各級地方政府的預算進行嚴格的管理和控制。要大幅度地削減政府官員手中所能自由支配的財物大權,把政府預算納入法制化的軌道。要明確規定行政事業費開支的使用範圍,招待費、會議費、考察費、小車購置使用費等應單獨列支,並嚴格限制其在政府開支中的比例,以優先保證財政收入的增長主要用在教育、衛生保健、社會保障和扶貧、支農等公共開支領域。(北京中廣網)

  同時,還要實行“陽光財政”。政府的開支不但要經過人大代表的認真審議,也要上網公佈,要給廣大人民群眾以知情權、監督權。財政開支使用是否合理,應該成為考核幹部政績的一個重要內容。只有這樣,才能比較有效地制約政府官員對財務大權的濫用。官員們手中可用的錢少了,想要公款消費也不是那麼容易了,這才是“釜底抽薪”的辦法。(北京《中國改革報》)

  2、推行公務消費公示 有利民眾監督
  暫不論中國每年實際公款消費是多少,其中必存在可節省空間。但問題在於,普通民眾目前不僅對於每年公款消費的具體數目知之不清,而且對於其中存在多少腐敗和浪費,更無從瞭解。中國每年的公款消費居高不下,與公款使用不公開不透明有著直接的關係。因此,財政部門和統計部門所要做的,就是花點力氣去核實公款消費的具體數目及用途,並定期將之公佈於眾。(上海《第一財經日報》)

  政府機關的消費公開機制可以分為幾個層面:

  一是政府的財政預算和結算要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公開。與此配套的機制是改革中國的財政預算和決算制度,將財政資金的分配與使用情況列出明細,以免某些機關單位覬覦公共資金,謀求部門利益。

  二是政府機關的消費情況要向公眾和媒體公開。建立機關公務消費的公開機制,將機關消費置於媒體和公眾的監督之下,一方面可以培育公眾的參政意識,另一方面,相信膽子再大的機關也得考慮一下公眾形象和風險成本吧。

  三是機關領導的個人公務消費要在部門內公開。任何浪費的產生都是因為有浪費的人,而這個浪費的人掌握的公共資源越多,浪費的資源也就越多。任何一個機關單位,辦公室條件最好的、小車品牌最貴的、出差次數最多的,肯定是單位的頭頭腦腦。將領導的公務消費在部門內公開,形成內部監督機制,將公務消費的攀比風轉變為節約風,應該是節約型機關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湖南紅網) 

  3、公務消費必須刷卡 杜絕“湊票報銷”
  中國現行的公務消費制度是“現金支付,先開支後報賬”。在此制度下,容易產生弊端。中國現正積極推進公務卡市場的發展,要求在行政經費、差旅費等公務支出中使用銀行卡支付,以提高預算資金支出的透明度,加強對公務支出的監控。(深圳《深圳商報》)

  所謂公務卡,是指在公務消費中,公務員先透支消費,再由政府進行還款的銀行卡。業內人士表示,公務消費推行刷卡,不僅使公務員差旅消費更為便利,而且具有防腐敗的功能。現在公務消費一般都採取“現金支付,先開支後報賬”,這給多開、虛開報銷發票等行為留下了空間,使國家資金不知不覺流入個人腰包。而如果實行刷卡消費,那麼個人的公務消費行為將被逐筆記錄在銀行帳戶上,使單位可以一目了然,“湊票報銷”行不通了。 

  公務卡還可以降低政府部門的財務成本。據介紹,中行這次發行的首張專門針對國家公務員公務消費的信用卡——中銀長城公務卡,針對中國政府部門公務消費的特點,為用卡單位提供了統一指定員工帳單日期、借助中國銀行網上銀行系統實施財務報銷和信用卡還款等服務。這樣一來,報銷流程簡化了,差旅費、小額採購等公務支出方面的資金安排也更為靈活。(上海《解放日報》)

  4、打破定點公務接待 實行市場化運作
  多年來,一些政府部門公務宴請習慣於到定點的內部賓館、招待所消費。有的地方政府以紅頭文件的形式,規定凡由財政撥付經費的會議,需要就餐住宿的,一律安排在政府賓館內;或者規定財政撥款單位每年要有一定比例的招待費在政府賓館內消費,理由是“幫助賓館走出困境”、“節約公費支出”等。 

  有的人大代表認為,政府興建樓堂館所用於公務消費存在很多弊端:一是內部賓館利用行政手段在某一地區進行壟斷經營,對其他經營場所是一種政策性歧視,不利於市場公平競爭;二是由於有了公務消費這個優質客戶,內部賓館缺少競爭壓力,經常出現價格高、服務差、買賣雙方私下交易或者變相分發福利等問題,容易滋生腐敗;而一個星級酒店除了先期的巨額投入外,每天還需要五六萬元甚至十幾萬元的運營成本,造成國有資產的巨大浪費。(海南《海南日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