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訪美顯中美關係更加穩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4 14:08:19  


胡錦濤訪美顯中美關係更加穩固。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從4月18日至21日展開為期4天的訪美之行。這是胡錦濤出任國家元首之後首次訪問美國,意義十分重大。輿論認為,人們之所以關注胡錦濤訪美,實質是關注這次中美首腦會晤,能否為中美今後的發展確定一個相對穩定的建設性合作關係。本社匯選有關輿論,供讀者參考。(評論員:柯 冠)

  一、胡錦濤展開訪美“定位之旅” 

  1、既有象徵意義也有務實背景
  年年3月中至5月間,中國領導層都會發動一場春季外交攻勢,這是因為3月中上旬的人大政協會議結束,拍定大政方針,方方面面的內部事務走上軌道,領導層可以騰出手來,全力以赴開展一輪攻勢,為全年的外交活動走出新路。今年北京的春季外交攻勢頭緒甚多,但胡錦濤訪問美國,勢成今年春季外交攻勢的高潮。(美國《僑報》)

  胡錦濤這次對美國的訪問,之所以成為北京春季外交攻勢的高潮,首先對北京來說,這是胡錦濤全面接班之後,首次以中國國家主席之身份訪問美國。北京與華盛頓之間,曾就訪問的定調各說各話,使訪問由去秋推到今春,成為一場遲來的訪問,但北京仍要堅持這是一場最高規格的國事訪問,就是因為這場訪問對北京、對胡錦濤、對中美關係都有重要的象徵意義。(新加坡《聯合早報》)

  胡錦濤訪美除了象徵意義,還有務實的背景。這就是對北京來說,今年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國領導層希望在國際社會,表現出更開放的姿態,塑造出更負責任的形象。而美國作為經濟、政治和軍事都是最強大的國家,中國作為經濟高速持續成長的發展中國家,處理好兩國間的種種關係,事關全球,也事關中國全局。於此,處理好與美國之間在人民幣匯率、貿易關係、知識產權的問題,加大合作力度、減小磨擦係數,既是外交的頭等大事,也直接影響到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前景。(泰國《世界日報》)

  降落西雅圖的胡錦濤專機,似乎暗示了中美關係又一個歷史節點的到來。所以有人說,這次訪問將會是中美新節點上的“定位之旅”。這是一個怎樣的節點?看看“胡布會”前中美兩國之間的幾個重要背景,或許會有所啟發: 

  3月29日,美國商務部長古鐵雷斯在北京開列了美中貿易三大課題:貿易赤字、市場准入、知識產權保護。他用“成熟”來形容美中關係,但他也說:“布希政府相信,(只有中國在)這些問題上有實質進展,美國才能有動力,繼續建立中美的‘21世紀最重要的經濟關係’。” 

  而在古鐵雷斯之前9天,美國參議員舒默、格雷厄姆抵達北京。這兩位指控中國“操縱匯率”的主將,聲稱“如果中國不改變其人民幣匯率制度,就對所有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27.5%的關稅”。他們此行的目的,用舒默的話說,就是要“向中國政府進一步說明人民幣匯率問題的嚴重性”。 

  如果我們再聯繫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剛剛結束的美國之行,中美之間,162億美元的“皆大歡喜”與“暗流湧動”並存。幾乎是同時,薑恩柱率全國人大代表團訪美,外交部“希望此次訪問將增進兩國立法機構之間的相互瞭解”。(上海東方網)

  2005年,一場對華關係大辯論在美國展開。助理國務卿佐利克為這場辯論作結,將中國定位為美國的“利益相關者”。布希總統進一步揭示了“相關”的兩方面含義:積極、複雜。(美國《紐約時報》) 

  在“一超多強”的國際格局不斷鞏固的情勢下,在中國不斷“和平發展”為“多強”中的最強者時,中美關係,正以其“複雜”,因此才“積極”,因為沒有哪一個單獨的議題,能夠根本扭轉中美關係的方向,也沒有哪一個議題,能被簡單地界定為“積極”還是“消極”。這是中美關係之“新”。而胡錦濤主席的此次訪美,則有可能為兩國“積極”、“複雜”的關係進行定位。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朱鋒評價胡錦濤訪美時說:“在新的歷史平臺上,中美當告別‘非敵即友’。進入‘利益相關者’時代,我們邁入了新的歷史門檻。”跨越這個新時代的門檻,就是胡錦濤主席第一次以國家元首身份的美國之行。(廣州《南方週末》)

  2、訪美意在“增進瞭解擴大共識” 
  在出席美國12個友好團體舉行的晚宴上,胡錦濤發表了題為《全面推進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重要講話。

  胡錦濤指出,中美建交27年來,兩國關係雖歷經風風雨雨,但總的趨勢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胡錦濤就發展中美關係提出6點主張。第一,增進瞭解,擴大共識,構築長期穩定的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第二,把握機遇,開拓思路,鞏固和擴大經貿合作基礎。第三,恪守原則,履行承諾,在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基礎上妥善處理臺灣問題。第四,密切磋商,迎接挑戰,加強在重大國際和地區問題上的溝通和協調。第五,相互借鑒,取長補短,不斷加強兩國人民的友好交流。第六,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正確看待和處理彼此的差異。(北京新華網)

  訪美期間,“增進瞭解,擴大共識”是胡錦濤每次講話必提的詞語,為增進瞭解,中美青年可以文化牽手;為擴大共識,中美經貿可消摩擦而互利。文化與經貿將為中美關係擴寬發展天地。(北京中新網)

  3、公關之旅塑造中國嶄新形象
  胡錦濤在訪美行程中向美國人展示了中國全新的積極形象。這個形象便是:期許未來,尋求合作,共用文明。

  第一,在經貿上,胡錦濤展示了中國緩解中美經貿和知識產權糾紛的誠意:在西雅圖,胡錦濤在波音公司擁抱美國工人、饒有興致地參觀比爾•蓋茨的未來之家、風趣幽默地提到星巴克咖啡,顯示了北京對於中美經貿前景的期許、對保護知識產權的承諾以及對不同生活方式的尊重,令外界耳目一新。

  第二,在政治上,胡錦濤宣示了尋求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的積極姿態。
  在華盛頓,通過在白宮南草坪的演說、與布希在橢圓形辦公室的會談、出席美中友好團體晚宴的講話,胡錦濤從政治家的高度出發,提出發展中美關係的長遠規劃,並以積極姿態多次強調“全面推進中美建設性合作關係”,這一點受到美國媒體的肯定。

  那些希望中美關係出現戲劇性的樂觀進展和過分誇大分歧而悲觀的觀察家們,這一次或許會感到意外。在兩國元首達成的許多重要共識中,首先包括雙方都認為應該堅持用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審視和處理中美關係,正如布希總統所說:“作為國際體系中利益相關的參與者,我們兩國有許多共同的戰略利益”。

  第三,在文化上,胡錦濤表達了中國歷史蘊含著人類共用文明的傳統。在耶魯大學的講堂,被外界認為具神秘色彩的胡錦濤從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入題,談到中國人文化精神中的“以和為貴”、“協和萬邦”——在人類文明交流過程中,應該積極維護世界多樣性,推動不同文明的對話和交流,相互借鑒,而不是相互排斥。

  因此,評估此次訪美的成果,除了政治觀察家們眼中的具體議題之外,胡錦濤對美國產官學各界人士發表的演說以及廣泛接觸美國民眾的開放姿態,極具深意:即一方面從最高層推進中美關係,一方面促進普通美國民眾對中國的關注與瞭解。(美國《僑報》)

  這次胡錦濤訪美,本質上乃是典型的“公關之旅”。美中之間利害糾纏,相互磨合需要時間,公關則無疑是最好的手段。因此,胡錦濤行前,吳儀率隊赴美大採購和人民幣價位上漲,這是公關。胡錦濤赴美的第一站是去拜訪比爾蓋茨,這也是公關,大陸國家廣電總局和美國電影協會適時推出中國電影節活動,找章子怡擔綱,並出席白宮南草坪的歡迎儀式,這同樣也是公關。大陸新一輩人物在“軟權力”運作上日益熟練,或許才是胡錦濤訪美最重要的“門道”,而不是只有表面的“熱鬧”。(美國《世界日報》)

  誠如去年布希訪問北京時所說的,“美中關係非常複雜”,由於太複雜,任何重大爭端都不可能簡單解決,只有靠著又“磨”又“合”而逐漸靠近,這時候,“公關”就變得愈來愈重要。(美國世界新聞網)

  4、胡錦濤全方位展現個人風格
  在胡錦濤4天美國行結束時,美聯社、路透社與《西雅圖時報》的報導認為,胡錦濤展示出他不為人所熟知的親和力。華盛頓州長葛瑞格爾在公開場合表示,胡錦濤給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北京中新網)

  胡錦濤訪美期間向各界展現出的親和力,以及一個大國領袖務實、負責任的形象,某種程度上反映出他“硬的更硬、軟的更軟”的個性。

  從西雅圖到華盛頓,胡錦濤一路走來不但親近普通民眾,還偶有現場發揮的幽默,讓美國人感受到了一個感性的中國元首形象。因此,有媒體認為胡錦濤此行是向美國推介中國、展現個性風格的“公關之旅”。(美國《華爾街日報》)

  誠然,美國的民眾不可能在短短的4天時間裏就全面瞭解胡錦濤這位中國新一代的領袖,也難以消除美國社會對中國快速發展可能對美國利益造成挑戰的疑慮。但美國民眾至少已通過這次訪問近距離地看到,胡錦濤擁有過去不為美國人所熟知的親和力以及務實、負責任的特質,而中國在國際事務中也將是一個值得信賴的負責任的國家。(法國《歐洲時報》)

  二、訪美行程安排 彰顯良苦用心

  1、首站選擇西雅圖可降低美國對華反彈
  值得注意的是胡錦濤這次訪美所安排的三站行程。首站選擇西雅圖這個美國的企業重鎮,這個安排,充分反映中國外交的日趨務實與成熟。 
 
  胡錦濤選擇在西雅圖登陸,並參觀微軟和波音兩大公司,顯然是要凸顯中美經貿關係中對美方有利的部分,同時也以實際行動說明中方有十足的誠意,要促進雙贏經貿關係的發展。這也可以顯示,中國高度重視雙邊經貿關係,並已盡可能地採取積極步驟,緩解摩擦,增加進口,減少出超,促進平衡。 

  胡錦濤的西雅圖之行,可以說捉住了為他此次訪美取得最大宣傳效果的訣竅,也顯示中方要利用這次訪問突出中美經貿關係中雙贏與互利的一面,淡化摩擦與政治課題。(新加坡《聯合早報》)

  西雅圖也是對華最友善、最熱情、最不挑剔的美國城市,使胡錦濤的“商貿之旅”大受歡迎。透過在西雅圖的訪問,以及波音、微軟等公司的示範作用,胡錦濤要告訴美國公眾,他此行帶來的不是爭拗,而是大量的合同和生意機會,美國公司可以在中國賺大錢,讓美國人受益。(香港《東方日報》) 

  如果說胡錦濤在華盛頓是政治上的“務虛”,那麼在西雅圖的行程則是“務實”。虛實結合,再加上耶魯大學的面對公眾,這就是胡錦濤這次訪美的三部曲,西雅圖的第一步成功了,也就等於成功了一半。(香港《亞洲週刊》)

  2、參觀微軟彰顯中國保護知識產權決心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美之行第一個節目是參觀微軟總部,並與微軟主席蓋茨會面,此舉固然有顯示中國要向微軟這家全球最著名的科技企業取經的決心,另一方面,正如胡錦濤主席在參觀之後鄭重表示:“中國將堅決打擊軟體盜版……,我們的承諾是嚴肅的、認真的。”(香港《信報》)
  
  胡錦濤出席蓋茨家宴的舉動,是一個精心策劃的公關高招。胡錦濤以出席蓋茨家宴的方式,以身作則表明對知識產權的尊重,不但要安撫這位對中國盜版問題憋了一肚子氣的微軟主席,而且要以此向美國公眾表明中國保護知識產權的決心。(泰國《新中原報》)

  知識產權問題是這些年來中美間最大的爭議之一,經常由此引發白宮和國會對北京當局的不滿和壓力。據美方的指控,目前在中國使用的電腦操作軟體,有將近九成都是盜版。微軟首席技術官克萊格(Craig Mundie)曾為此公開抱怨,中國市場是微軟公司全球市場中最難搞的地方。但是,透過這次胡錦濤出席蓋茨的家宴,讓微軟公司和美國軟體業終於看到了龐大中國市場的一線希望,透露了北京當局對中美有關知識產權保護的爭議有了新的認識,出現了新的思維,中美間劍拔弩張的知識產權爭議終於在胡錦濤的親自運作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出路。(香港《亞洲週刊》)

  其實,“布胡會”的形式意義大於實質,因為美中雙方的利益既有重大交集,亦有衝突矛盾,美方不可能擺太高的姿態,而對臺灣問題也不可能偏離既定立場。 更值得關注的,毋寧是世界首富、微軟老闆比爾蓋茨特地宴請胡錦濤,這是反映出大陸與世界“接軌”的進展,以及大資本家對中國市場的憧憬。由此而言,“胡蓋會”的意義不下於胡布會。(臺灣《民生報》)

  3、“波音外交”發出中美互利雙贏信號
  胡錦濤西雅圖“經貿之旅”的重頭戲是參觀波音公司。大凡領導人重要活動,都要向外界傳遞一些資訊,那麼,胡錦濤19日的波音行,是向廣大美國民眾表明,中美關係應該像中國與波音的關係那樣:互利雙贏。 

  首先,波音是中美經貿合作,乃至政治合作的一個象徵。波音與中國的關係,其實已經遠遠超出了一個美國企業與中國市場的關係,而被賦予了超乎飛機之外的經濟與外交上的涵義。“波音外交”一直在上演,而今天胡錦濤的波音行,是這幕大戲的最新一折。 

  波音是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美國公司之一。從1972年中國首次訂購10架波音707飛機迄今,中國購買的波音飛機占中國民航飛機總數的2/3,而中國也為此付出了近400億美元。更誘人的是未來的前景。胡錦濤19日向波音的工人們說:“今後15年,中國還需2000架飛機。”如此巨大而兩利的經貿關係,正是中美兩國政治合作關係的基礎。冷戰結束後,許多人認為,由於蘇聯的解體,中美之間戰略合作的共同利益已經消失。然而,超乎他們預料的是,一個巨大的、建立在經貿互利關係基礎上的共同利益正在形成,並構成兩國堅實的政治合作關係的基礎。這種關係一旦破局,中美兩國都是輸家。正因為如此,在中美關係中,一種“以經促政”的態勢已經形成。以波音為例,多年來,波音一直積極推動給予中國正常貿易地位,支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其次,波音也是中國緩解中美經貿糾紛努力的一個象徵。困擾中美關係的一個重大問題是貿易逆差,而購買波音等大宗產品,成了中國傳統的“採購經貿外交”的保留節目。為胡錦濤訪美打前站的中國副總理吳儀來美,就簽署了購買40架波音飛機的合約,是規模空前的162億美元採購大單的最大宗。雖然美中貿易逆差的解決還須雙方更近一步努力,但畢竟反映了中國方面的誠意。(法國《歐洲時報》) 

  4、耶魯大學演講意在促進中美文化交流
  胡錦濤前往耶魯演講,此舉不僅是在向美國青年與美國教育界介紹今日的中國,同時還具有更為深遠的促進中美文化交流的寓意。創建于1701年的耶魯大學,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之一,其學術水準、社會評價在全美乃至全世界都享有極高的聲譽。至今耶魯大學已培養出20位諾貝爾獎獲得者、5位美國總統。(上海東方網)

  事實上,相比中國青年對美國的十分瞭解,美國青年對中國的認識則少的多。許多中國青年熟悉並喜愛美國的NBA、耐克、肯德基;對紐約、華盛頓、三藩市等美國城市耳熟能詳;對好萊塢電影、美國流行音樂等等欣賞推崇……總而言之,美國文化對中國青年早已不陌生,甚至已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反觀許多美國青年,只知道中國食物美味可口,中國製造許多物美價廉的日用品,中國有座長城,但對中國的悠久歷史、深厚文化內涵、當代中國社會究竟怎樣卻瞭解很少,更不知道中美曾在二戰中並肩作戰,美國航空志願者曾在中國揮灑熱血,中美共同開闢過著名的駝峰航線等等並不久遠的中美友誼史。美國青年對在當今國際社會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角色的東方大國所知不多,雙方交流中就容易存在障礙,甚至產生誤解。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青年不會拘泥于舊觀念,青年更擁有大量創新性思維與活力。胡錦濤演講的真正意義在於,讓美國青年對中國的近代歷史、基本政策與社會現狀、中國的思想與價值觀、發展趨勢等有所瞭解,並感受胡錦濤的平易、友善、親切,由此激發美國青年對中國的興趣。(新加坡聯合早報網)

  旅美作家冰淩認為:胡錦濤向“書本至上”的耶魯贈書是這次訪問的精彩一章,意蘊深遠。

  冰淩說,書對於耶魯有特別的涵義。主要因為300年前耶魯大學是“以書而立校”。據說西元1700年,有10位牧師送給耶魯40本書,這10位牧師把書放在桌上,異口同聲地說:“我們要為這所大學的創建而獻上這些書”。從此以後,獻書也就成為耶魯傳統的一部分。對耶魯人來說,書顯然比任何金錢或實用的東西來得重要,這是耶魯精神的一大特色。耶魯人認為書所代表的是永恆價值,所以1717年有一位名叫伊萊胡•耶魯的人把417本書送給學校以後,學校就正式改名為耶魯。

  冰淩說,胡錦濤主席親自向耶魯大學贈書,不僅表明他對耶魯贈書傳統的尊重,也表明他對中美文化交流的重視,希望通過文化的交流,達到中美兩國人民的相互瞭解和理解,從而增進中美兩國的友好交往,為世界和平作出貢獻。(北京中新網)

  三、胡布會晤三重看點 既有共識也有分歧

  1、“胡布會”既有共識,也有分歧
  4月20日上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首次以中國元首的身份來到白宮,與美國總統布希舉行了矚目的“胡布峰會”。這是從去年7月到今年4月的9個月裏,布希與胡錦濤的第五次握手。

  “胡布會”的頻密程度前所未有,這正凸現了中美關係的重要性和雙方共同利益的廣泛性。(北京中廣網)

  從中美雙方事後各自公佈的資訊來看,此次“胡布會”基本涉及了雙方關心的所有問題,那就是臺灣問題、貿易問題、戰略互動問題(其中包括兩國國際合作和人權等議題)。此次“胡布會”在平靜的氣氛中,雙方各自表達立場,既有共識,也有分歧;既涉及所有問題,同時又沒有在對方特別關心的某一個問題上做出特別承諾,再次顯示了中美關係錯綜複雜的特性。(新加坡《聯合早報》)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總統布希在閉門會議中罕見地用了相當長的篇幅,闡述美國對台海問題的立場,其中包括繼續遵守基於美中三個公報以及《臺灣關係法》的一個中國政策,反對兩岸片面改變現狀,美國敦促雙方避免對抗與挑釁的措施,而臺灣的未來,必須用和平的方式解決。這一表述從理論上來說並沒有錯,符合美國在兩岸關係上的一貫立場,但卻並沒有達到一些北京關於由布希發表譴責陳水扁聲明的期待。(菲律賓《世界日報》)

  在美國最關心的貿易問題上,胡錦濤在高峰會後的記者會上,用大段篇幅闡述了中方的立場,亦即中國將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並已啟動人民幣匯率的改革機制;中方希望美方放寬對技術出口,特別是對高技術出口的限制,同時也為中國企業進入美國市場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這一說法符合中方一段時間來的政策和做法,卻同樣沒有符合美方原先關於希望胡錦濤作出實質性承諾的期待。

  “胡布會”上雙方達成較為一致共識的,倒是在國際合作方面,具體來說就是伊朗和朝鮮的核問題方面。胡錦濤明確表示,在朝鮮半島核問題上。中國一直在做“勸和促談”的工作。(馬來西亞《南洋商報》)

  2、戰略互動:深化中美新型戰略關係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看到,冷戰結束後,美國對華政策先後經歷了遏制、接觸、接觸加遏制等不同的階段,到布希總統的第一任期,還是在接觸與遏制之間搖擺。這種政策的搖擺,反映的是美國對中國戰略定位的不確定,今天看作朋友,明天看作敵人,後天又看成非敵非友。布希總統曾非常無奈地談到中美關係是非常複雜的,這實際上反映出美國一直沒有在其國際戰略中給中國找到一個恰當的定位。(香港《信報》)

  本來,胡錦濤主席對美國的國事訪問是安排在去年9月的。此前,中美兩國已經進行了第一輪高層戰略對話,美國對華政策調整已經露出端倪,美國很可能是想借著擬議中的去年9月的“胡布會”,把這張牌打出去。結果,由於美國發生了颶風災害,胡錦濤推遲了美國之行。但美國不願放慢對華政策的調整步伐,所以才有了後來佐利克以演講方式來宣示政策調整的結果。事實證明,美國的這次對華政策調整已經在美國決策圈內達成了共識。我們看到在佐利克之後,越來越多的美國高官在引用“負責任的利益相關者”的說法來探討中美關係。(香港《大公報》)

  美國國務卿賴斯上任後的一個重大舉措就是推輾轉型外交,而美國對華政策的轉型應該也是這種轉型外交的題中應有之意。美國不僅在對外表態上宣示對華政策的新基調,在人力資源的配備上也在為轉型政策做鋪墊。據悉,美國將進行冷戰結束後大規模的“外交洗牌”,共在全球範圍內增派74名外交官,而僅中國就會增加15人。

  這樣一來,在美國對華政策調整逐步到位,中美雙方對戰略關係的共識不斷增加,中美關係不斷成熟的情勢下,“胡布會”的看點首先表現在兩國領導人對這種新戰略關係的認同和具體深化上。(新加坡《聯合早報》)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外交研究室主任李曉崗昨日接受本報採訪指出,此次胡布高峰對話為中美關係發展確定了方向。中美存在共同利益,也有很多問題。雖然這些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但中國對於美國的擔憂表示理解,並願意承擔自己的責任,做出自己的努力來消除這些問題。這展示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

  李曉崗說,美國對華政策進行了調整,從不穩定到穩定,胡錦濤訪美也是對美國對華政策的回應。胡錦濤在白宮講話中提出,中美不僅擁有共同利益,而且可以開展建設合作,用美國的話說,就是中美不光是利益相關者,還要做建設性合作者。

  李曉崗認為,在合作的大框架下,中美經貿關係中的人民幣匯率、貿易赤字問題,國際安全領域的朝核等問題都可以找到解決的方法。目前,中美經貿關係成為布希政府對華政策的重心。胡錦濤主席訪美表明了中國對美國高科技產業的重視,以及發展兩國高科技合作的誠意。中方以這種積極的姿態表明,希望雙方共同努力:一方面中國願意逐步縮小不平衡;另一方面希望美國也採取措施,放寬對華高科技產品的限制。(北京《新京報》)

  3、中美貿易:短期互讓,長期磨擦
  鑒於日前結束的兩岸經貿論壇,尤其是北京所推出的15項利台優惠措施和胡錦濤的兩岸關係四點新建議(這四點建議被視為胡錦濤對馬英九的間接回應),胡錦濤此次訪美,在臺灣問題上握有充足的籌碼;而戰略互動則是兩國的長期艱難任務,絕非一次訪問就能解決。(香港《香港經濟日報》)

  相比之下,貿易和匯率問題雖是兩國近期炒得比較熱的一個話題,但由於這一議題的緊迫性和務實性,因此兩國就此議題在短期內互給面子,達成互讓的可能性相當大。當然從長期看,鑒於中國崛起的勢頭和美國對中國的警惕,貿易問題將成為折射中美磨擦的一個典型視窗,由此也將全程伴隨著整個中國的經濟崛起。(新加坡《聯合早報》)

  中美貿易衝突,就其本質而言,有幾層內容:

  首先,中國是一個正處於快速而巨大轉型期的國家,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無序到有序,需要一個漫長而艱難的過程,其中既有魚目混珠,也有對政府力量如何定位的問題。其次,美國經常轉嫁自身國內的問題,這一點在大選或中期選舉之前,在那些理想色彩濃厚,而又無須承擔行政責任的國會議員身上表現得尤其明顯。再者,中美貿易問題也有兩國不同的計算方法和判斷體系的因素,最主要的是,美國在中美貿易問題中攙雜了戰略評估和意識形態色彩。

  另一方面,中美經濟的依存性近年來已越來越多地體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中美貿易衝突既有情緒性,但最後也有回歸理性的一面。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中美貿易衝突總是雷聲大、雨點小,最後爆發貿易戰的可能性並不大。

但與此同時,鑒於中國經濟的迅速崛起及其對美國可能構成的挑戰,尤其是美國政治人物往往用戰略評估和意識形態的眼光來審視中美貿易問題,因此不能還貿易問題以其本來面目。(香港《信報》)

  在歐美解決與中國貿易衝突的過程中,人們可以集中觀察到歐美雙方的不同處理方法:歐洲每每以就事論事的專業眼光處理問題,所以比較容易達成解決方案;而美國則往往因攙雜政治因素,結果將事情越搞越複雜。(新加坡《聯合早報》)

  4、臺灣問題:還給中國一個“人情債”
  在陳水扁宣佈“終統”之後,曾有論者認為,鑒於美國在“終統”問題上傾向于陳水扁,胡錦濤主席應該或者可能取消擬議中的美國之行。這種觀點小看了中美關係的戰略意義,同時卻放大了臺灣問題的嚴重性。

  不過,美國對陳水扁“終統”風波的表現的確難令人滿意。與前兩年布希親自出面警告陳水扁公投相比,這次美國對陳水扁的警告可謂不疼不癢,甚至有暗中默許之嫌。美國沒有任何一個夠得上級別的高官就此問題敲打過陳水扁,美國方面甚至還肯定了“終統”並沒有改變兩岸關係的現狀。在這種情勢下,美國方面需要還給中國領導人一個“人情債”。(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美國、臺灣甚至大陸一些輿論認為,胡布二人各自表述,沒有交集。我們不同意這種看法,我們認為,胡布的有關表述有交集點、有新意。胡布在臺灣問題上表現出來的交集點是什麼呢? 

  首先,從時間上看,胡布兩人在第一時間的小範圍會談中,就花了一定時間談臺灣問題,有一說法,是布希先提臺灣問題。胡布小範圍會談後見記者,就重點表述中美對臺灣問題的立場、態度。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臺灣問題,是胡布二人最關注的議題之一,是中美需要直面的焦點。這是交集點。 

  其次,從內容上看,胡布的表述,有關聯性,但是沒有衝突性,更沒有相互之間指桑駡槐的意味。反而,默契感非常強烈,兩人的表述是可以互動的,也是比較和諧的。胡錦濤說,布希對中國立場表示理解,也重申美方立場,並表示不希望看到臺灣當局改變現狀,以影響中美關係。這是中方對美方的重要的肯定。這是交集點。 

  第三,從氣氛上看,胡布小範圍會談相談甚歡,據說超出了原定時間都刹不住談興,害得兩位夫人要坐等他們吃午飯。從中國的立場分析,如果開篇在臺灣問題上談得很不好,如此甚歡的氣氛不可能出現。胡錦濤是這樣描繪小範圍會談的:他在會談中特別向布希強調臺灣問題,重申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堅持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維護台海穩定,促進兩岸關係改善,並且願意以最大誠意最大努力爭取兩岸關係發展,“但是絕不容許台獨。”布希對胡的表述是認同的。這是交集點。(香港中評社)

  胡布關於臺灣問題的表述又有何新意呢? 

  第一,布希認可,台獨會影響中美關係,所以,他公開指出,不希望臺灣問題影響中美關係。這表明中國一貫的觀點:中美之間最重要、最敏感的核心問題是臺灣問題,已經為布希接受,布希認識到了台獨問題對中美關係的危害性。 
 
  第二,布希提出反對任何形式的台獨,表明美國已經警惕今後的陳水扁政府的任何形式的台獨動作,這為法理台獨,或者是無法意料的台獨花樣,都提前扭緊了緊箍咒,提前發出了警告。 
 
  第三,胡錦濤、布希在公開表述的時候,一次都沒有提及陳水扁的名字。最近幾天以來,陳水扁說了不少緩和兩岸關係的話,甚至投書美國報紙“鳴冤”,但是不能說明這些動作對胡布會有何影響。只能表明,在胡布兩人的議題中,陳水扁個人的是是非非已經不重要。(香港中評社)

  四、中美關係穩固發展 仍需長期磨合互動

  1、中美關係進入穩定發展階段 
  “胡布會”在中美雙方關注的許多問題上取得了共識,這是胡錦濤今次訪美的最重要成果,必將使中美關係進入一個穩定發展的更高階段。 

  布希表示,美中關係已經成熟到可以公開討論分歧的程度,這應該也是肺腑之言。中美高層能發展到今天如此密切的關係,正是中美兩國人民最感欣慰和慶倖的。(《澳門日報》)

對於此次高峰會的評價,亦即雙方究竟達成哪些共識或妥協,究竟此次高峰會是否符合雙方預期,中美雙方則似乎各有說法。這一結論不明的態勢,其實正符合中美關係的複雜性,亦即雙方可能短期在某些議題上達成共識,互讓一步;但從長期看;雙方若要真正消弭潛在戰略衝突,則仍需要相當長時間的磨合和互動。(香港《信報》)

  與前幾年美國前國務卿鮑威爾聲稱“中美關係是兩國建交32年來最好的時期”相比,近年的中美關係愈發顯示其複雜化的一面。這種複雜性歸結起來,正如美國常任副國務卿佐利克在接受鳳凰衛視記者專訪時說的,是一種雙重的格局;它有短期和長期兩個層面,也有戰略和戰術的不同交集。(北京新華網)

  由於中國國力的迅速提升,無論在自然資源、國際秩序,還是在意識形態和未來全球定位上,兩國都越來越多地看到其潛在衝突的一面;但這種潛在衝突,往往又伴隨著眼下雙方在國際合作上的互需和經濟體系上的互存。由此,一些深層的衝突往往在兩國關係的日常層面得以體現,比如貿易衝突。
(北京央視國際)
  從長遠來說,中美關係各存在“變”和“不變”兩組因素。從中國來說,所謂“變”就是誰也不知道未來30到50年中國在經濟、社會和政治狀態上可能發展成什麼樣子;而“不變”就是無論中國發展成什麼樣子,中國都希望與美國維持一個比較良好的關係。而在美國方面,所謂“變”就是在這一屆布希政府之後,後面的政府是否將繼續“負責任利益相關者”的基調;而“不變”則是面對中國崛起,美國將永遠保持高度警覺。(馬來西亞《南洋商報》)

  面對如此錯綜複雜的中美關係,可知其複雜性絕非一次元首互訪就可解決。相反,未來的中美關係,需要兩國元首不但是政治家,而且要成為哲學家;不但必須是精明的行政官員,更必須是運籌帷幄的戰略家。(新加坡《聯合早報》)

  2、美國已承認中國崛起的現實
  透過此次胡錦濤訪美,美國已經承認了中國崛起的現實。美國承認了中國是合作者,承認了中國崛起的現實,認識到中國下一步無意挑戰現有的秩序,這種情況下對華合作才成為主流態度。(北京國際線上網)

  冷戰結束以後,美國失去了主要敵人,對於什麼是美國最大的安全威脅,美國沒有一個明確的座標。這樣才會出現對中國定位的變動,包括布希上臺之初也將中國視為潛在的競爭對手。現在,國際形勢變化了,美國面臨的安全形勢變了。

  從安全上來講,“9•11”事件使得美國發現最現實的威脅是恐怖主義,最近公佈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更明確提出美國將長期處於同恐怖主義的戰爭狀態。目前,美國在國際上“很忙”,要處理伊拉克戰爭、伊朗核問題、朝鮮核問題,巴以問題,可以說已經忙得不可開交。而美國與中國在世界上的共同利益則越來越多。在最近伊朗核問題上,美國軟的一手沒奏效,硬的一手伊朗也不怕,中國可以發揮調解作用。在朝鮮核問題上,中國更是主持發起六方會談,避免了這一問題進一步惡化。

  從經濟上來講,中國與美國已經形成了相互依存狀態。兩國的利益捆綁在一起,美國是中國的最大的貿易出口國,根據美國統計,中國對美貿易根據2005年達到2800億美元,根據中國統計達到2100億美元。兩國的貿易協作是互補的。中國進口美國的飛機、精密儀器等技術密集性產品,美國進口中國的服裝、日用品等勞動密集性產品。中國產品物美價廉,使美國民眾享受到了中美貿易所帶來的實惠。根據美國的統計,進口中國的產品可以每年為美國的消費者節省1000多億美元。(北京《新京報》)

  3、布希轉變對華強硬政策立場
  布希總統現在已經改變了2000年競選總統時針對中國的立場,宣佈“中美擁有很多共同的戰略利益”。 

  布希的這種轉變毫不奇怪。與他的前任雷根與克林頓一樣,布希在就任之初相信如果他在接觸中國時設定更為強硬的規則,中國人將會改變他們的行為。不過布希很快就放棄了這一觀點。 

  用布希的父親——老布希執政時的國家安全顧問的話說,“尼克森以來的許多美國總統就任之時對中國有負面看法,不過最終還得認同尼克森總統制定的政策—接觸中國。”(美國《紐約時報》)

由胡布會可知,當前中美關係的總體態勢相對穩定。美國當政者提出所謂期待中國成為既有國際體系中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論,表明美國開始調整思維,以更加務實的姿態面對中國的迅速發展並期待同中國在全球性事務上展開合作。 

  可以肯定的是,兩國關係的緊密度越高,雙邊摩擦的幾率也會相應增加。這正是近一個時期中美在經貿、人權、安全、地區互信等諸多領域出現齟齬的根本原因所在。如果將這些摩擦和矛盾放大,很可能得出對中美關係相對悲觀的判斷。而如果將這些問題放在中美關係逐步走向深入、成熟、全面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去看待,就會發現,這是中美關係螺旋式上升過程中的自然現象,相對於中美關係的總體穩定框架,這些問題是次要矛盾。(北京《人民日報》)

  4、中美戰略互動應擴大務實面
  儘管中美雙方對胡錦濤訪問的規格定位意見無法一致,中國國家主席的首訪卻沒有因此受到影響,順利進行。據悉胡錦濤和布希在白宮的會談並沒有達成具體協議,但這並不等於說會談完全沒有成果。中美這兩大巨頭進行務實與良性互動,這本身就是重要的,因為中美關係可以說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兩國保持相對穩定的總體發展勢頭,對亞太地區與世界的和平發展就是有利的。 

  無可否認,中美之間存在著不少分歧和矛盾,但兩者之間也已經交織起千絲萬縷的關係,有著廣泛的共同利益。目前,美國已成為中國的第二大貿易夥伴國,而中國則是美國的第四大市場。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穩健上升,在許多國際事務上,美國也越來越需要考慮與借助中國的力量。朝核和伊核問題就是很好的例子。

  縱覽胡錦濤和布希的會晤,相對於北京,今天的華盛頓予人意識形態更加濃烈的印象。但是中美雙方的互動確實有必要儘量擴大務實面,以利益相關者而非戰略對手相待。(新加坡《聯合早報》)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