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總理非洲之行 中非關係進入高潮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26 11:19:53  


溫總理非洲之行,中非關係進入高潮年。
  6月17日至2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對埃及、加納、剛果(布)、安哥拉、南非、坦桑尼亞和烏干達等非洲七國進行訪問。此次訪問是繼今年初中國政府發表對非政策檔,4月胡錦濤主席成功訪問非洲三國之後,中國對非洲外交的又一重大行動,顯示出非洲在中國政治經濟外交戰略中的重要地位。本社匯選有關輿論,供讀者參考。(評論員:柯 冠) 

一、並非僅是拓展能源外交

1、非洲之行清晰勾勒中國資源戰略 
  6月17日至24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出訪非洲七國。今年是中國與非洲開啟外交關係50周年。繼今年1月外長李肇星和4月國家主席胡錦濤相繼訪問非洲以來,溫家寶總理又將踏上訪非之旅。海外媒體認為,中國政要一系列對非洲的訪問表明,其以資源戰略為中心而重視非洲的姿態已被勾勒得十分清晰。(北京央視國際網)

  此次溫總理訪問目的地中一個值得矚目的國家,是撒哈拉以南僅次於尼日利亞的產油國安哥拉。安哥拉是非洲為數不多的產油國之一,去年向中國出口了總額65.8億美元的石油,占中國進口量的14%,是僅次於沙特的中國第二大石油進口來源國,並借石油貿易成為中國在非洲繼南非之後的第二大貿易夥伴。(日本《朝日新聞》)

  瑞士交易顧問公司Petromatrix Gmbh資料顯示,今年1月和2月安哥拉向中國日均出口原油超過45.6萬桶,已取代沙特成為中國第一大原油進口來源國。安哥拉是非洲僅次於尼日利亞的第二大產油國,估計到2007年其日產油量可達200萬桶。(法國《歐洲時報》)

2、非洲對華石油供應大有潛力可挖 
  在中國領導人今年的數次拜訪中,非洲的主要產油國都是必經之地。據統計,中國進口石油中來自非洲的比例已經達到1/3,這意味著在中國進一步減少對中東石油的依賴,能源來源逐漸分散化。中國石油公司已經累計投資數十億美元購買在尼日利亞、蘇丹和安哥拉等國的油田開採權,並與剛果(布)、埃塞俄比亞等國簽訂了許多勘探協議。(英國BBC網)

  專家認為,非洲主要產油國除尼日利亞外均非歐佩克成員國,不受產量限制,因此中國可挖掘的潛力巨大。除安哥拉和尼日利亞外,剛果(布)和赤道幾內亞也位居中國10大石油進口來源國之列。(廣州《21世紀經濟報導》)

3、有望成中國最大海外份額油基地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研究員夏義善認為,非洲可望建成中國最大的海外份額油來源地。(北京新華網)

  因為承擔前期勘探風險並預先支付了開支,經過雙方協商的份額油價格一般比較低,只有十幾美元一桶。在油價高漲的情況下,擴展在非洲的份額油對中國非常有利。(北京中國經濟網)

  據估計,隨著信譽的提高,中國公司在非洲取得開採權所需要的出價也在不斷降低,例如今年1月中海油在尼日利亞取得的區塊價格就比較合理。(廣州《21世紀經濟報導》)

二、非洲之行重在經濟合作

1、有利於緩解中非貿易摩擦 
  隨著中國從非洲進口的能源迅猛增長,2005年中非之間的貿易額增長了近兩倍。非洲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比如北非摩洛哥等國的紡織品產業,已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中國產品的衝擊,非洲產業界對此多有不滿。溫家寶此次率團出訪非洲,有利於緩解中非貿易摩擦。(英國《衛報》)

  經濟學家指出,非洲國家越來越傾向于從亞洲,特別是中國,購買更廉價的製造產品,這使得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在其大宗商品出口價格大舉飆升之時,由貿易逆差變成了貿易順差。(英國《金融時報》)

2、開闢中非民間投資新天地
  中國總理溫家寶正在非洲進行的訪問引起中非民間經濟組織和企業界的廣泛關注,他們認為,溫家寶總理此行將開闢中非民間投資往來的新天地。(北京新華網)

  專家分析指出,中非間頻密的政治外交往來將為雙邊擴大投資搭建更好的平臺。目前,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累計已達11.8億美元,經商務部批准和備案的中國在非投資企業近700家。(北京中國網)

  民間投資正在成為中非經濟往來的新熱點。已專程回國迎接溫總理到訪的剛果(布)駐華大使皮埃爾•巴西日前在北京呼籲,中國政府應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到非洲投資,減少中國和很多非洲國家間的貿易順差。(法新社)

3、對非貿易新戰略正在醞釀
  中國目前已超越英國,成為繼美國和法國之後,非洲的第三大貿易夥伴。 為此,商務部研究院亞非研究部正在為商務部準備新的對非貿易戰略,但詳情“還不便透露”。(英國《金融時報》)

  今年1月,中國首次發表了《中國對非洲政策檔》,這份檔被認為是中國最新的非洲戰略。檔從政治、經濟、科教文衛,以及和平與安全等方面,確立了中國與非洲的交往內容。(北京《財經時報》) 

三、達至中非關係高潮

1、中國重新發現非洲戰略意義
  中國為蓬勃發展的經濟尋求原材料供應,並為其製造產品開拓新市場之際,溫家寶此行將展示出中國在非洲大陸越來越高的參與度。(英國《金融時報》)

  一次訪問同一個地區的七個國家,這在改革開放中國的外交史上並非常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於17日開始的非洲七國行引起了海外媒體廣泛關注。媒體普遍認為,中國政府以資源戰略為中心而重視非洲的姿態已被勾勒得十分清晰,中國正在繼上世紀六十年代之後重新發現非洲的戰略意義。(德國之聲)

  北京在非洲有戰略利益。中國進口的礦石和原料有一大部分是在那裏開採的。其中有剛果的銅和鈷、辛巴威的白金、南非的硬煤和鐵礦石。到2010年時,非洲開採的石油將占全球石油開採量的五分之一,中國領導人想在其中佔有自己的份額。(德國《法蘭克福評論報》)

2、從“戰略新高度”擁抱非洲 
  中國總理溫家寶這次非洲之行,據分析是中國“和平崛起”戰略的一部分。非洲是今年中國外交的重點,中國把非洲外交提到了新的戰略高度上。(美國之音)

  中國總理溫家寶這次非洲之行是毛澤東時代重視同亞非拉關係的傳統再次顯現,而且使中國成為當前世界大國中對非洲比較關注的少數國家之一,有利於中國的形象。(美國《世界日報》)

  中國的觸角如今已伸向非洲大陸的各個地區。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中國對傳統外交理念的回歸。中非外交的進一步發展也有利於雙方在國際事務中及重大問題上繼續相互支持。中非在國際政治舞臺上互相支援由來已久,上世紀七十年代,正是非洲將中國迎進了聯合國。(法國《費加羅報》) 

3、中非已成為全天候的好夥伴 
  今年是中國與非洲開啟外交關係50周年,對非外交相當活躍,可謂雙方關係發展的高潮年。年初中國政府發表《中國對非洲政策檔》;4月胡錦濤訪問非洲3國,本月溫總理專程訪問非洲7國。11月中國將主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及部長級會議。(美聯社)

  中國外交的政治基礎是與包括非洲小國窮國在內的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的聯繫。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援,當年中國無法進入聯合國,近年中國也難以在國際上多次圍堵台獨勢力。北京申辦2008奧運和上海申辦世博會,也得到非洲國家的鼎力支援,用官方語言來講,中非已成為全天候的好夥伴。(香港《東方日報》) 

四、對非政策凸顯“雙贏”     

1、溫家寶訪非凸顯中國“雙贏戰略” 
  中國總理溫家寶對非洲的全面訪問,不僅是北京為了確保今後獲得國民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能源和原材料而作出的努力,同時也被當作是中國調整對非洲大陸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外交政策取向的一個平臺。(法國《歐洲時報》)

  官方的媒體把溫家寶此行描述成中國雙贏外交戰略的一個例證,強調中國是一個很親切、很溫和、正在崛起的大國,不會為了經濟利益掠奪別人的資源,也不會把經貿和政治混為一談。

  溫家寶還提出了中國的雙贏外交戰略,把中國的經濟魅力與一個很吸引人的政治路線結合起來。在布拉柴維爾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他表示中國與非洲國家進行合作是沒有自私的目的,只是想幫助非洲實現自主發展。(毛里求斯全非新聞網)

2、中國非洲政策絕非“新殖民主義” 
  中國總理溫家寶的非洲七國之行,用形象的比喻,溫總理此行是拒絕戴帽子之行,或者說是摘帽子之行。 

  西方輿論近年來對中國的非洲政策攻擊頗多,其中最為不講道理的是指責中國在非洲實施“新殖民主義”。從英國《金融時報》記者聯合報導中,可以一窺其論據。該報導是這樣說的:中國的介入非洲就是為了攫取那裏的資源,將數十億美元資金投向那些具備開發潛力的油田。但其同時也有建立影響力和投機主義的目的。與非洲以前的殖民宗主國一樣,中國通過經濟援助、特許待遇、債務減免、獎學金、培訓和派遣專家等方式,鞏固其與非洲的政治貿易關係。近年,中國向非洲派駐了維和人員,而且(可能更加令人吃驚的是),還派出了選舉觀察員。同時,像非洲的西方主要夥伴那樣,中國願意通過軍事援助和軍火支持其承諾,包括向辛巴威和蘇丹等國家提供裝備。由於禁運,其他供應商被禁止進入此類國家。 

  如果就是根據上述的現象來判斷中國在非洲實施“新殖民主義”政策,實在是可笑的。一,把中國與非洲之間的正常的經濟貿易全部醜化為“新殖民主義”,這種論據已經違反國際貿易原則。二,把聯合國分派的維和活動都抹黑為“新殖民主義”,簡直是黑色幽默。三,非洲需要世界各國進行援助,中國豈能置身度外。凡是中國所做的,就是包藏“新殖民主義”禍心,這樣的邏輯不堪一擊。(香港中評社)

3、深化雙邊合作消除“中國威脅論”   
  中國大陸的非洲問題專家指出,溫家寶總理非洲之行,將有助於消除部分非洲人民對所謂“中國威脅論”的疑慮,深化雙邊互利合作。(法國《歐洲時報》)

  中國的做法與西方形成鮮明對比,中國更注重非洲的可持續發展。中國在非洲建廠、採礦的同時,也注重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在為非洲提供就業機會的同時,也為非洲培訓各類人才。 

  而且,中國會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地將賺到的錢通過各種方式返還非洲,比如幫助非洲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在當地直接投資建電廠、醫院、工廠等。(美國《僑報》)

CNML格式】 【 】 【打 印】